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受访专家: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 闫士奇
本报记者 钟财芬
7月18日周五清晨7点,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家属楼的厨房飘出淡淡米香,81岁的闫士奇正将煮好的清粥盛入碗中,搭配一小碟凉拌青菜和水煮蛋,这是他雷打不动的早餐标配。餐后,他仔细穿上白大褂,步行十分钟来到医院门诊楼。进入诊室,他熟练地打开病历系统,调出预约患者名单。8点整,第一位患者推门而入时,他端坐桌前,目光清亮,声音沉稳:“来,说说您的情况。”这个重复了六十余年的出诊情景,藏着他对规律生活的坚守。
闫士奇,1944年4月生于北京。1963年他进入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上世纪80年代,他参加了由郭应禄院士举办的全国泌尿外科进修班后,开始从事泌尿外科专业工作。1988年,闫士奇参与创建医院碎石中心,随后开展5000余次体外震波碎石,治愈了各种类型的泌尿系结石。1993年,面对一阴茎完全离断患者,他在国内相关资料几近空白的情况下,成功完成了具备国内先进水平的再植手术。他还参与编写《腹腔镜外科学》等专著,在业内享有极高声誉,为开展腔镜外科手术贡献了自己一份力量。
如今年过八旬的闫士奇无“三高”问题,视力清晰,能熟练操作电脑写病历、开检查单,每周五上午的专家门诊从未间断。尽管59岁时做过下肢静脉曲张手术,但术后坚持行走,让他腿脚恢复灵活,日常散步、练太极拳都不在话下。至今,闫士奇仍能清晰回忆起几十年前的手术细节。
闫士奇对养生的重视,源于年轻时的健康警示。刚参加工作时,他因手术任务繁重,常不按时吃饭,一台手术动辄持续数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他往往只是在手术台上匆匆喝几口牛奶,便又投入紧张的操作中。不久,他发生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医生若自身健康失守,便无法更好地救治患者。从此,他将“规律”二字刻入生活,从饮食、运动到作息,逐步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一坚持就是半个多世纪。
饮食:三餐定时护脾胃。闫士奇饮食哲学的核心是“准时准点、细软为主”。他严格遵循一日三餐规律,早餐自制杂粮粥等细软食物;午餐以蔬菜为主,搭配豆制品、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质食物;晚餐七分饱不贪多。针对胃炎问题,他拒绝生冷硬食,烟酒不沾。为平衡家人饮食差异,他还自创“斜坡蒸饭法”,即用普通电饭煲蒸饭时,将米铺成斜坡状,较高一端米多水少、饭偏硬,较低一端米少水多、饭更软糯,确保家人都能吃到合心意的米饭。
运动:日光行走练太极。“阳光是最好的营养品”,这是闫士奇的运动信条。只要不下雨,他坚持每日在阳光下行走至少40分钟,利用自然光促进维生素D合成,预防骨质疏松。此外,他退休后,还加入社区太极拳班,通过舒缓动作调节身心。即使做过静脉曲张手术,他仍坚持适度行走,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让腿脚保持活力。
睡眠:早睡午休养精神。闫士奇坚持“子时入睡、午时小憩”的规律:晚上11点前准时卧床,保证深度睡眠;若条件允许,中午会小憩片刻“续航充电”。
心态:远离纷扰守安宁。“抱怨是健康的隐形杀手”,闫士奇始终保持平和心态。生于1944年的他亲历国家改革变迁、个人生活起落,深知“与其纠结不满,不如专注当下”。这份通透让他减少精神内耗,在愉快氛围中滋养身心。
学习:终身思考防衰老。闫士奇将“活到老学到老”刻入人生,年轻时参加西学中、外语班(日语、英语),65岁学电脑,一生坚持在闲暇时自学绘画、书法,专著中不少解剖图均是其手绘。他说:“封闭加速衰老,学习才是抗老良药”。
在闫士奇看来,长寿并非刻意追求,而是规律作息、热爱生活的自然结果。“退休不是终点,而是换种方式成长”,他退休后仍参与北京市朝阳区伤残鉴定的公益活动、坚持出诊,认为老年人无需执着“养生秘诀”,只要让生活充实有序,自然能收获健康快乐。作为资深泌尿科医生,闫士奇强调,老年人需关注泌尿系统健康:前列腺增生当早用药物干预,尿路感染需多喝水勤清洁,咳嗽漏尿别羞于就医,膀胱过度活动症(尿频、尿急、尿失禁)要练盆底肌,无痛性血尿应警惕膀胱肿瘤。泌尿系统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才能让晚年生活有质量。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