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GP指南 | 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

hqy hqy 发表于2025-07-23 05:42:11 浏览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中国2型糖尿病

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

本文来源: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J]. 中国全科医学. DOI:

10.12114/j.issn.1007-9572.2024.A0019. (点击查看原文)👈

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综合管理中,运动是生活方式干预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国目前仍然缺乏符合中国国情且纳入最新研究证据的T2DM运动治疗指南。为此,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联合组织国内内分泌及代谢病学、运动医学、康复医学、医学营养、老年医学等相关领域专家团队,系统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高质量文献,编写了《中国2型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24版)》,旨在为临床医师、糖尿病教育护士等糖尿病防控人员提供安全、有效的T2DM运动指导。该指南包括T2DM运动治疗的基本原则、急慢性并发症、共患疾病、常用药物、运动时机、运动中血糖监测、运动营养、运动损伤、运动依从性及数字医疗等,共76条推荐意见。该指南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期望能为中国T2DM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运动治疗方案。

NO1.

本指南常用术语

向上滑动查看22个本指南常用术语

(1)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与运动(exercise):体力活动和运动常交替使用,但这两个术语并不是同义词。体力活动是由骨骼肌收缩产生的任何身体运动,使能量消耗增加到基础代谢水平以上,通常是指在身体活动分类中能够增强健康的身体活动。体力活动可以分为职业、交通、家务和休闲四大类。运动是休闲类的体力活动,是有计划、有组织、可重复,旨在改善或保持体质健康的身体表现或健康的身体活动。

(2)体力活动水平(level of physical activity):是描述个体进行规律有氧运动水平的概念,与肌肉发达程度、体重、工作强度、时间和频率相关。体力活动水平分类与个体在特定水平获得的健康受益体力活动水平分为以下4个级别:①非活跃状态(inactive):在日常生活的基本活动之外没有进行任何中等或较大强度的身体活动。②体力活动不足(insufficiently active):进行一些中等强度或较大强度的身体活动,但是每周达不到150 分钟(min)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或75 min的较大强度活动或等效组合。该水平身体活动低于满足成人身体活动指南的目标范围。③体力活动活跃(active):每周进行相当于150~300 min的中等强度身体活动,或75~150 min的较大强度身体活动或等效组合。该水平身体活动达到成人身体活动指南的目标范围。④体力活动非常活跃(highly active):每周超过300 min的中等强度、150 min的较大强度身体活动或等效组合身体活动。该水平身体活动超过成人身体活动指南的目标范围。

(3)规律运动(regular exercise):是指至少连续3个月、每周3次、每次30 min以上中等强度的运动。

(4)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是指能够充满活力地执行日常任务,没有过度疲劳,并有充足的能量享受休闲时光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体适能包括:心肺耐力或有氧能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平衡能力、做功能力、反应时间和运动速度。体适能可分为健康相关和运动表现相关两类,通常将前5项(心肺耐力或有氧能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体成分、柔韧性)列为与健康相关的体适能,后6项(灵活性、协调性、平衡能力、做功能力、反应时间、运动速度)列为与运动表现相关的体适能。

(5)心肺耐力(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aerobic fitness):也称为有氧能力,是指持续身体活动中呼吸、循环系统供氧及骨骼肌利用氧气的能力。心肺耐力的客观测量指标是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VO2max),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所能摄取(利用)的氧量。通常用峰值摄氧量(peak oxgen uptake,VO2Peak)来描述有慢性疾病和健康问题人群的心肺耐力。心肺耐力是健康相关体适能的核心要素,较高水平的心肺耐力可显著降低人体CVD和全因死亡率。

(6)有氧运动(aerobic exercise):也称为耐力运动,是指身体大肌群有节奏的、较长时间的持续运动,这类运动所需的能量是通过有氧氧化产生的。有氧运动可改善心肺耐力,优化人体代谢功能(如血糖、血脂等)。有氧运动的常见运动方式包括快走、跑步、广场舞、太极拳、骑自行车和游泳等。

(7)间歇性运动(interval exercise):广义是指剧烈运动之间有间歇时间进行休息,是目前运动处方(exercise prescription,ExRx)的研究热点。间歇性运动总运动量较低,仍会产生与传统耐力运动相似的生理适应性,当两者总运动量相同时,间歇性运动产生的生理适应性会更好。间歇性运动通常是短时间(20~240 s)较大至次最大强度运动与等量或更长时间(60~360 s)的低至中等强度运动交替进行,间歇性ExRx主要考虑运动和间歇的强度、时间以及间歇的次数。对于体力活动水平较低或患有慢性疾病的个体来说,应慎重采用高强度间歇性运动(high intensity interval exercise,HIIE),可以简单地将步行纳入间歇方式,即快走和慢走交替进行。

(8)间歇性较大强度生活方式体力活动(vigorous intermittent lifestyle physical activity,VILPA):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短暂剧烈运动(最长1或2 min),例如在上下班途中或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时进行快速步行或爬楼梯。

(9)无氧运动(anaerobic exercise):是指在高强度运动状态下,骨骼肌在没有足够氧气的情况下进行能量代谢的一种运动形式。无氧运动主要依靠肌肉中的糖原通过无氧代谢产生能量,主要由三磷酸腺苷-磷酸肌酸(ATP-PC)系统和糖酵解提供。这类运动通常持续时间较短(10~30 s),强度较高(全力运动),如举重、短跑、短道速滑、跳跃等。

