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检表上的“↑”是怎么来的?
很多人拿到体检报告,看到甘油三酯、胆固醇后面跟着“↑”号,第一反应是“最近是不是肉吃多了?”怎么胆固醇就增多了?
其实,高血脂就像往血管里滴油,今天一滴、明天一勺,日积月累才汇成“油田”。国家卫健委2022年发布的《成人高脂血症食养指南》明确指出:血脂异常是遗传、饮食、运动、心理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二、饮食:最容易被忽视的“油泵”
油,不等于肥肉
很多人觉得只要少吃红烧肉就能降血脂,却忽略了饼干、奶茶、蛋黄派里的“隐藏油脂”。一块75克的奶油夹心饼干,油脂含量相当于两勺猪油;一杯全糖奶茶,甘油三酯能在3小时内飙高30%。
胆固醇不是洪水猛兽,但过量会“堵车”
鸡蛋黄、鱿鱼、动物内脏的胆固醇含量确实高,可真正让血管“塞车”的是饱和脂肪酸与反式脂肪酸。
牛油、黄油、反复煎炸的棕榈油,才是把低密度脂蛋白(LDL-C,俗称“坏胆固醇”)送进血管壁的“快递员”。
“清淡”不等于“水煮一切”
很多人谈油色变,改成每天吃烫青菜、白粥咸菜,结果血脂没降,人却饿得眼冒金星。
正确做法是用好油(橄榄油、茶籽油、低芥酸菜籽油)代替坏油,每天25~30克;同时保证足量优质蛋白,如豆腐、鱼、鸡胸肉,让肝脏有原料合成“好胆固醇”(HDL-C)。
三、生活习惯:血管里的“清道夫”罢工了
久坐=把血脂“摁”在血管里
根据相关的追踪调查显示:每天静坐超过8小时的人群,甘油三酯平均高出0.6mmol/L,相当于心梗风险增加18%。
熬夜让肝脏“加班”分解脂肪
肝脏是脂质代谢的总指挥,23:00~3:00是它自我修复的黄金时段。长期熬夜,肝脏只能“边打瞌睡边工作”,甘油三酯合成增加、分解减少,结果血脂像吹气球一样胀大。
吸烟、喝酒:一边点火,一边浇油
烟里的尼古丁让血管收缩,酒精让肝脏优先代谢乙醇而把脂肪酸“晾”在一边。两者叠加,血管里同时出现“油”和“火”,动脉粥样硬化速度提升2~3倍。
四、心理:情绪是血脂的“隐形调料”
根据相关的研究调查实验显示:2023年对6000名白领的横断面研究发现:长期焦虑、抑郁的人群,LDL-C升高的比例比情绪稳定者高42%。
其机制是压力激素(皮质醇)刺激肝脏合成更多胆固醇;同时应激状态下人们更倾向高糖高脂的“安慰性食物”,形成恶性循环。
减压处方:
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游泳、骑车),可提升HDL-C 5%~10%;
正念呼吸或八段锦,每天10分钟,降低皮质醇峰值;
睡前1小时关闭手机,让褪黑素正常分泌,减少夜宵欲望。
五、给血管“减肥”的三餐示范
早餐:燕麦40g+脱脂牛奶250ml+水煮蛋1个+苹果半个
午餐:糙米饭1碗+清蒸鲈鱼100g+凉拌菠菜200g+橄榄油5g
加餐:原味杏仁15g
晚餐:杂粮馒头半个+鸡胸肉炒彩椒(鸡胸肉80g、彩椒150g)+紫菜虾皮汤
饮品:普洱茶1杯(研究显示其茶褐素可抑制肠道胆固醇吸收)
六、何时该吃药?
饮食+运动3个月,LDL-C仍≥4.1mmol/L或甘油三酯≥2.3mmol/L,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他汀或贝特类药物。注意:吃药不是免死金牌,饮食运动不到位,药效会打对折。
坚持生活方式干预,可使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20%~30%。别把血管当“油罐”,从今天起,给每一顿饭、每一次运动、每一个好情绪都加上“控油阀”。
只要坚持高血脂是可以被有效控制的,不要为了一时的贪嘴害了自己一辈子的健康。
参考文献: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