×

为什么现在秃发越来越多?医生呼吁:平时少做3件事,保住头发

hqy hqy 发表于2025-08-08 09:30:56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现代社会,一个越来越显眼的现象正在悄然蔓延:脱发年轻化、普遍化趋势明显加剧。曾经只有中年人才会担心发际线,现在20多岁的年轻人也频频自嘲“地中海”“发际线高地”。秃发不再是“岁月的痕迹”,而逐渐成为生活方式的“副产品”。

作为医生,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患者因脱发而焦虑、自卑,甚至影响了社交和职业自信。调查发现,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真正导致脱发的根源,以为换洗发水、多做头皮按摩就能解决问题。

真正“毁掉头发”的,往往是你每天都在做的几件事。脱发不是偶然,它背后有迹可循。遗传因素、激素水平、免疫状态确实会影响毛发生长,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坏习惯同样是“加速剂”。

尤其以下三件事,医生强烈建议你尽量避免,能做到,头发才有机会保住。

熬夜,是头发的“头号杀手”。很多人以为脱发只是表面问题,其实它和身体内部状态息息相关。毛囊的生长周期受到激素调节、血液循环、神经代谢影响。

而长期熬夜,会打乱生物节律,降低褪黑激素水平,影响激素分泌,导致毛囊长期处于休眠状态。你以为你在打游戏、追剧、加班,其实你的头发正在悄悄“辞职”。

尤其是凌晨1点到3点,是身体进行修复和再生的关键时段。如果此时你还在屏幕前,头皮得不到必要的休息,血液循环变差,毛囊自然“吃不饱”,掉发数量就会明显增加。

规律作息不是口号,而是护发的基础。哪怕再忙,也要尽量在23点前入睡。每晚睡足6-8小时,你的头皮环境才能维持稳定,毛囊也才有足够能量“扎根”。

第二个危险动作,是高强度的精神压力

现代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压力大到已经成为常态。你可能没察觉,但压力已经悄然影响了你的身体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当人长期处于焦虑或紧张状态时,体内会分泌大量应激激素,如皮质醇,这些激素会干扰毛囊的正常周期,导致大量毛发提前进入“休止期”。

更严重的是,长期压力甚至可能引发斑秃,这是一种免疫性脱发,毛囊被自身免疫系统误伤,出现大面积、硬币大小的局部脱发。

心理状态不稳,头发最先受伤。别再小看情绪的力量。保持心情平稳、学会释放压力,是每个脱发患者必须做的“内在调理”。可以适量运动、冥想、倾诉来缓解压力,别让情绪压垮了你的头发。

第三个常见问题是错误的洗护方式

不少人以为,头发掉了,是“洗发水不对”。于是不断更换品牌,甚至用上各种“生发神水”。真正对头发伤害最大的,是洗头方式不当和频率不合理

有些人每天洗头,用力搓揉头皮,甚至喜欢用热水冲洗,这些都会伤害毛囊。毛囊是非常娇嫩的结构,高温、摩擦、刺激性洗发产品都会让它变得脆弱,甚至萎缩。

还有人习惯湿发睡觉,觉得“不碍事”,其实这是严重误区。湿发时头皮温度下降、毛孔未闭合,容易滋生细菌、引发头皮炎症,长此以往,毛囊功能会大打折扣。

正确的洗护方式是关键。建议每2-3天洗一次头,用温水、指腹轻揉,不要用指甲抓。洗完后及时吹干头发,避免湿发入睡。选择温和、无硅油的洗发产品,减少对头皮的刺激。

除了这三件“头发杀手”,生活中还有一些细节也值得注意。

你喜欢吃甜食、油炸、重口味食物吗?高油高糖饮食会促使皮脂腺分泌旺盛,堵塞毛囊口,导致头皮出油、炎症频发。饮食清淡、营养均衡才是养发根本。多吃富含铁、锌、维生素B族、生物素的食物,比如坚果、豆类、蛋类、深绿叶蔬菜,能为毛囊提供充足营养。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因素是过度造型。频繁烫染、长时间使用卷发棒、电吹风、发胶等,会让头发角质层受损,毛干断裂,毛囊负担加重。

爱美可以,但要有度。建议每次烫染间隔至少3个月,尽量使用低温模式吹发,减少化学品接触。那是不是所有脱发都可以靠生活方式改善?当然不是。

雄激素性脱发、有明显家族史者,确实存在遗传倾向,但即使如此,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延缓进程、减轻症状。我们见过不少坚持早睡、控油、减压的患者,脱发明显好转,甚至发际线有所“回来”。你可能问:“头发掉了一定长不回来吗?”答案是——不一定

毛囊只要没完全坏死,还有生发的可能。问题是,你愿不愿意早一点行动?很多人到最后才意识到:头发掉了,不只是外在形象问题,更是身体在“报警”。

头发是“健康的晴雨表”,它反映的是你整体生活的状态。如果你还在熬夜、焦虑、乱洗头,别怪头发悄悄离你而去。

保住头发,从改变生活开始。别再等到发际线后退、地中海成型,才追悔莫及。每天早睡一小时、少吃一口炸鸡、洗头温柔一点,也许就是你留住头发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中国脱发人群健康调查报告》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2023年

2. 《常见脱发类型与生活习惯相关性分析》中华皮肤科杂志,2022年第55卷

3. 《头发健康管理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免责声明(1).mp30:18
来自陈医生聊健康

 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