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以减轻偏见的冥想

hqy hqy 发表于2025-07-31 11:15:58 浏览3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在耶鲁大学的一间教室里,社区成员聚集于此一起学习一项传授了几千年的一个小练习。这些人自愿参加由当时还是耶鲁大学研究生的Yoona Kang 组织的慈心禅冥想研究。Kang的研究问题简单而又具有社会意义:冥想能减少偏见吗?

美国警察在逮捕少数族群人员时过度执法甚至进行血腥镇压的行为使得偏见这一话题成为了国民焦点。事实上偏见问题早在几十年前就引起了心理学家们的浓厚兴趣。尽管对偏见已经有数以千计的研究,但是直到最近,心理学家们才开始关注冥想是否能缓和这种社会疾病。这些研究结果值得注意。

慈心禅,在印度的巴利文中又被称之为慈悲(metta),和静观一样是佛教一项十分基础的修行。尽管所有派别的佛教都包括慈悲的某些形式,但是与之联系最为紧密的是上座部佛教(Theravada Buddhism,又称南传佛教)。Steven Smith是缅甸佛教传统的一名修行者,同时也是内观夏威夷分会和慈心布施项目的联合创始人。他解释说慈悲的意思是“成为一位朋友或一种联系的状态或艺术……这是人心温暖的最基本的感觉,以开阔的心胸对众生。”慈悲是纯粹的联系、精神、亲缘和仁爱,没有附加条件或期望。慈心禅冥想是激发和培养这种一体感的一种方式。

慈心禅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是它能否加强社会联系。有几项研究支持这个猜想。但是Kang (现在是宾夕法尼亚大学阿能伯格传播学院的博士后研究员)和她的同事则对一个更细致、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感兴趣,那就是慈心禅能否减少对两大被污名化的群体——无家可归者和非裔美国人的偏见。

“我希望能对冥想的功效做一个深入测试,”Kang说,“如果想到这两个群体,你心中通常对他们存在着根深蒂固的、难以消除的偏见。”

研究最困难的事之一是梳理为什么这个东西有用:

· 是冥想本身减少了偏见吗?

· 它在倾听慈心禅的观点吗(就好像佛法讲座一样)?

· 是加入冥想团体和遇见新人减轻了偏见吗?

为了验证这些观点,一些参与研究的志愿者参加了一个为期六周的教育班,在课堂上阅读相关书籍,讨论慈心禅观点。另外一部分受试者在同一个老师带领下参加了另一个为期六周的小组,直接参与慈心禅冥想练习。研究结束后,发现参与冥想练习小组的受试者对非裔美国人和无家可归者都减少了偏见,而教育班成员则没有。偏见程度的评估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采取了一个叫做内隐联想测试的方式。

Kang说:“我认为慈心禅可以让人打开心房,为你接触不同人群展示不同的可能性,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这种情感联系可能会让我们以新的方式看待他人。太平洋大学助理教授Matthew Hunsinger和同事发现慈心禅冥想和其他类似修行的实践者们对大众的同理心加强了,对非裔美国人的偏见减少了。

Hunsinger解释道:“同理心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角度转换,以他人的视角看待问题;另一个是对他人的痛苦给予情感回应。我们从认知和情感两方面改变人们回应他人的方式。这样可以让人们考虑来自边缘社会群体的人员所遭受的困苦。”但是他很快就对一个问题产生警惕。由于他的研究对象是资深冥想者,这意味着可能是更具有同理心的人选择冥想方式而不是冥想加强了同理心。

慈心禅冥想的好处可能会归结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人们很难对与自己相似的人群产生偏见。Hunsinger对此作出了解释:“慈心禅摆脱了我们在社会环境下容易迅速产生的一种‘我们对他们’的两分法:我们都想要幸福。我们都想要健康。大部分人都不想经历痛苦。”

缓解焦虑

冥想除了可以建立与他人的联系感以外,还能调和一种隐藏的造成偏见的原因:群际焦虑(intergroup anxiety)。这是一种令人十分痛苦的别扭感和不舒服感,会在我们想到要接触与自己不同的群体时从心里喷涌而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隐藏着某种群际焦虑(比如民主党人之于共和党人,反之亦然),这不意味着我们有偏见,只能说明我们在来自其他群体的人员周围时感到不自在。但是群际焦虑带来的不舒服感容易让我们疏远他人,更糟的是,还会导致我们对他人产生成见并以此为基础对他人进行判断。而慈心禅冥想可以缓解这种焦虑。一项著名的研究发现只需要一次时长8分钟的慈心禅冥想活动就能缓解参与者对无家可归者的焦虑,并且提升他们与这些人在未来进行联系的意愿。慈心禅可以缓和这种焦虑,因此可能帮助我们迈出与这些我们曾经害怕的人群进行交流的第一步。