(10)抗阻运动(resistance exercise):又称力量练习,包括增加骨骼肌力量、耐力、爆发力和体积的体力活动或运动,是指人体调动身体的骨骼肌收缩来对抗外部阻力的运动方式。抗阻运动可以利用自身重量或者训练器械(如弹力带、杠铃、哑铃或固定器械)实施。肌肉爆发力是指完成动作的速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爆发力的下降速度比肌肉力量或肌肉耐力的下降速度更快,爆发力训练在保持平衡和预防摔倒方面的作用愈加重要。

(11)柔韧性运动(flexibility exercises):也常被称为伸展运动或拉伸运动,是一种旨在增加肌肉的伸展性和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形式。柔韧性是身体健康和运动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提高运动效率,减少受伤风险,并可以改善身体的整体运动能力。关节活动幅度与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和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能力有密切关系。

(12)最大心率(maximum heart rate,HRmax):运动中心率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升高,当运动强度增加到一定水平,心率不再随运动强度增加,达到稳定状态,称为最大心率。在运动强度设定中,常使用最大心率这个指标,有条件时可以通过运动负荷试验直接测得最大心率,当条件不允许时,也可使用公式(HRmax=207-0.7×年龄)推测HRmax,此公式适用于所有年龄段和体适能水平的成年男女。

(13)储备心率(heart rate reserve,HRR):是指实际测量或预测的最大心率与安静心率之间的差值(HRR=最大心率-安静心率),是建立靶心率和评价运动强度的一种方法。基于HRR的靶心率计算公式为靶心率=(HRR×目标强度%)+安静心率。HRR反映了人体在劳动或运动时心率可能增加的潜在能力。

(14)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MET):是活动时的代谢率与安静时代谢率的比值。1 MET相当于安静、坐位时的能量代谢率,即每分钟摄氧量≈3.5 mL/kg。MET是一种有效、便捷、标准的定量描述多种行为和体力活动绝对强度的方法。成年人中,低强度体力活动为1.6~2.9 MET,中等强度体力活动为3.0~5.9MET,较大强度体力活动为≥6 MET。梅脱-小时/周(MET-h/wk)或梅脱-分钟/周(MET-min/wk)是估算运动量的标准单位,分别相当于1周内以1 MET的运动强度运动多少小时和1周内以1 MET的运动强度运动多少分钟。

(15)1-RM(one-repetition maximum):1次最大重复阻力,是动态肌肉力量的标准评价方法,在正确姿势和一定规则下全关节活动范围所达到的最大抗阻阻力或最大力量。是评估个人在特定运动中最大力量的标准方法,广泛应用于力量训练领域。常用1-RM百分比设定抗阻运动的强度。

(16)6-RM(six-repetition maximum):6次最大重复力量,是多次最大重复力量测试的一种,可用于预测1-RM,也可作为肌肉力量随时间变化的指标。是个体能够连续完成6次而无法继续完成下一次的最大

重量。

(17)主观用力感觉量表(rate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最常用的是Borg主观用力感觉量表,有6~20分和0~10分两种形式,6分和0分分别在两个量表中表示“毫不费力”,20分和10分分别在两个量表中表示“最大用力”。近年来多采用0~10分主观用力感觉分类量表,5~6分表示中等强度,7~8分表示较大强度。

(18)体力活动准备问卷(physical activity readiness questionnaire for everyone,PAR-Q+):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在进行运动测试和运动前对受试者必须进行调查的问卷,适用于所有人群。可作为运动前的自我健康筛查工具,也可以作为专业人员的辅助工具用于筛查流程外的信息。通过问卷调查,可明确在运动测试和运动前是否需要咨询相关的专业人员(如医师)。需要注意,该问卷在使用时必须采用完整形式,不得随意改动或摘录。有效期是完成问卷后12个月之内,如果身体状况发生变化,有回答“是”的问题,之前的问卷结果就无效,需要重新回答问卷内容。

(19)结构化运动(structured exercise):指的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和针对性的运动模式。它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体能水平、运动目的以及时间安排等因素,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运动计划,以便运动者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一定的流程和强度形成一系列运动动作,以达到预期的运动效果。

(20)整理运动(cool-down):也称为放松阶段,是运动后的一部分,旨在逐渐降低运动强度和心率,帮助身体平稳地从较高强度的运动状态过渡到静息状态。整理运动对于恢复非常重要,它可以带来多种健康益处,包括减少肌肉疼痛和损伤风险、促进肌肉的恢复和重建、提高柔韧性、降低心血管系统的压力等。

(21)运动处方(exercise prescription):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一般医学检查、运动试验、身体素质/体适能测试、心血管/运动器官功能状况,结合主观和客观条件,用处方的形式制定对患者适合的运动内容、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频率,并指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以达到科学地、有计划地进行康复治疗或健身的目的。

(22)运动性热病(exercise fever):又称为运动性发热(exercise fever),是指在剧烈或长时间的运动中,由于身体产热超过散热能力,导致体温异常升高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高温环境中进行运动时,尤其是湿度较高时,因为高湿度会降低汗液蒸发的效率,减少身体散热,也可能因为脱水等原因而引发。运动性热病是一种紧急医疗状况,可能导致器官损伤甚至死亡。

NO2.

