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癌症来自哪里?为啥会突然得癌症?身体出现5个症状,不要忽视了

hqy hqy 发表于2025-08-08 14:53:56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他昨天还好好的,怎么说得癌就得癌了?”这是不少人得知亲友患癌时的第一反应。癌症,似乎总是悄无声息地袭来,等人察觉时,往往已步入晚期。癌症究竟从何而来?它真的那么“突然”吗?

答案其实早已藏在身体的一点一滴里。癌症不是某一天突然冒出来的“怪物”,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而那些看似平常的小症状,恰恰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如果你能读懂这五个信号,也许,就能和癌症擦肩而过。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最新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450万例,超过四成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这背后,不仅有生活方式的问题,更有对早期信号的忽视。

一个令人震惊的研究登上了《自然》杂志:科学家通过新一代单细胞测序技术,首次发现癌变前的“预警细胞”可早在癌症出现前5至10年就有迹可循。这意味着,癌症并非无声无息,而是我们听不懂它的“语言”。癌症的发生是基因突变、免疫失衡与环境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偶然。

那我们为什么总是“突然”得癌?是因为我们忽略了身体的“潜台词”。以下五种表现,往往被误当成小毛病,但它们可能正是癌症的前奏。

第一种,持续性疲劳。不是加班后的疲惫,而是即使休息也无法缓解的深度疲劳。肝癌、血液系统肿瘤常以此为首发症状。很多患者以为是“亚健康”,结果拖延了黄金治疗期。

第二种,不明原因的体重骤减。短时间内体重下降超过5公斤,且没有节食或运动的背景,需警惕胰腺癌、胃癌等“沉默型杀手”。临床数据显示,70%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前都有明显消瘦。体重变化是癌症最“诚实”的信号之一,尤其是中老年群体,更要定期监测。

第三种,吞咽困难或食欲下降。食管癌、胃癌早期常以吞咽异物感开始。很多患者以为是“上火”,吃点清火药就好,殊不知错过了最佳治疗窗口。

第四种,长期咳嗽或声音嘶哑。若超过三周未缓解,且无感冒等明确诱因,需高度警惕肺癌或喉癌。尤其是中老年吸烟者,咳嗽不止往往是肺部肿瘤发出的“警告”。

第五种,大便习惯改变。排便频率、性状明显异常,或出现便血、黑便,可能是结直肠癌的先兆。很多人讳疾忌医,结果小病拖成大病。癌症的早期症状多数不是“痛”,而是功能变化。不要等疼了才警觉。

除了症状,癌症还和我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中国人群中超过60%的癌症可以通过改变生活习惯来预防。长期熬夜、抽烟喝酒、久坐不动,是现代人“自掘坟墓”的三大元凶。

2025年,《柳叶刀·肿瘤学》期刊发布的一项横跨全球的研究指出,久坐超过8小时/天的人群,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54%。而中国白领平均日久坐时间已超过9小时。每天减少1小时久坐时间,可显著降低癌症风险,尤其是肠癌和前列腺癌。

癌症还“偏爱”哪些人?答案是:长期处于高压、焦虑状态的人群。压力会通过激素影响免疫系统,削弱身体识别并清除异常细胞的能力。尤其是35岁以上的职场人群,既是工作骨干,也是癌症高发人群。

癌症并非完全无法预防。通过健康管理和定期体检,我们可以大大降低风险。肠镜检查能提前发现95%以上的早期结直肠癌;HPV疫苗则大幅降低宫颈癌发生概率。从40岁起,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重点筛查高发癌症项目,如肺、肝、胃、肠。

并不是每个症状都意味着癌症,但每个症状都值得认真对待。就像汽车仪表盘上的红灯,不是每次亮灯都是大问题,可忽视了,就可能酿成大祸。

从医生的视角来看,最令人痛心的不是“治不好”,而是“发现太晚”。很多癌症在早期治愈率超过80%,一旦晚期,即使再先进的技术也无法逆转。

2024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癌症早诊早治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30年,力争实现重点癌种早诊率提高到65%以上。但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每个普通人的主动参与。癌症不是命中注定,而是“生活方式病”,选择怎样的生活,就选择了怎样的未来。

如今,随着基因检测、AI影像识别等新工具的普及,癌症的早筛正变得越来越精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最新研究发现,某些血液标志物能在肿瘤形成前3-5年就出现异常,为癌症预警提供了“时间窗口”。

但技术再先进,最关键的一步仍在人。愿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别等癌症敲门时才追悔莫及。

癌症并不可怕,怕的是你对它一无所知。懂得倾听身体的声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用科学武装自己,才能真正与健康“长相厮守”。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评论、转发,让更多人了解癌症的真相。健康的路上,我们一起前行!

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参考文献:

[1]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统计年报2024[R].北京:国家癌症中心,2024.

[2]王小平,张华,李志宏.肿瘤早筛技术进展与挑战[J].中国肿瘤临床,2025,52(03):145-149.

[3]李明哲,周建军.久坐行为与结直肠癌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实用预防医学,2024,31(05):635-638.
免责声明.mp30:18
来自听诊温度

 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