尽管有证据证明慈心禅可以打破偏见,但是这不是唯一能做到这一点的冥想方法。最近,剑桥大学精神病学系的研究员Julieta Galante发表了一篇论文,该论文整合了多项对比慈心禅冥想和静观冥想的研究成果。令人惊讶的是,慈心禅冥想和静观冥想在提高人们的同情心和利他主义以及专注力方面效果一样。遗憾的是,该研究没有评估偏见与歧视的情况。但是,最近有一篇发表在《社会心理学和人格科学》上的研究发现只需要10分钟的静观冥想就能减少年龄感,减轻种族偏见。

和慈心禅一样,静观冥想也能帮助人们容忍和接受他人。正如Galante所说:“静观修行也要求做到慈心,尤其是自我同理心,以此来观察自己的想法而不对其做评判。”静观修行培养专注、非主观的自我意识,这样可以让修行者更好地接受自己与他人。非主观的自我意识也能为认识他人提供一种模式,认识他人的本来面目,而不带成见、偏见或恐惧。但是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和缓可能会减轻群际焦虑以及其他会导致偏见的恐惧。

是什么加深了偏见?

上面提到了冥想对生理和情感健康有各种好处,很难想到它会造成什么负面影响。但是Kang注意到有些研究已经发现为接受他人而创造外部压力的行为会事与愿违,导致偏见加重。在2001年的一项研究中,那些被告知减少偏见是一种社会义务的参与者偏见加重了,而那些被告知减少偏见是为了个人潜在的利益的参与者偏见有所减轻。迄今还没有研究表明冥想有这样的负面效果,但是这个研究可以启发我们修行慈心禅不应该让人觉得是强迫性的。

尽管慈心禅力量比较强大,但是现在还不清楚这种行为是否能减缓最被歧视的人群所持有的偏见。当前的研究只表明选择自行练习冥想的大学学生和志愿者在冥想之后变得心胸更开阔。慈心禅能帮助那些处于更绝望状况下的人们吗?俄亥俄州立大学社会工作助理教授Keith Warren 正在研究慈心禅冥想能否帮助收容所的居民戒除药物滥用。Warren说大部分收容所的居民长期遭受痛苦和创伤,往往对他人充满愤怒、敌意和不信任。当向他们教授了慈心禅冥想后,Warren发现一部分居民变得更积极、更放松、更信任他人。他在员工和其他居民身上看到信任对这些来自治疗性社区如收容所等的居民十分重要。这项研究还在进行中,但是它给予我们一种希望,即冥想可以帮助那些饱受侮辱和怀疑权威的人。

冥想能消除偏见吗?当然不行。但是初步证据表明冥想,尤其是慈心禅冥想,可能使我们开始改变感受他人的方式。尽管慈心禅冥想是感受与他人联系的一种强大方式,但是慈心禅不仅仅只是一种冥想行为。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存在方式。与其他源自佛教的观念一样,慈心禅冥想不是通往慈悲的一种捷径,也不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技巧。我们练习慈心禅不是用来减少偏见;我们练习慈悲是为了激发出同一性的内在精神。

如果是这样,那我们怎么能体验慈悲,不对他人怀揣恶意呢?正如Smith所说,当你体验慈悲时,“你看到所有事物都互相联系;你会强烈希望被联系,感受到心里对所有事情都带着温暖和柔情。”

慈心禅练习

内观夏威夷分会的联合创始人Steven Smith介绍说,慈心禅冥想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进行练习。第一种是体验想要联系的强烈使命感,Smith称之为“无言的容忍”。这是为了激发同一性的感觉并将其投射到外部。第二种方式也是西方人更熟悉的一种方式,重复短语。这些短语包括四个基本信息:

1. “我/你会安全吗” (摆脱内在和外在伤害).

2. “我/你会快乐吗” (摆脱精神上的忧虑和痛苦).

3. “我/你会强壮并健康吗” (体验爱治愈身体/心灵的能力).

4. “我/你能愉快地照顾自己吗” (以轻松、愉悦的态度生活).

Smith 指出这些短语并非命令,而是用以唤起对愿望的诉求的一种方式。这些意图通常按以下顺序投射:从自己开始,转向恩人(一个可以让你觉得被关注、被听到、被珍视、被认识的人)、密友、中立者(一个你从来没有亲密联系也不讨厌的人),最后转向一个难相处的人(跟这个人在一起时会觉得痛苦)。Smith建议一次只想一个人,直到在你转到下一个人之前慈心轻松产生。从一个跟你冲突不大的人开始,再攻克跟你有严重冲突的人。他指出最大的挑战通常是自己——觉得自己没法做到。他建议:“确保你心中做好要体验慈悲的所有准备。”

 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