2型糖尿病患者的运动前评估

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1:T2DM患者在运动前应进行医学评估和运动评估(A)推荐意见2:对于大多数计划参加低至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的低风险患者而言,无心血管或微血管并发症时,无需进行运动前的医学评估(A)推荐意见3:久坐状态或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的高危成年T2DM患者,建议在参加中等及较大强度运动前进行医学评估(A)

推荐意见4:严重低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代谢并发症、合并急性感染、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等情况下暂停运动,病情控制稳定后方可逐步恢复运动(A)

T2DM患者的健康状态依年龄、病程、并发症、合并症、用药及体力活动习惯等而存在较大差异。运动前应根据既往运动习惯、CVD风险及目标运动强度等决定评估内容。通常包括运动前的医学评估、运动风险评估及运动能力评估。

上下滑动查看详细内容

2.1

运动前的医学评估

(1)疾病控制情况:包括病史、生命体征、体格检查、药物治疗情况、血糖控制情况、低血糖风险及肝功能、肾功能等,以及临床医师认为必要的相关检查等。

(2)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和慢病并发症的筛查:一般应包括血糖、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眼底照相、周围神经病变检查、足背动脉搏动等检查。

(3)心血管风险评估: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研究(China-PAR)模型是基于China-PAR研究随访的大样本队列数据建立的适用于中国人心血管病10年风险和终生风险评估的模型,可以通过简便快速的方法,进行自身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评估。需进一步对有症状或CVD高危的患者进行运动负荷试验或运动心肺试验以评估其心肺耐力及运动中的CVD风险。

运动前需要对风险人群进行评估,递增运动负荷试验适用于符合一项或多项标准的成人,具体见表1。

2.2

运动风险评估

糖尿病患者可通过PAR-Q+进行运动风险评估。对于老年患者可通过跌倒风险自评问卷(self-rated FRQ)进行跌倒风险评估。

2.3

运动能力评估

(1)心肺耐力或有氧运动能力评估:采用运动负荷试验或运动心肺试验评估,通常采用运动平板或功率车测试方案,场地和设备有限时也可采用2 min踏步测试等场地测试方案。心肺耐力反映人体整体的活动能力,与健康状态密切相关。心肺耐力低下者各项身体机能下降,CVD风险、全因死亡风险明显升高,比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等的危害更大,低心肺耐力已被认定为CVD危险因素之一,与10年CVD风险密切相关。长期规律的有氧运动是提高心肺耐力的有效方式。心肺耐力评估既可以用于CVD风险的筛查,又可以进行个体化运动指导,使运动更加科学、安全、有效。

(2)肌肉适能评估:T2DM患者可采用握力或6-RM测试或预测最大肌肉力量,依测试条件可选择测力板、加速度计等评估爆发力等其他肌肉适能。

(3)平衡能力:可通过闭眼/睁眼单足站立评估。

(4)柔韧性:可通过背抓试验和(改良)坐位体前屈评估。

(5)身体活动能力:对于低体重老年患者必要时可通过简易身体表现功能量表(SPPB)评估身体活动能力。

(6)身体成分:可依测试条件选择皮褶厚度、生物电阻抗或双能X线吸收法对身体成分进行评估。

运动行为与运动处方的执行和依从性相关,受行为、心理和个人运动技能等影响。可通过运动改变阶段问卷、运动改变过程问卷、运动决策平衡问卷、运动自我效能问卷等进行评估。

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异常)人群、糖尿病高危人群及病情控制稳定的T2DM患者均可在恰当的运动评估后进行合理的运动。建议T2DM患者在运动治疗前与临床医师沟通,以排除运动禁忌证,制定安全可行的运动方案。

NO3.

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处方的制定原则

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5:T2DM患者的运动处方应包含有氧、抗阻、柔韧性和平衡练习几个类别的运动计划(A)推荐意见6:在制定运动处方时应考虑运动治疗的目的、时效性及每个患者的特殊注意事项,每个类别的运动计划应包括频率、强度、时间、方式以及总量、进阶和注意事项(A)推荐意见7:T2DM患者应保持不低于3~5 d/周的运动频率,而在运动量相等的情况下,1~2 d/周的运动频率同样可以获得健康收益。低频率-长运动时间的运动会增加运动损伤的风险(A)推荐意见8:T2DM患者应以达到中等至较大强度的运动为目标(A)推荐意见9:T2DM患者至少应达到150 min/周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时间(A)推荐意见10:T2DM患者至少应达到1 000 kcal/周的体力活动能量消耗(A)

推荐意见11:在运动进阶过程中,应遵循由低强度起始,缓慢进阶至目标运动强度和运动量(A)

T2DM患者的运动治疗应遵循合理的运动处方。理想的运动处方或运动训练计划应该是在运动者的健康状况、功能能力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他们对健康和体适能的要求。T2DM患者的运动处方应包含以下几个类别的运动计划,即有氧、抗阻、柔韧性和平衡练习。在制定运动处方时应考虑运动治疗的目的、时效性及每个患者的特殊注意事项,每个类别的运动计划应包括频率(frequency,每周几次)、强度(intensity,费力程度)、运动时间(time,持续时间)、方式(type,模式或类型),以及每周总运动量(volume,总量)和进阶(progression,累进),即ExRx的FITT-VP原则。

上下滑动查看详细内容

3.1

运动频率

运动频率是指每周执行运动计划的天数,在促进健康和改善健康体适能中起重要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有氧运动频率不少于3 d/周,对大多数成年人将每周的运动时间分布在3~5 d是达到体力活动推荐量的有利策略。抗阻运动时,同一肌群的运动频率至少间隔1 d,2~3 d/周。柔韧性运动的频率最好每天都进行。鼓励患者3~5次/周、间隔不超过2 d的运动以达到推荐的运动量。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每周仅能运动1~2次,仍可获得健康益处,如降低全因死亡风险、CVD和癌症的死亡风险等,但通过提高单次运动量、降低运动频率达到推荐运动量,如每周仅运动1~2次,可能会增加运动损伤和运动中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3.2

