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益生菌到底有没有用?能不能长期吃?有没有副作用?这些问题,在门诊中几乎每天都有患者询问。确实,益生菌的名声越来越响,从调理肠胃到增强免疫,再到改善情绪、辅助减肥,仿佛无所不能。但在“看起来很有用”和“真的有效”之间,往往隔着一条科学的鸿沟。

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益生菌到底适不适合长期服用?有没有风险?使用时该注意什么?很多人以为,益生菌既是“菌”,又能“益”,那一定是百利无一害。
但真相是——不是所有益生菌都有用,也不是人人都需要吃,更不是吃得越多越好。要明确益生菌是什么。
简单来说,益生菌是对人体有益的活性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它们寄居于我们的肠道,像勤劳的小工人一样,帮我们分解食物、合成维生素、抵抗有害细菌。
为什么益生菌这么火?跟我们的肠道健康密切相关。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紊乱与腹泻、便秘、过敏、肥胖、糖尿病,甚至抑郁都有关联。很多人希望通过补充益生菌来“调整肠道环境”。
但问题来了:这些益生菌真的能在肠道里“定居”吗?答案是:大多数不能。研究显示,大多数通过口服摄入的益生菌,在胃酸和胆汁的“攻击”下,很难顺利进入肠道,即使到了,也很难长期定植。
它们更像是“过客”,有些可能在肠道里短暂停留,带来一点帮助,但很快就会被排出体外。那长期吃有没有意义?部分人群确实可以从中受益。
例如:
· 抗生素使用者:抗生素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杀灭有害菌的同时也会破坏益菌。此时适当补充益生菌,有助于预防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 易腹泻或便秘者:有些人天生肠道菌群失衡,适当服用益生菌可能改善症状。
· 乳糖不耐受者:某些益生菌能帮助分解乳糖,减轻不适。
· 过敏体质者:部分研究提示,益生菌可能调节过敏反应,尤其在婴幼儿湿疹方面有一定帮助。
但如果你肠胃功能正常,没有明显症状,吃益生菌的好处可能并不明显。这不是说无效,而是“性价比”不高。
那长期吃会不会有副作用?理论上,益生菌是比较安全的,但也不是绝对没有风险。
· 免疫低下人群(如肿瘤化疗患者、器官移植者)需谨慎。有文献报道,极个别情况下,益生菌可能引发菌血症或感染。
· 肠漏综合征患者,肠道屏障受损,益生菌有可能穿过肠壁进入血液,带来风险。
· 过量服用导致腹胀、放屁增多、腹部不适,这在临床并不少见。
益生菌不是“多多益善”,更不能长期盲目服用。
医生提醒,服用益生菌要注意以下8点:
选对菌株才是关键不同菌株作用不同。嗜酸乳杆菌可能有助于缓解乳糖不耐,而鼠李糖乳杆菌GG更擅长预防腹泻。关键在于选择有临床证据支持的菌株,而不是光看产品宣传。
看清活菌数量,不是越多越好产品上常见“100亿活菌/袋”的宣传,但并不是越多越好。重点是这些细菌是否能到达肠道并发挥作用。活菌数量过多,反而可能引起肠道胀气、腹泻等不适。
注意保存方式有些益生菌对温度、湿度非常敏感。常温保存的益生菌产品未必真的还有活菌。务必按说明书保存,避免阳光直射、高温环境。
空腹吃还是饭后吃?多数益生菌建议饭后服用,因为胃酸在饭后浓度较低,有助于细菌存活通过胃部。但不同产品不同,最好参照说明书。
不要与热水、酒精、抗生素同时服用热水会杀死活菌,酒精会影响菌群,抗生素则可能直接“灭掉”益生菌。应错开1-2小时服用。
观察身体反应,适时停用如果在服用过程中出现腹痛、腹泻、皮疹等不适,应立即停用,并咨询专业医生。
不要长期无目的服用如果只是“听说好”,就长期吃,意义不大。益生菌是一种“辅助”,不是保健万能钥匙。
儿童、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虽然部分益生菌对儿童湿疹、母婴肠道健康有帮助,但个体差异大,应避免随意使用。
除了口服益生菌,其实通过日常饮食也能“喂养”肠道菌群。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洋葱、香蕉、豆类),它们是益生菌的“食物”,能帮助好菌繁殖。
适量摄入天然发酵食品,如酸奶、纳豆、泡菜等,也对肠道有益。需要提醒的是,市场上的益生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有些产品菌株来源不明,有些甚至检测不到活菌。
选择正规厂家的产品,查看产品批文和临床研究支持,是基本要求。益生菌能不能长期吃?可以,但要有前提、有条件、有针对性。如果你身体健康、肠道无恙,日常饮食均衡,其实没必要长期补充。而如果你正处于肠道菌群紊乱状态,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是有可能带来帮助的。
总结一句话:益生菌不是神药,但也不是无用之物。关键看你吃的是什么、为什么吃、怎么吃。
不要被“补一补肠道,百病不生”的宣传洗脑,也不要因为“益生”二字就掉以轻心。科学补充,才是真正对自己身体负责。
参考文献:
1. 《中国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共识报告》,中国营养学会,2023年版
2. 《益生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2022年
3. 《肠道菌群与慢性疾病》专题综述,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