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人问我:“每天练1小时够不够?”“没时间锻炼,10分钟有用吗?”其实锻炼时长这事儿,真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一刀切”。不同人、不同目标,适合的时长天差地别。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说,看完你就知道自己该练多久了。

先给大家打个底:世界卫生组织(WHO)有个基础标准——成年人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换算到每天,差不多就是20-30分钟。但这只是“底线”,具体怎么加、怎么减,得看你是谁、想干啥。
一、普通健康人:每天20-30分钟,“碎片化”也管用
如果你锻炼就图个身体舒服、少生病,不用追求练出马甲线或大块肌肉,那每天20-30分钟足够了。
啥叫“中等强度”?就是运动时心跳比平时快些,微微出汗,能正常说话但没法唱歌——比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跳广场舞,甚至拖地板、爬楼梯也算。
别觉得“必须一次性练完”,碎片化时间凑够也行。比如早上上班提前10分钟出门快走,午休时在办公室拉伸5分钟,晚上回家陪孩子踢15分钟毽子,加起来正好30分钟,效果和连续练一样。
我邻居张阿姨就是这么干的,每天买菜走路20分钟,晚饭后和老伴儿散步10分钟,坚持半年,血压都稳多了。
二、有目标的人:减肥和增肌,时长差很多
想减肥:每天45-60分钟,“有氧+力量”搭配着来
光靠30分钟很难瘦,因为脂肪燃烧需要“持续供能”。比如每天40分钟有氧(快走、跳绳、椭圆机)+10分钟力量(深蹲、平板支撑),热量消耗更高效。
但别猛冲!我同事小王之前为了快速减肥,每天跳1小时绳,结果膝盖疼得下不了楼。减肥的关键是“循序渐进”,刚开始可以从30分钟有氧开始,每周加5-10分钟,让身体慢慢适应。
想增肌:每次45-60分钟,别贪多
增肌靠的是“精准刺激肌肉”,不是练得越久越好。比如练胸肌,做4组平板卧推(每组8-12次)、3组哑铃飞鸟,中间休息1-2分钟,总时长差不多50分钟。如果练到1小时以上,肌肉疲劳过度,反而会影响恢复和生长。
我健身的朋友老周就踩过坑,以前每次练2小时,结果肌肉没长多少,还总觉得累。后来改成每次50分钟,搭配休息,反而纬度涨得快了。
三、不同年龄:别硬套“标准时长”,得看身体扛不扛得住
青少年(13-17岁):每天至少60分钟,咋动都行
这个阶段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运动量得跟上。打球、跑步、跳操、甚至追着同学打闹,只要动起来,每天凑够1小时就好。不用刻意“练”,玩着玩着就达标了。我侄子每天放学踢40分钟足球,晚上在家跟着视频跳20分钟健身操,体能比同龄孩子好一大截。
中年人(35-59岁):30-45分钟,别跟关节较劲
这个阶段容易腰酸背痛,运动得“护关节”。游泳、太极、骑自行车这些对膝盖友好的运动,每天练30-45分钟就行。我爸48岁,以前总说没时间,后来每天下班后去公园骑30分钟自行车,现在腰不酸了,睡眠也好多了。
老年人(60+):20-30分钟,“温和”比“强度”重要
别追求“练出效果”,能活动开就行。早上公园散步20分钟,上午在家练10分钟八段锦,慢慢晃、轻轻动,别憋气、别使劲。我奶奶72岁,每天早饭后绕小区走25分钟,雷打不动,冬天都很少感冒。
四、特殊情况:新手别贪多,大忙人会“挤时间”就行
新手入门:从10-15分钟开始,别被“难”劝退
刚开始锻炼的人,身体还没适应,上来就练30分钟很容易累到放弃。第一周每天10分钟快走,第二周15分钟,第三周20分钟,慢慢加,让身体“爱上”运动。我表妹以前说自己“不爱动”,就是这么一点点加,现在每天能练40分钟了。
上班族:碎片时间凑30分钟,比“找整块时间”靠谱
早上起床做5分钟拉伸,上班路上提前两站下车快走10分钟,午休时在工位做8分钟靠墙静蹲,晚上睡前练7分钟平板支撑——加起来正好30分钟。别觉得“太少没用”,总比天天坐着强。
锻炼时长的“金标准”是“身体不难受”。如果练完第二天累得不想动,或者关节疼,说明时长超了,得减;如果练完觉得轻松舒服,那就保持住。
下期预告:光知道练多久还不够,不同时长的锻炼该搭配啥饮食?比如练30分钟和练1小时,吃的东西差别可大了,下次咱们细说~
(声明:本文健身建议为通用参考,不构成医疗或专业指导。个体身体状况有差异,锻炼请结合自身情况调整,如感不适请立即停止并咨询专业医师或教练。作者不承担任何责任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