运动强度

是指运动过程中的用力程度,是决定运动量的核心指标。有氧运动强度取决于速度、坡度和功率等,通常用VO2max、HRmax、HRR等计算相对运动强度,也可通过每分钟能量消耗(如kcal/min)或MET表示绝对运动强度。抗阻运动的强度取决于局部肌群对抗阻力或承受重量的大小。增加运动强度会带来健康/体适能益处的积极剂量反应,低于最低强度阈值的运动将无法充分获得生理指标的变化。在制定T2DM患者的运动处方时,建议采用相对强度。通过递增运动负荷心肺耐力测试直接测得运动中的生理指标是确定运动强度的首选方法。根据运动习惯、健康状态确定起始运动强度。建议以低强度有氧运动(30%~39% HRR)起始,逐步增至中等强度(40%~59% HRR)至较大强度(60%~69% HRR)有氧运动。主观用力感觉可以调整或细化运动强度。谈话试验是一种有效且可靠的运动强度评价方法,它可以代替乳酸阈、通气阈和呼吸补偿点,作为制定和监测运动强度的一种主要方法。确定有氧运动强度的常用方法扫描文末二维码查看。

3.3

运动时间

包括单次运动时间和累计运动时间。推荐的运动时间可以连续完成,也可以分次累计完成,每天用于提高心肺耐力的有氧运动时间应在30 min以上。

3.4

运动方式

根据改善身体运动能力的不同可分为有氧运动、抗阻运动、柔韧性运动和平衡、协调性运动等。有氧运动的方式主要有步行、水中运动、跑步、骑自行车或功率车、上下台阶、登山、游泳、滑雪、滑冰、球类运动,以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扭秧歌等。步行是一种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有氧运动方式。抗阻运动的方式主要有徒手练习、器械练习、弹力带练习等。

3.5

每周运动量

运动强度、时间、频率是影响和决定运动总量的因素。有氧运动量由运动的时间、频率和强度共同组成;抗阻运动的运动量由运动的强度、频率和每个肌群练习的组数及每组重复的次数组成。运动量在实现运动促进健康/体适能效应中起重要作用。推荐T2DM患者每周至少累计进行150~300 min中等强度或75~150 min较大强度的有氧运动,或中等强度和较大强度有氧运动相结合的等效组合,每周运动量超过300 min的中等强度或150 min较大强度有氧运动将获得更多健康益处。

估算运动量的标准单位可以用MET-h/wk和千卡/周(kcal/wk)表示,例如每周5 d、每天30 min,强度为4 MET健步走的周运动量为0.5 h×4 MET×5=10 MET-h。可采用公式(kcal=1.05×MET-h×公斤体重)计算运动中的能量消耗。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每周运动量达到8.5~17.0 MET-h是一个合理的运动量,这一运动量大约相当于消耗1 000~2 000 kcal/wk的能量,可通过150~300 min/wk中等强度运动完成。低于此运动量也可为初始运动者带来健康或体适能益处。步数是评估运动量的简便方法,100步/min的步频符合中等强度运动。10 000步/d常被作为运动的目标,但是与获得健康益处有关的每天最低运动量是6 000~8 000步/d,其中至少应该有3 000步是快走(步频≥100步/min)。

3.6

运动进阶

运动进阶取决于机体的健康状态、年龄、个人运动爱好和目的,以及机体对当前运动水平的耐受能力。对于健康成年人来说,运动进阶应包括适应阶段、提高阶段和维持阶段3个阶段。进阶可以通过增加个人所能耐受的FITT原则中任一组分,通常是先提高运动的频率和每天运动的时间,最后提高运动强度。在运动计划的开始阶段,特别是无规律运动习惯者,采取“低起点,缓慢加”的策略,可降低运动相关的心血管事件和损伤风险,以及增加个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和依从性。

NO4.

不同运动类别的推荐意见

4.1

有氧运动

推荐意见12:规律有氧运动可以使HbA1c下降0.5%~0.7%(A),基线HbA1c较高者运动后下降更明显(B),有医务人员参与并监督、提高运动强度效果更好(B)推荐意见13:推荐T2DM患者进行每周3~7 d,每次间隔不超过2 d的有氧运动(A)推荐意见14:推荐T2DM患者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体适能水平较高的患者可进行中等至较大强度或较大强度的有氧运动(A)推荐意见15:推荐T2DM患者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10 min,每天累计30~60 min,每周累计至少150 min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若运动强度提高,可适当缩短每次运动时间(A)

推荐意见16:推荐每周不少于3 d、6 000步/d的步行,步频根据自身情况不低于60~90步/min,最好能达到100步/min的步行运动处方(B)

4.2

抗阻运动

推荐意见17:规律的抗阻运动可使HbA1c下降约0.4%,可降低骨骼肌流失率,提高骨骼肌葡萄糖处理率(A)

推荐意见18:推荐T2DM患者进行每周2~3 d规律抗阻运动(A)

推荐意见19:无经验的T2DM患者可以从20% 1-RM负荷开始,进行每周1次全身大肌群的抗阻运动(B)

4.3

联合运动

推荐意见20:3~6个月有氧运动联合抗阻运动的结构化运动处方可以使HbA1c下降最高达0.89%,有氧运动累计超过150 min/周效果更佳(A)

推荐意见21:推荐T2DM患者进行有氧运动与抗阻运动相结合的联合运动(A)

4.4

柔韧性运动

推荐意见22:单纯柔韧性运动对血糖水平无显著影响,但可增强关节活动度,改善灵活性,预防跌倒(A)

