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202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在多数人印象中,高血脂似乎只是“油腻中年”的专属,其实不然。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高血脂早已悄悄盯上了年轻人。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我国18岁以上成人血脂异常的患病率高达40.4%,也就是说,每10个人中,就有4个血脂不正常。
可怕的是,高血脂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直到身体出问题才发现。而一旦长期忽视,高血脂就会悄无声息地伤害血管,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甚至脑梗的“幕后推手”。
那什么是高血脂?身体出现哪些表现,可能是在提醒你该降血脂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被很多人忽略的“沉默杀手”。
高血脂,是血液里的“油”多了
通俗讲,高血脂指的是血液中脂类物质含量异常升高,主要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这两大类。
正常情况下,脂类是身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之一,用于细胞修复、激素合成等。但如果摄入过多,或者代谢能力下降,就会在血液中堆积,变得又黏又稠,血液像“油汤”一样流动困难,很容易堵塞血管。
那血脂哪些指标异常,就算高血脂了呢?
根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血脂学组建议》,成年人主要有以下几个参考标准:
· 总胆固醇 > 5.18 mmol/L
·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 > 3.37 mmol/L
· 甘油三酯 > 1.70 mmol/L
·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 < 1.04 mmol/L
只要一项或多项超标,就属于血脂异常。
3种身体异常,可能是血脂在报警
高血脂不像感冒发烧那样容易察觉,它更像一个“哑巴病”。但如果你身体出现以下这三种异常,可能就是时候检查一下血脂了。
眼皮或皮肤上长了“小黄疙瘩”如果你发现眼睑、手肘或膝盖部位,突然长出了黄白色的小疙瘩,还不痛不痒,那就要注意了。
这种被称为黄瘤的东西,本质上是皮肤下胆固醇结晶的沉积,是身体将过多胆固醇“排”到皮肤表面的表现。尤其是眼睑处的黄瘤,医学上称为睑黄瘤,往往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有关。
这类人群血脂水平异常高,如果不及时控制,心血管疾病风险比常人高出数倍。
晨起头晕、乏力、注意力难集中很多人早上起床后会有头晕、疲惫、反应慢的感觉,以为是没睡好,其实可能是血脂太高导致血液粘稠,脑部供血不足。
高血脂会使血液流速减慢,增加血栓风险。当血脂严重异常时,即使血压正常,也可能出现轻微的脑缺血,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
如果你发现自己最近变得容易疲劳、反应迟钝,不要只归咎于工作太累,有必要做一次血脂检查。
手脚发麻、间歇性疼痛或冰凉感当高血脂堵塞了四肢的毛细血管,就会出现手脚麻木、发凉、刺痛感。尤其是走路时小腿酸胀、疼痛,休息后缓解,这种情况医学上称为间歇性跛行,常见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
若不干预,血管持续狭窄甚至闭塞,不光会影响日常活动,还可能发展为糖尿病足、坏疽等严重并发症。
高血脂不管,血管会“生锈”
很多人不把高血脂当回事,觉得“没症状就不算病”。但你知道吗?超过70%的心梗和脑梗患者,背后都有高血脂的影子。
脂质在血管内壁沉积,形成斑块,就像铁锈一样腐蚀血管。这些斑块一旦破裂,就可能形成血栓,引发动脉堵塞,甚至猝死。
而且高血脂往往不单独存在,它常常和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一起出现,形成所谓的“代谢综合征”,让血管负担成倍增加。
所以,高血脂不是孤立的健康问题,而是许多慢病的共性根源。
降血脂,不是只靠少吃油
很多人一查出高血脂,就开始对油脂“谈虎色变”,每日只吃水煮菜、拒绝一切肉类。但事实上,控制饮食只是第一步,科学管理血脂要多管齐下。
第一步:调整饮食结构
· 控制总热量,少吃高糖、高脂、高盐食物,如油炸品、奶茶、甜点。
·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和全谷物,如燕麦、糙米、胡萝卜。
· 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类、豆制品、鸡胸肉。
· 合理摄取健康脂肪,如橄榄油、深海鱼油、坚果等。
第二步:坚持运动
研究显示,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可以有效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提升“好胆固醇”。
哪怕每天走路30分钟,也比久坐强太多。
第三步:必要时用药干预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家族史、冠心病患者、糖尿病人,即便生活方式调整到位,也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他汀类药物降脂。
很多人对药物有误解,认为“药吃多了伤肝”。但实际上,规范使用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是经过大量临床研究验证的,滥用才是问题,不吃更危险。
写在最后
高血脂不疼不痒,但它对身体的伤害是潜移默化的。一旦引发心脑血管事件,后果往往不可逆。
如果你已经出现了黄瘤、头晕乏力、四肢麻木等异常表现,别再犹豫。早点检查,早点干预,才能守住健康的“生命线”。
参考资料:
[1]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2] 《中国血脂管理现状与策略建议》.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2023年发布
[3] 《高血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内科杂志. 2021年第60卷第2期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