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才30岁,发际线已经后移到了头顶!”、“年纪轻轻,头发比我爸还少!”、“洗头一抓一大把,头发掉得像落叶”。

这不是段子,是如今不少年轻人的真实写照。脱发,正在悄悄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头等大事”。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中国脱发人群已超2.5亿,其中30岁以下人群占比接近40%。
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早秃?难道真的是“秃如其来”?
门诊中,我见过太多年轻人,顶着厚厚的刘海掩盖M型发际线,或者戴着帽子、假发,苦笑着说:“医生,我是不是要秃一辈子?”
其实,很多时候,头发能不能保住,问题不在基因,而在你每天的生活方式。
尤其是有5件事,如果你经常做,等同于在“加速秃头”的快车道上狂奔。
今天这篇文章,不是吓唬你,而是希望你能早点“刹车”,保住珍贵的头发。
第一件:熬夜加班,不睡觉
小李是个互联网产品经理,工作强度大、节奏快,常年晚上11点才下班,回家还要追剧放松到凌晨两点。最近来门诊,说洗头掉发越来越多,头顶都能看到头皮了。
中医讲“发为血之余”,西医则认为毛囊需要稳定的激素和营养供给。长期熬夜,会打乱人体昼夜节律,影响激素分泌,毛囊进入休眠甚至萎缩阶段,头发自然大量脱落。
第二件:爱吃重口味,油炸辛辣不离嘴
外卖文化盛行,很多年轻人三餐不规律,重油重盐,饮料甜点不断。
殊不知,这些“幸福的味道”,却正在“瓦解”你的头发。
西医研究发现,高脂、高糖饮食会影响体内胰岛素水平,导致雄性激素紊乱,从而引发脂溢性脱发。中医则认为,辛辣刺激食物易生“风热”或“湿热”,热毒上攻头皮,毛囊堵塞,脱发自然发生。
第三件:洗头太勤或太懒
有些人害怕油腻,每天早晚洗头;有些人又觉得麻烦,一周洗一次。其实,不论太勤还是太懒,都在悄悄破坏头皮屏障,增加脱发风险。
正常情况下,2-3天洗一次头最为合适。频繁洗头会带走皮脂腺分泌的保护油脂,导致头皮干燥、瘙痒,毛囊受损。
而洗得太少,则容易油脂堆积,滋生马拉色菌,引发脂溢性皮炎,从而加重脱发。
第四件:情绪焦虑、压力山大
“我一着急,头发就掉。”不是心理作用,而是真实生理反应。
西医研究表明,长期精神紧张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发血管收缩,毛囊供血不足,毛发生长周期缩短,提前进入休止期,导致脱发加重。
中医亦讲“怒伤肝”,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则影响血液运行,头发失养而脱。
第五件:盲目用药,迷信偏方
有些人急于求成,听信某某洗发水“生发神效”,或者网络流传的“生姜涂头皮”,结果越用越掉。
还有人擅自使用米诺地尔、激素类药膏,不仅无效,反而损伤了毛囊。
脱发的原因有很多种,如雄激素性脱发、斑秃、休止期脱发、营养性脱发、产后脱发等,每种类型治疗方式不同。
合理治疗,必须建立在明确诊断基础上。盲目用药,不仅无效,还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毛囊损伤。
脱发,不是小事,它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中医认为,发之根在肾、生于血、荣于肝、系于脾。脱发往往是“肾虚”、“气血两亏”、“肝郁血瘀”等体质失衡的外在表现。西医则更关注激素水平、毛囊健康、营养状态等维度。
两种视角互为补充:治标要护毛囊,治本要调内在。
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把头发留住”呢?
第一,规律作息,别再熬夜。尽量在11点前入睡,保持充足睡眠,有助于激素稳定和毛囊修复。
第二,清淡饮食,少油少糖。多吃富含铁、锌、硒、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黑芝麻、坚果、豆类、鸡蛋等,有助于头发生长。
第三,科学洗头,选对洗护产品。避免使用含硅、酒精的洗发水,建议使用氨基酸类温和配方,保持头皮水油平衡。
第四,情绪调节,学会减压。可以尝试太极、冥想、深呼吸,缓解焦虑,肝气顺畅,气血才能上荣于发。
第五,科学就诊,别信偏方。如果脱发严重,务必到正规医院皮肤科或中医科就诊,明确病因,规范治疗。
很多人以为,脱发是“注定”的,但其实,头发掉不掉,生活方式说了算。
我见过不少患者,原本头顶稀疏,通过规律作息、饮食管理、中西结合调理,一年后不仅头发浓密了,连气色都好了。头发是健康的“晴雨表”,别等掉光了,才想起保养。
当然,脱发也不应该成为焦虑的根源。拥有浓密头发固然好,但更重要的是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平衡的心态。
如果你也在被脱发困扰,不妨从今天开始,少做那5件“伤发事”,给头发一个喘息的机会。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明你真的很关心自己的健康。希望你不仅保住头发,也保住生活的从容与自信。
健康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每一个小选择的累积。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用,请点赞、评论、转发给你关心的人。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关于脱发的困扰或经验,让我们一起用科学的方式,把头发“抢回来”!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脱发人群健康调查报告[EB/OL]. 2023-10-12.
[2]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脱发性疾病诊疗指南(2022年版)[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2, 55(10): 785-793.
[3]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体质与脱发关系研究报告[J]. 中医药导报, 2024, 30(03): 212-21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