推荐意见23:推荐T2DM患者进行至少2~3 d/周的平衡及柔韧性练习(C)

推荐意见24:将柔韧性运动融入某项运动当中以便更好地提高身体功能,并改善血糖(C)

4.5

中断久坐

推荐意见25:中断久坐可以改善血糖控制、降低CVD风险,并延长寿命(A)

推荐意见26:所有T2DM患者,特别是有胰岛素抵抗和BMI较高的患者应每30分钟进行1次任何强度的活动以中断久坐,以改善血糖控制(A)

4.6

高强度间歇性运动

推荐意见27:病情稳定、体质状态较好的T2DM患者可考虑用HIIE替代持续强度有氧运动(B)

推荐意见28:伴有并发症的T2DM患者进行HIIE前,应先进行风险筛查,以避免潜在的运动风险(C)

4.7

民族传统体育

推荐意见29:八段锦或太极拳是中等强度运动,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40 min、连续12周的运动可使HbA1c下降不少于0.4%(C)

推荐意见30:八段锦和太极拳是适宜的运动方式,尤其适用于老年T2DM(C)

NO5.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与运动

5.1

低血糖症

推荐意见31: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的T2DM患者,为防止运动期间及运动后低血糖,应根据需要补充碳水化合物,或在医师指导下调整降糖药物的种类和剂量(B)

推荐意见32:减少基础胰岛素用量、睡前补充食物和(或)连续血糖监测是降低运动后夜间低血糖风险的主要措施(B)

推荐意见33:间歇性运动或混合性运动有助于减少运动中低血糖风险,提高运动期间血糖稳定性(C

5.2

高血糖症

推荐意见34:T2DM患者血糖>13.9 mmol/L时,需监测血/尿酮体。酮体阳性时,不宜进行中等及以上强度运动。无高血糖相关症状时,可从低强度逐步开始运动(C)

推荐意见35:较大强度运动后进行整理运动可改善运动后高血糖的情况(C)

NO6.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与运动

6.1

糖尿病肾脏病

推荐意见36:糖尿病肾脏病不是运动禁忌证,不同分期糖尿病肾脏病患者均应积极运动,建议从低强度运动起始(E)

推荐意见37:透析患者运动时需注意维持电解质平衡并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E)

6.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推荐意见38: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和严重的视网膜病变(包括近期全视网膜光凝或其他近期眼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应避免较大及以上强度以及会明显升高血压的运动(如拳击、高海拔的登山、潜水等特殊运动)以降低玻璃体积血和视网膜脱离的风险,也需避免冲撞性运动(如篮球、足球、橄榄球)(E)

推荐意见39: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可通过RPE来监测运动强度(C)

6.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推荐意见40: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避免参与可增加足部损伤风险的运动,如长时间徒步、慢跑或在不平的路面上行走(B)

推荐意见4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更适合低负重运动,应避免需要高平衡能力的活动(C)

6.4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推荐意见42: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患者运动时,应加强血糖、血压及心率监测,注意低血糖、血压反应异常、体温调节受损、静息心率升高和最大心率减慢的可能性(E)

推荐意见43:可依据心率变异性调节运动强度,建议使用RPE评分监测运动强度(C)

推荐意见44:T2DM患者应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下锻炼,并携带充足的饮用水,以避免运动性热病(C)

NO7.

2型糖尿病常见共患疾病与运动

7.1

肥胖症

推荐意见45:规律运动改善心肺耐力,并与任何体重状态T2DM的全因死亡风险下降相关(C)

推荐意见46:运动联合饮食控制减重效果优于单纯饮食控制,且内脏脂肪减少更多。需要减重的T2DM患者每周应当完成5~7 d的中等强度运动(约500 kcal/d)(A)

推荐意见47:每周300 min中等至较大强度体力活动可有效预防体重反弹(A)

推荐意见48:推荐拟行减重手术治疗的T2DM患者进行术前运动,以降低手术风险(B)

7.2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推荐意见49:推荐超重/肥胖的MAFLD患者改变生活方式,目标为至少减重5%,最好减重≥10%,体重正常的MAFLD患者减重3%也有助于MAFLD的改善(B)

推荐意见50:包括饮食、运动和减重的生活方式干预是MAFLD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个性化运动处方可使MAFLD获得长期改善,并具有独立于减重的好处(A)

推荐意见51:中断久坐和减少久坐时间有利于减少肝内脂肪,并独立于体力活动水平。每日增加20 min中等至较大强度体力活动或增加2 500步可有效改善脂肪肝(E)

7.3

肌少症

推荐意见52:合并肌少症的T2DM患者应在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体力活动量的基础上,着重增加以爆发力训练为主的抗阻训练。老年人采用爆发力抗阻训练方案,在低强度至中等强度(即40%~60% 1-RM)干预下可实现最大力量、爆发力及肌肉体积、肌肉功能表现的增强(B)

推荐意见53:太极拳、八段锦等民族传统运动是多组分运动,可有效改善肌少症患者的肌肉量、肌力及身体功能表现,且在老年人中的依从性较高(B)

7.4

高血压

推荐意见54:糖尿病患者血压≥160/100 mmHg(1 mmHg=0.133 kPa)时禁止中等强度以上运动。血压控制稳定后再起始运动(E)

推荐意见55:避免屏息、爆发力强的运动,如高强度抗阻训练(举重、引体向上、拔河等)、跳高、跳远等(B)

推荐意见56:推荐中低强度大肌肉群参与的运动方式,如步行、骑自行车、太极拳等(B)

7.5

冠心病

推荐意见57:心脏康复运动强度应低于诱发患者心肌缺血的阈值,如运动时心率应低于心绞痛症状或ST段压低时的心率10次/min(E)

