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188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阿姨今年刚满60岁,体检报告上那句“高血压”让她一整晚没睡着。可就在她纠结要不要吃药的时候,邻居却告诉她:“看新闻没?中科院说高血压不用治!”这话一出,王阿姨更懵了。
高血压真的可以不治吗?中科院到底说了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让不少人心头一紧的话题。
一、消息从哪来?别被断章取义吓到!
前段时间,一篇题为《我国高血压患者超2.45亿,中科院研究称部分人群或可不立即用药》的报道在网上热传,标题看起来像是“高血压不需要治疗”的官方认证。
但点进去仔细一看,中科院其实并没有说“高血压不需要治疗”,而是研究发现:部分老年人,尤其是血压升高不严重且无明显并发症的人群,在动态观察和生活方式干预下,也能控制血压水平,短期内可不急于用药。
这和“高血压可以不治”是两回事。不能因为一句话就误导几亿患者。
二、高血压是什么?它真的那么可怕吗?
高血压,指的是动脉血压持续高于正常范围,而且是一种慢性疾病。按照我国最新标准,收缩压≥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即为高血压。
你可能没啥感觉,但高血压是“隐形杀手”。它不痛不痒,却悄悄伤害你的心脏、脑血管和肾脏,是导致脑卒中、心梗、肾衰竭的主要元凶。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统计,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达2.45亿人,而真正接受规范治疗的不到一半。
三、为啥说“有些人可以暂缓用药”?
中科院的研究确实提到了:对部分老年人,“温和型高血压”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先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比如低盐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心理减压等。
这类人群通常具备几个条件:
年龄较大(通常>65岁)
血压值在140-150/90-95之间
无心脑血管病史
无糖尿病、肾病等高危因素
在这些前提下,医生会根据个体差异进行动态评估,而不是一上来就开药。
但这并不代表每个高血压患者都能“观望”。对年轻人、中青年患者,以及有家族病史或合并症的人来说,早发现、早干预、早控制才是硬道理。
四、药到底该不该吃?听谁的?
高血压药物是用来长期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风险的。很多人怕“吃一辈子”,就干脆不吃。但问题是,如果你控制不好血压,心梗、脑梗甚至猝死的风险会大幅上升。
我国高血压指南指出:只要确诊高血压,并存在心脑血管风险因素,就应该开始药物治疗。
而且现代降压药副作用很小,例如:
钙通道阻滞剂:常用于老年人,控制效果稳定。
ACEI/ARB类药物:对糖尿病患者有肾脏保护作用。
利尿剂:可帮助排钠,适合水肿型高血压。
一旦开始用药,一定不能随意停药或换药,更不能自己“觉得好了”就不吃了。血压是在药物作用下稳定的,不是病好了,而是药起效了。
五、不吃药就靠“控制”?别想太简单
不少人说:“我每天走一万步,吃得清淡,血压也不高,不用吃药吧?”
生活方式干预确实重要,但不是替代药物的手段。研究表明:
减少钠摄入(限盐),可让收缩压下降5-6毫米汞柱
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降压4-9毫米汞柱
减肥,每减少1公斤体重,血压可下降1毫米汞柱
但这些作用因人而异,对于血压升高较明显或合并疾病的人,单靠“管住嘴迈开腿”远远不够。
六、你真的了解自己的血压吗?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血压多少,更别说分清“收缩压”“舒张压”了。
建议每位成年人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
而对高血压患者来说,家中备一台电子血压计,学会正确测量血压非常关键:每天早晚各测一次,测前静坐5分钟,坐姿端正,手臂放松,取三次平均值为准。
别只看数字,更要看自己的血压波动、趋势和伴随症状。
七、高血压不是单一病,是慢性管理工程
高血压不是靠一次治疗、一张处方就能解决的病。它是一个长期、动态、个体化的慢性病管理过程。
中科院的研究并不是“高血压可不治”的宣判,而是为特定人群提供了更精准、更科学的干预建议。
所以,请记住:
不是每个高血压都需要马上吃药
但也绝不是人人都可以不吃药
关键是找医生评估你的具体情况
八、写在最后:别让误读害了健康
如果你看到“高血压不用治”的标题就不吃药了,那真的是被标题害惨了。中科院的研究,是科学的进展,不是对健康的松绑。
高血压防控,是一场全民战役。别被“标题党”带偏了方向。与其相信偏方和网络传言,不如踏踏实实测血压、听医生的建议、坚持健康生活。
血压控制好了,心脏、脑袋、肾脏才能安安稳稳。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指南2023》.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2]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3] 《中科院研究:老年人温和高血压治疗策略新探索》. 科技日报.2025-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