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研究发现:辅酶Q10,或成维护心血管健康的“新卫士”

hqy hqy 发表于2025-07-31 18:19:51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林医生,我爸最近开始吃辅酶Q10,说对心脏好,我查了一下,好像挺多人在吃的,但我有点不太放心。”问话的是一名药剂师的女儿,毕业不到两年,正在社区门诊实习。

  她手里拿着一瓶Q10软胶囊,皱着眉,看得很细。

  她说她爸身体还算健康,就是有点高血压,年纪也不算太大,就是前段时间朋友推荐,说吃了之后“感觉整个人精神多了”。

  有些东西,刚开始听着像是保健品圈子的自我造神,但医学研究一旦跟进,很多早期模糊的说法就开始变得有迹可循。

  辅酶Q10就是这样一个物质。它并不是近几年才冒出来的成分。

  早在1957年,美国科学家就从牛的心脏组织中提取出了这种脂溶性醌类化合物。

  到现在,它已被认为是人体线粒体中重要的电子传递介质,主要参与细胞能量的合成过程。

  人体所有活细胞几乎都含有辅酶Q10,只是浓度因器官功能不同而有差异,尤其在心脏、肝脏、肾脏这些高能耗器官中分布更高。

  医学上讨论辅酶Q10的时候,不是从“保健”出发,而是从“能量代谢”和“抗氧化”两个方向进行的。

  它在细胞线粒体内的功能是协助ATP的合成,而ATP就是细胞最基本的能量单位。

  如果把人体看作一台持续工作的设备,ATP就是它维持一切运转所依赖的燃料,而辅酶Q10就是那个保障燃料持续供应的关键因素。

  一旦体内Q10水平下降,能量合成就会受到抑制。

  研究显示,老年人血清Q10含量平均比中青年低25%~35%,这也直接关联到心肌细胞功能减弱的问题。

  研究数据很直接。

  2013年,《JACC Heart Failure》期刊上发表的一项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纳入420名中重度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辅酶Q10组和安慰剂组,连续治疗两年。

  结果发现,Q10组心力衰竭相关死亡率明显降低43%,心脏功能改善显著,住院率也下降了。

  这个结果很扎实,也推动了Q10在临床上的再度关注。

  更早期的研究发现,它对稳定血压也有一定影响。

  某些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在服用Q10三个月后,收缩压平均下降了17-10mmHg,且未出现低血压副作用。

  这类数据虽然不能代替常规降压药,但在多药联合治疗中具有一定辅助价值,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传统药物的老年人。

  很多人误以为Q10只是抗氧化,但它真正的优势在于双重机制——一边辅助线粒体能量合成,一边清除细胞内过量的自由基。

  自由基在心血管疾病发展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它们会损伤血管内皮,引发炎症反应,诱发动脉粥样硬化。

  而Q10作为一种脂溶性抗氧化物,能直接作用于细胞膜和低密度脂蛋白颗粒上,减缓这些氧化损伤的发生。

  临床试验不仅仅在心衰领域有探索,在冠心病患者中也进行过跟踪评估。

  一项双盲研究显示,接受支架手术的患者在术前开始服用Q10,术后发生氧化应激和心肌损伤指标(如肌钙蛋白T)明显低于对照组。

  这提示Q10可能在冠脉事件干预后,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有意思的是,Q10对人体的作用具有“阶段性”。

  年轻健康人群,体内Q10水平本身较高,外源补充的作用并不显著;但在40岁以后,随着合成能力下降,适量补充开始显出效果。

  研究指出,Q10的体内合成与维生素B6、叶酸等营养元素也有关,饮食结构单一的人可能更容易缺乏,特别是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的高血脂患者。

  这是一个值得单独说的点。

  他汀类药物能抑制胆固醇合成路径上的HMG-CoA还原酶,而这条路径正是体内Q10合成的来源之一。

  所以长期使用他汀的人,体内Q10水平往往偏低。

  研究显示,服用他汀3个月以上的患者中,约有35%~50%出现肌肉酸痛、疲劳、无力等症状,而补充Q10后这些副作用有不同程度的缓解。

  不过这里必须说明一点,Q10不是万能药,也不能替代任何基础治疗。

  它适合作为一个“支持性手段”,而非主要干预措施。

  研究给出的建议剂量多集中在每天100~200mg,超过这个范围的剂量,不仅效果并不稳定,还可能加重肝脏负担。

  个体差异非常大,必须要评估服药背景和基础代谢情况。

  在临床讨论之外,也有不少人注意到Q10对皮肤状态和疲劳感的影响。

  有研究将其用于慢性疲劳综合征、运动恢复阶段,部分被试者反馈精神状态提升、耐力增加。

  但这些观察结果在统计意义上并不稳定,还需要更严谨的样本验证。

  市场上很多护肤品也添加了Q10成分,作为表层抗氧化原料,但这类外用产品的吸收率和系统性效果还没有形成标准。

  医学界对Q10的兴趣其实是反映出一种趋势——心血管治疗正在从“对症干预”走向“功能支持”。

  过去主要是控制症状和指标,现在开始关注细胞层面的功能恢复。

  从这个角度来看,Q10并不只是一个保健成分,而是一个介于药物与营养之间的新型干预因子。

  未来它可能会与某些传统药物形成搭配治疗的组合,成为慢病管理中的组成部分。

  不过有一点容易被忽略。Q10本身属于脂溶性成分,吸收效率受进食状态、配伍成分、个体消化系统功能影响很大。

  空腹服用几乎无效,和脂肪类食物一起服用吸收率能提高3~5倍。

  此外,不同品牌的胶囊剂型、生物利用度差异也不小。

  市面上虽然有很多打着“高吸收”标签的产品,但消费者很难判断哪些真的有效。

  这个市场的监管还没跟上,成分稳定性、有效剂量、掺杂物检测标准都不统一。

  所以它是否适合普遍人群使用,还得具体分析。

  年轻人、健康中年人没必要依赖;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正在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人,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补充。

  如果身体长期疲乏、有代谢异常表现,也可以考虑做一次体内Q10水平检测,虽然这种检测目前价格不低,临床常规中也不多见,但对于判断是否需要补充是个比较直观的依据。

  到这儿问题来了:如果辅酶Q10对心血管健康确实有效,那为什么还没有被列为基础治疗标准?

  一是Q10本身不具备专利价值,很多国家将其归入膳食补充剂管理,缺乏商业驱动去推动大规模临床;

  二是现有研究虽多,但多为样本量偏小、周期较短的研究,还不具备纳入指南的证据等级;三是个体吸收差异太大,疗效不够稳定。

  现代医学对“标准治疗”的定义非常严格,需要长期、多中心、随机双盲控制的验证过程才能达标。

  而Q10的研究虽在积累,但距离成为主流指南推荐,还有很长的路。

  换句话说,证据不等于标准,信号不等于结论,而这也是功能型营养研究领域的常见现象。

  它提醒人们,在所有医学信息中,永远都不能只看希望,还要看依据。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朱静华,丛林.浅谈辅酶Q10的功效和使用[J].田径,2022,(09):84+10.

 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