NO8.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与运动

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58:应以个体为中心,基于运动处方各要素及药物特性综合调整患者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及安全性(B)

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骨骼肌的血流分布逐渐增加。安静状态下骨骼肌血流分布占全血量的20%,而中等强度或较大强度运动时骨骼肌的血流分布会增加至70%~80%。运动过程中血流的重新分布是影响运动时药物作用及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之一。运动时的能量消耗、降糖药物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时间、个体的胰岛功能共同影响运动相关低血糖的发生风险。运动后低血压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方式及降压药物的种类密切相关。应以个体为中心,基于运动处方各要素及药物特性综合调整患者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及安全性。

8.1

双胍类

推荐意见59:服用双胍类药物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单次较大强度运动或长时间有氧运动通常不增加乳酸酸中毒的风险,但要警惕合并其他增加乳酸酸中毒风险的药物或健康状况(E)

8.2

胰岛素增敏剂

推荐意见60:需考虑运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协同作用,需要及时调整联用胰岛素促泌剂或胰岛素的剂量(E)

8.3

α-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是此类药物的代表药物。腹胀、腹痛等消化系统不适是常见的不良反应。目前尚无证据表明运动会显著影响此类药物代谢,服用此类药物出现低血糖时需进食单糖类食物纠正低血糖。

8.4

胰岛素促泌剂

推荐意见61:建议在运动前后监测血糖,运动前血糖低于5.6 mmol/L时依据计划运动的强度和时间补充适量碳水化合物,避免在药物作用峰值时间运动,同时需警惕运动后迟发性低血糖(C)

8.5

SGLT2i

推荐意见62:老年、长病程、β细胞功能差的患者或长期使用SGLT2i的T2DM患者发生酮症酸中毒的风险可能较高(E)

推荐意见63:进行大运动量体力活动前至少24 h停止应用SGLT2i(C)

8.6

肠促胰素类药物

推荐意见64:应用GLP-1RA应合理饮食和运动以减少肌肉组织丢失(C)

8.7

胰岛素

推荐意见65:已经使用胰岛素且血糖控制良好的T2DM患者进行30 min以上运动时应按需补充碳水化合物(A)。提高运动量时,应根据血糖水平及运动量大小,适当减少胰岛素剂量(A)。新起始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优选低血糖风险较低的胰岛素(B)

8.8

调脂药物

推荐意见66:规律运动的患者,新起始他汀类药物治疗时应从小剂量起始。已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计划开始规律的运动时,应从低强度、短时间的运动起始(B)

8.9

降压药

推荐意见67:注意降压药物对血压、心率、血容量及电解质的影响,警惕运动后低血压,建议多重用药患者通过RPE判断运动强度(C)

8.10

抗血小板药物

推荐意见68: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避免较大强度运动或高撞击/冲击风险的运动,警惕运动损伤时出血时间延长及内出血(C)

NO9.

2型糖尿病运动时机的选择

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69:规律运动可以提高心肺耐力,改善血糖控制,与运动时机无关(A)

推荐意见70:单次傍晚运动可更好地改善夜间血糖;餐后30 min HIIE可更好地降低餐后血糖峰值(B);餐后60 min运动可减少低血糖风险(E)

心肺耐力的改善与运动时机无关。5 d结构化运动后,与早餐前(6点30分)运动相比,晚餐前(18点30分)运动可以更好地改善夜间血糖和其他代谢指标。为期12周、每周3次医务人员监督下的结构化运动(30 min有氧运动+4组抗阻运动)可有效改善超重及肥胖T2DM患者的血糖,8至10点运动和17至19点运动无明显差异。单次晚餐后30或60 min进行40% HRR的慢跑/健步走可以有效改善晚餐后血糖峰值及餐后12 h的血糖波动,且不增加夜间低血糖风险。多项评估早餐前或早餐后运动对血糖影响的研究表明,T2DM患者早餐后进行低强度或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但这种益处可能无法延续到午餐之后。

与早餐后60或90 min运动相比,早餐后30 min进行基于功率自行车的HIIE可以有效控制二甲双胍治疗的T2DM患者的餐后血糖,并维持24 h血糖稳定。此外,与不进行抗阻训练相比,餐前抗阻训练仅可改善餐后血糖,而餐后抗阻运动可以降低餐后血糖和TG水平,因此能更有效地降低CVD风险。

总体而言,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餐后运动通过降低餐后血糖峰值,从而更好地控制血糖。此外,无论何种运动强度或类型,餐后更多的能量消耗均能降低血糖,持续较长时间(≥45 min)的各种运动都有同样的获益。

NO10.

数字医疗与糖尿病运动

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71:推荐T2DM患者参与互联网健康管理项目(C)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复杂的疾病,需要良好的知识和自我管理技能来优化血糖控制和改善健康结局。体力活动/运动是糖尿病自我管理的关键行为,物联网/互联网电子健康(eHealth)技术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改善生活方式,优化疾病控制。健康相关的移动通信应用设施可以帮助改变生活方式,促进健康行为。这些应用程序可以提供医疗信息交换、短信、教育内容、基于网络的视频和照片维护的功能,并可以减少区域间医疗差距,提供更多慢性病管理的综合信息。对于糖尿病患者可以有效改善血糖控制、促进良好饮食及体力活动习惯养成、减重及改善临床检验、检测结果。PRODEMOS研究显示,中国老年患者通过mHealth(mobile health)智能手机软件可有效改善生活方式,预防痴呆和CVD。

可穿戴设备中的运动手环或智能手表能够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每日步数约1800步。体感游戏能够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身体活动能力,并有研究显示通过12周的体感游戏可改善T2DM患者体适能。

NO11.

