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174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大家对“长寿”越来越执着了?
网上动不动就有人说,“我要活到100岁”,“90岁还不算老”……听起来挺振奋,但现实真的是这样吗?普通人能活到的极限寿命到底是多少?医生怎么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活得越久越好吗?医生:别盲目追求极限寿命
不少人以为,长寿就是活得越久越好,最好能“百岁人生”。但医学上对“长寿”的定义,其实并不是看你活了多少岁。
在流行病学统计中,能活过平均寿命的10%以上,就可以被称为长寿人群。
根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我国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是78.2岁。也就是说,超过85岁,就算是比较“长寿”了。
不是所有人都能活到100岁,活到85岁以上,已经是非常健康的状态。
活得久,更要活得好 —— “健康寿命”才是关键
光活着可不够,“健康寿命”才是判断长寿质量的关键指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寿命是指一个人在没有重大疾病、功能障碍情况下的生存年限。
我国2023年健康寿命为68.2岁,这意味着很多人在晚年仍需面对慢性病缠身。活得久却病痛不断,这样的“寿命”并不值得追求。
所以,医生更关注的不是你能不能活到90岁,而是你65岁之后还能不能自己走路、吃饭、照顾自己。
想要长寿?别忽略了这3个关键因素
基因确实有影响,但不是全部家族中有没有长寿老人,确实是一个参考指标。有研究发现,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活过85岁,子女活得更久的概率会更高。
但基因并不是命运。《柳叶刀》上一项针对欧洲人群的研究发现,基因对寿命的影响约占25%,其余75%取决于生活方式。
也就是说,你活多久,很大程度上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生活方式决定你能不能活得久不吸烟、适量运动、三餐规律、控制体重,这些老生常谈的健康建议,其实是“长寿密码”。
中国CDC(疾控中心)2023年发布的《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报告》指出,近80%的慢性病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
例如:
· 吸烟:每减少一天寿命的风险就增加1.5%;
· 肥胖:BMI超过28的人,死亡风险显著升高;
· 久坐:每天久坐时间超过8小时的人,平均寿命减少约2年。
规律运动也是不可少的一环。一项发表于《英国运动医学杂志》的研究表明,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可将全因死亡率降低20%。
再忙,也别忘了动一动。
心理健康是你没注意的“长寿杀手”你可能没想到,长期焦虑、抑郁、压力大,也会影响寿命。
北京协和医院心理科的临床观察发现,重度焦虑或长期失眠的人群,其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风险显著升高。
情绪不稳定,会直接影响免疫系统和内分泌功能。这不仅让人更容易生病,还会加速衰老。
保持情绪平稳、心态豁达,其实是最便宜、也最有效的“长寿药”。
到底活到几岁算“够本”?医生给出建议
在没有重大疾病、生活能自理的前提下,活到80~85岁,已经是很理想的状态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老年病学专家王陇德曾在公开演讲中指出,80岁以后身体功能自然下滑,器官老化是不可逆的。
过度追求90岁、100岁,反而容易忽视眼下的健康管理。
医生建议,“追求活得久,不如追求活得健康。”
很多人活不到70岁,问题出在哪?
你可能以为“活到70岁以上很容易”,但现实并不乐观。
根据《2024年中国健康大数据报告》发布的数据:
· 我国有近35%的人活不过70岁;
· 城乡差距明显,部分农村地区平均寿命仍不足72岁;
· 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是提前“减寿”的主要元凶。
这些病,大多是“富贵病”,但根本原因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高盐饮食、久坐、熬夜、情绪压抑、缺乏体检等。
结语:别问能活多久,先问能不能活得健康
与其把目光放在“我能不能活到90岁”,不如先看看自己现在的身体状态、生活方式、心理状况。
每天吃得健康、睡得踏实、动得规律、心态乐观,你离长寿就不远了。
医生说得很实在:“别太贪心,活到80岁以上,健康不受苦,就是一种福气。”
参考资料:
[1]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24》.
[2] 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Statistics 2024.
[3] 施旺红等. 《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报告(2023年)》. 中国疾控中心.
[4] 王陇德. 《中国长寿趋势与健康老龄化政策建议》. 科普中国. 2024-12-18.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