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未说出口的评判,疲惫是停不下来的批判—正念让我们从“裁判席”退回“观众席”。
“我现在冥想方法是否正确?”
“无法集中注意力是否有用?”
“我呼吸的不够深入?”
......
我发现很多人在正念冥想的练习中,会对自身的体验、感受有很多的评判,这也是一种被动辊的念头,这都是偏颇、失真的念头和见解。

如此,我们都需要对内在和外在的、川流不息的评判和惯性反应保持觉知,当我们被裹挟其中,正念则是学着从中退后一步。
当我们开始练习冥想或对内心活动加以注意时,我们深觉震惊,那就是:我们不停地对自身体验产生着评判。我们会给几乎所看到的一切贴上标签,加以分类,会对那些我们自认为有价值的体验做出反应。
有些东西、有些人和有些事件被评判为是“好的”,因为出于某些原因它们让我们感觉良好。而另一些则会同样快地被贬低为“坏的”,因为它们让我们感觉糟糕。其余的会被列为“中性”,
正念最大的敌人不是分心,而是你心里那个举着打分牌的‘评委’,它说呼吸太浅、冥想无效、努力白费...神经学家发现:这些评判本身,就是阻碍觉知的首恶。
我们的内心就好像是一个溜溜球,整天在“评判之线”上忽上忽下地蹿着。如果你对有关内心的这个描述心存怀疑,那就请观察一下,在十分钟的时间里,你在做事时,内心是如何充斥着喜恶的。
正念练习时,当这种评判性质的念头出现的时候,识别它,可以这样做:
当一个念头浮现的时候,比如:内心在说“这很无聊”或者“这没什么用”或者“我做不到这些”等。
有意识地把注意力带向它,可以对念头加以命名, 它仅仅是“念头”“念头”,或许可以把它变得更具体,有时会更有效些,或者你可以以念头的类型来命名,譬如,“计划、回忆、担心、幻想等等”。
念头一旦被命名,通常会松动,瓦解,消失。留意一下这个命名和念头消失的过程,然后把注意力重新带回到呼吸或者身体感受上。
当你觉察到自己一直在想事情的时候,这就是一个觉醒的时刻。
带着一份好奇,不评判的态度,一再地留意念头的浮现,命名它,看它的变化和消失,重新回到呼吸和身体,然后可能又有一个新的念头浮现。
观照升起的一切念头、评判和想法,不需要去追逐它们或者以任何一种方式付诸行动,而是乘着呼吸的波浪回到全然的觉知中。
当我们觉察到的时候,就是把自己重新回到觉知的岸上,不用责备自己,知道念头就是念头,想法就是想法,它不是真相,不是事实,不断变化着的念头是大脑功能的一部分。
当你有一些负面想法的时候,觉察到这一点特别有帮助
最终你会发现:评判如同呼吸般自然,它是大脑进化赋予的生存工具,却成了现代心灵的刑具。那些曾让你窒息的‘我呼吸得不够好’念头,不过是自我的一种评判。
生命最深的安宁便从此刻升起:不完美,但完整;不批判,但清明。
3秒觉察实验
读完本段后立即闭眼,记录最先浮现的3个念头(如“这方法有用吗?”“我肯定做不到”)
→ 这就是你的“评判快照”,无需修改,只需标注出现顺序
→ 评论区打卡你的首条评判,见证集体潜意识!作者:灿亮 请记住:不完美,但完整;不批判,但清明!
#头条创作者激励计划##发优质内容享分成##分享我的头条荣誉##心理##正念##记录真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