运动中的血糖监测

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72:血糖监测是了解运动期间和运动之后血糖水平的最佳管理手段。持续葡萄糖监测(CGM)可以提供包括警报在内的数据,以告知患者是否需要增加热量补充,特别是碳水化合物摄入,以保持最佳葡萄糖水平。对于不使用CGM的患者,应根据需要进行毛细血管血糖检测,建议首次运动或运动强度提升时每30分钟进行1次手指毛细血管血糖检测,并基于此制定运动处方前中后的调整决策(E)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运动管理的重要内容,血糖监测结果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用于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评价降糖治疗效果,指导调整治疗方案。自我血糖监测(SMBG)是血糖监测的基本形式,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在运动前、运动期间以及运动后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状态,为其提供一种积极参与糖尿病管理、按需调整行为及药物干预的手段。

CGM可提供连续、全面的全天血糖信息,了解血糖波动的趋势和特点。因此,CGM可成为传统血糖监测方法的一种有效补充,在运动中可以实时监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变化。需要指出的是,在CGM使用期间,SMBG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除用于部分CGM系统的校正外,当CGM提示低血糖,或患者怀疑发生低血糖,或患者自身症状与CGM血糖值不匹配时,应进行毛细血管血糖检测以指导临床决策。

血糖监测是运动期间和运动之后管理血糖水平的最佳手段。CGM可以提供包括警报在内的数据,以告知患者是否需要增加热量补充,特别是碳水化合物摄入,以保持最佳葡萄糖水平。对于那些不使用CGM的患者,应根据需要经常进行毛细血管血糖检测,建议首次运动或运动强度提升时每30分钟进行1次手指毛细血管血糖检测,并基于此制定运动前中后的调整决策。

NO12.

运动中的营养补充及运动损伤

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73:运动时补充营养既要保证能量摄入满足运动所需,还要尽可能使血糖稳定,在遵循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强调个体化调整每日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摄入量(E)。运动前应摄入适量的碳水化合物,以防止运动后低血糖(E)

推荐意见74:T2DM患者运动前、中、后要适量饮水(E)

推荐意见75:T2DM患者轻度运动损伤时遵循RICE原则进行急救处理,并及时就医(E)

上下滑动查看详细内容

碳水化合物是中等强度或更大强度有氧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在运动前和运动时适量补充碳水化合物可以更好地维持血糖稳定并提高运动表现。运动后短时间内摄入高升糖指数食物,如饼干或香蕉有利于肌糖原的补充。糖尿病患者运动后同时摄入少量蛋白质(每小时0.2~0.4 g/kg)和较少碳水化合物(每小时0.8 g/kg)可在补充肌糖原的同时,更好地维持血糖稳定。空腹或仅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血液循环中胰岛素水平相对较低,30~60 min低或中等强度运动,仅需补充10~15 g碳水化合物预防低血糖。如因服用胰岛素促泌剂或注射餐时胰岛素后运动而使血液循环中胰岛素水平较高时,每运动1 h需补充30~60 g碳水化合物以预防低血糖。医师或营养师可以策略性地选择蛋白质或脂肪,合理搭配营养素,以预防迟发性低血糖。适量增加蛋白质摄入对运动后肌肉修复及肌肉量增加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抗阻运动之后。

运动前1 h应补充500 mL液体,确保开始运动时身体已经处于良好的水合状态。若运动前血糖<5.6 mmol/L,可补充含有碳水化合物的液体(如运动饮料),以预防运动相关低血糖。运动中每隔15 min可以补充150 mL液体,依运动强度、运动量和环境温度等增减。若在炎热或湿热环境中运动,应更频繁地补水,同时注意监视脱水的迹象。运动后可以通过监测体重来估算流失的水分量,以此作为补充水分的参照。若运动时间超过1 h,或者在高温环境下运动,应补充含有电解质的饮料,以帮助恢复体内的水和电解质平衡,并加强血糖监测。此外,无论运动前还是运动后摄入酒精将可能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

运动创伤的处理原则:运动后出现肌肉拉伤、关节扭伤一般可进行冷冻加压包扎;一旦确定发生骨折应先行固定,再送医院。头部碰撞后,先止血、加压包扎,再送医院。对轻度运动损伤,遵循RICE原则进行急救处理。具体包括:(1)休息(rest):受伤部位立即停止运动,充分休息。(2)冰敷(ice):将冰袋用毛巾包裹后置于受伤部位,使血管收缩,减少肿胀、疼痛及痉挛,缩短康复时间。每次冰敷20~30 min或皮肤感觉由冷、疼痛、灼热,最后变成麻木时移开冰敷袋。可每隔0.5或1 h冰敷1次,直至疼痛得到缓解或送医后遵医嘱处理。(3)压迫(compression):以弹性绷带包扎于受伤部位,减少内部出血。注意加压包扎力度适中,观察露出脚趾或手指的颜色。如疼痛、皮肤变色、麻痹、刺痛等症状出现,提示包扎得太紧,应解开弹性绷带重包,送至医院后遵医嘱处理。(4)抬高(elevation):尽可能在伤后24 h内持续抬高伤处(高于心脏部位)以减少伤处肿胀。相当严重的损伤、创伤应紧急送医院处理。

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运动前进行热身运动可以减少肌肉拉伤及关节扭伤的发生。有关节病变者运动时带上关节保护带(护膝、护腕、护腰带),穿舒适的运动鞋进行运动,禁止穿皮鞋、高跟鞋进行运动。老年人应避免运动量过大、过于激烈的活动。如果有周围神经病变或退化性关节炎应选择非负重运动方式,如固定自行车、游泳等,或者采用负重和非负重交替的运动方式。

NO13.

