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癌症不可能被消灭!研究50年癌症,院士劝人别轻易做开刀手术

hqy hqy 发表于2025-08-07 07:51:37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177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爸查出胰腺癌,医生直接建议开刀,我们到底该不该做?”老王在门诊室外一遍遍问自己。

他不敢相信,父亲吃得好、睡得好,突然就被医生告知“晚期癌症”。家人慌了神,朋友建议立刻手术,邻居却说千万别乱动。

到底该不该开刀?癌症到底能不能治?

很多人以为,发现得早、手术干净,就能一劳永逸。但真实的临床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想法 过于理想化。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说:“癌症不可能被彻底消灭。”

这不是悲观,是现实。癌症不是单一疾病,它是超过200种不同类型的病变,从细胞突变开始,一步步演变为局部病灶、再到全身扩散。

即使手术割掉了肉眼可见的肿瘤,也难以保证体内没有微小残留。癌细胞的“复发”能力,比我们想象中更强。

肿瘤切干净了,癌细胞就清除了吗?

有研究指出,手术后五年复发率高达40%以上,某些恶性程度高的癌种,比如胰腺癌、肝癌,复发率甚至超过60%。

即便术后配合化疗、放疗,也无法完全清除体内的微转移灶。这些癌细胞像“潜伏的种子”,一旦人体免疫力下降,就可能再次爆发。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患者术后三五年后复查,癌症又“突然”回来了。

为什么有的癌症,不建议一上来就手术?

以胰腺癌为例,超过8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无法手术。就算能手术,五年生存率也不到10%。这类癌症进展快、转移早、术后恢复慢,手术反而可能加速病情恶化。

还有一种情况更危险:误判早期,盲目手术。有患者被诊断为“早期胃癌”,急着手术,结果术中发现已多处转移。肠胃被切了一大段,生活质量极差,病情却没改善。

癌症治疗,为什么不能“一刀了之”?

过去几十年,医生也曾希望通过“根治性手术”彻底清除癌症。但现实是,癌症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不是单靠“切掉”就能解决的问题。

像乳腺癌、甲状腺癌等部分癌症,确实在早期切除后能获得较长生存期。但多数恶性肿瘤,如肺癌、肝癌、食管癌,都存在较高的复发率。

手术只是治疗手段之一,不是万能钥匙。

为什么说“活得久”比“治得好”更重要?

很多患者家属盼望“彻底根治”,但医学界更重视生存质量。我们更关心:能不能吃饭?能不能下地?能不能陪家人久一点?

有些癌症晚期患者,身体虚弱,做手术风险极高。贸然手术,术后并发症一堆,反而让病人更痛苦。手术不是不能做,而是必须做“恰当的手术”

什么情况下不建议手术?

1. 肿瘤已广泛转移,如肝、骨、脑多处病灶;

2. 体质极差,如营养不良、合并多种慢病;

3. 肿瘤侵袭重要血管或神经,手术风险极高;

4. 高龄患者,术后恢复能力差,易致并发症;

5. 心理准备不足,接受不了术后生活改变。

这时候,更推荐姑息治疗,如靶向药、免疫治疗、营养支持等。

院士建议:“别轻易开刀,要看整体状况。”

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反复强调:癌症治疗,一定要个体化。不是所有癌症都要开刀,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手术。

有些老年患者,肿瘤发展缓慢,没明显不适,反而建议观察为主,每3个月复查一次。治疗不是越激进越好,而是越合适越好。

癌症治疗,靠的是“组合拳”

现代肿瘤治疗,讲究多学科联合,即MDT(多学科综合会诊)。由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营养科等共同制定方案。

比如,一位肺癌患者,先接受靶向治疗控制病灶,再评估手术可能性,术后再辅以放疗。这种“多轮驱动”的方式,比单纯手术更有效。

真正能拉长生命的,是这3件事

营养支持不能少

很多患者一听“癌症”,吓得吃不下饭。但营养不良反而让治疗难以开展。术前、术后、化疗期间,都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能量摄入。

建议多吃鸡蛋、瘦肉、豆制品,必要时用肠内营养液补充。

心理状态要稳住

恐惧、焦虑、绝望,是癌症病人的常态。但研究显示,积极心态能显著提高免疫力。建议家属多陪伴,必要时寻求心理科支持。

定期复查很关键

无论手术与否,复查周期必须严守。早发现复发,早干预,生存期能延长数年甚至更久

癌症不是一句“治好了”就能了事的病。

它是一场长期战斗,考验的不只是医生的技术,还有病人的体力、心态和家庭的支持。别把“开刀”当成救命稻草,也别把“不开刀”当作放弃。

真正科学的选择,是在理解病情后,找到最合适的路径。

参考资料:① 余光辉. 营养支持改善晚期癌症病人心理问题研究[C] // 亚洲营养学会联合会, 中国营养学会.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免责声明.mp30:18
来自护师健康说

 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