运动的依从性

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76:提高T2DM患者运动处方的依从性需注重运动处方的个体化,建立激励机制,结合社区资源,善用线上或智慧化管理方式,同时加强患者和医务人员运动促进健康的教育和培训(E)

由于患者个体差异、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运动处方的依从性普遍较低。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来确保运动处方指南的有效实施,具体措施包括:(1)高度个性化制定运动处方,充分考虑患者的运动锻炼习惯,结合他们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和强度。(2)利用社区资源为患者提供更多的运动机会和支持,与社区的运动团体合作,组织糖尿病患者参与集体运动活动,增强他们的运动动力和社交支持。(3)在线监督与随访,以了解患者的运动情况和依从性。同时,医疗服务提供者还可以通过在线聊天、视频通话等方式与患者进行沟通,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4)通过举办讲座、培训班等活动,向患者传授正确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增强他们的运动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5)为了激发患者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医疗服务提供者可以设立激励机制,完成为其设置运动目标后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荣誉证书等。

NO14.

总结与展望

本指南为T2DM患者实施运动干预提供了较为详实的指导,也为在糖尿病患者中广泛开展体医融合及健康促进提供了基于目前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支撑。然而,在研究领域层面,仍有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索。比如,运动防控T2DM并发症的长期有效性证据不充足、符合国人地区特色行之有效的T2DM运动干预模式未能建立。除此以外,在临床实践层面,如何系统性开展T2DM运动干预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T2DM运动干预工作的开展对临床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临床医师除要掌握T2DM诊疗知识外,还需熟悉运动医学相关内容。而现阶段,我国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仍相对不足。另一方面,T2DM运动干预工作的开展还存在难推广及难坚持等问题。究其原因,可能与运动干预适宜技术缺乏、运动干预实施路径不清、糖尿病人群主动健康意识淡薄、主观能动性不足等因素有关。再一方面,我国尚缺乏运动处方门诊及有效的运动门诊转诊机制,也缺乏运动健康促进中心和慢性疾病运动干预中心的标准化建设方案,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T2DM运动干预的有效开展。因此,提高对运动在糖尿病治疗中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促进体育与医疗跨学科合作、研发运动干预适宜技术、完善运动干预实施路径及管理流程、探索新的运动干预糖尿病管理模式等,将有助于提升T2DM的管理水平,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助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宏伟目标。

上下滑动查看专家名单

执笔者:

张献博 北京医院内分泌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蔡晓凌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邱山虎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全科医学科

编写专家委员会成员名单(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包玉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

陈 宏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内分泌科

陈 丽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内分泌科

陈莉明 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

陈世益 复旦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

段滨红 黑龙江省医院内分泌科

高 凌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顾卫琼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科

郭建军 首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创新中心

郭立新 北京医院内分泌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郭晓蕙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洪天配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

胡 吉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

姬秋和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内分泌科

纪立农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江伟新 东南大学体育系

匡洪宇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李 军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李全民 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内分泌科

李小英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

李益明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科

梁瑜祯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刘 铭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分泌科

刘国纯 重庆医科大学体育医学学院

陆大江 上海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罗曦娟 中山大学运动健康中心

马建华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 南京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母义明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内分泌科

潘 琦 北京医院内分泌科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

秦贵军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权金星 甘肃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冉兴无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

苏 青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内分泌科

孙亚东 吉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孙子林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

王正珍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

魏宏文 北京体育大学体能训练学院

吴 浩 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学院

奚 悦 锦州医科大学糖尿病中心

向光大 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内分泌科

肖新华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谢晓敏 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徐 静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

徐 勇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徐积兄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徐向进 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内分泌科

徐玉善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薛耀明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内分泌科

杨 涛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袁 鹏 上海体育大学竞技运动学院

袁慧娟 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张惠莉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章 秋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周智广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研究所

朱大龙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内分泌科

祝 莉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加入作者交流群

备注姓名+单位+研究方向,方便拉您入群,群内定期分享高质量学术文章及相关学术活动资讯。

关于谨防上当受骗的特别提醒

近期有不法人员冒充《中国全科医学》编辑部工作人员,以进行稿件抽查、审核数据、发送录用通知等名义,发邮件或者微信要求添加好友。同时也有人假冒“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编辑申请添加微信好友或通过邮箱收取稿件处理费、约稿、征稿、代处理稿件等。以上行为严重侵害了广大作者、读者及本刊的权益,编辑部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本刊特此严正声明:

☆本刊唯一投稿方式为杂志官网www.chinagp.net在线投稿,注册后投稿。

☆本刊唯一邮箱后缀为chinagp.net.cn,不会通过其他邮箱发送通知或对外联系。

☆本刊稿件处理流程均通过杂志官网在线系统实现。

☆本刊不收取审稿费、稿件处理费、论文处理费等。

我刊银行账号:

开户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邯郸光明支行

户名:《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有限公司

账号:13050164510800001144

备 注:个人网银转账,必须使用第一作者本人银行卡并在附言栏中注明稿号;公对公转账,请务必在附言栏中注明稿号。

联系方式:

电话:010-68318198; 0310-2067118

服务热线:18501180651

科研-合作热线:15010211890

邮箱:zgqkyx@chinagp.net.cn

· 关注我们 ·杂志官网微信公众号学术平台##

 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