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呼吁停止食用:高尿酸的5个“加速器”,告知亲友尽早戒掉

hqy hqy 发表于2025-08-07 05:17:27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我老公检查出尿酸偏高,才480,医生让他控制饮食,可他晚上还喝啤酒吃烧烤,说没事,我怎么劝都不听,真的不严重吗?”

  社区卫生站门口,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士拿着体检单焦急地对护士询问,语速有点快,神情里透着不安。

  她不是没劝过,也不是不懂事,就是搞不明白为什么一个看似小问题会被医生反复强调要改生活习惯。

  更想不通的是,为什么看着健康的人,一夜之间就能被诊断成“尿酸高风险”。

  高尿酸并不突然。它是慢性积累的结果。

  很多人把它当成一个“数值问题”,其实它反映的是身体代谢系统的稳定程度。

  血液中尿酸的水平由两个核心系统决定:嘌呤代谢和肾脏排泄。

  如果饮食中摄入了过多嘌呤,或者排泄系统效率下降,尿酸就会逐步积累。

  血液尿酸超过420μmol/L,不管有没有痛风,都已经算异常。

  但仅靠指标还看不出真正的问题,要看生活方式才行。

  真正的问题是,这个过程里隐藏了不少“加速器”。

  也就是说,有些人本来代谢正常,但因为饮食中出现了几个关键因素,使得身体排酸变慢、合成变快,尿酸上升得更快更猛。

  这些东西在市面上并不罕见,也不是所谓“重口味”的暴食行为,反而很多人日常在吃,而且吃得不觉得有什么错。

  但它们的影响远超预期,长期吃下去,确实会让本来可控的状态逐步失控。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啤酒。这不是因为酒精,而是它同时含有高量嘌呤。

  啤酒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核酸类物质,这些在体内迅速转化为尿酸。

  而酒精还会竞争性抑制肾脏对尿酸的排出,两者叠加效应很强。

  一项欧洲多国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每日饮用500毫升啤酒者,其尿酸平均水平比非饮酒人群高出61 μmol/L,且与痛风发作呈显著正相关。

  很多人以为只是“喝一点”,但只要频率在每周3次以上、每次300毫升以上,累计影响极大。

  除了酒,第二个“加速器”是动物内脏。

  特别是牛羊肝、鸡胗、鸭肠这类在街头摊点很受欢迎的部位,嘌呤含量极高。

  每100克动物肝脏中嘌呤含量可达300毫克以上,比同量的瘦肉高出3到5倍。

  更重要的是,这类食物往往在高温烹饪、辛辣重味环境中食用,会刺激胃肠道吸收速度增加,让尿酸快速升高。

  有些人不常吃,但一吃就多,还在晚餐集中摄入,对肾脏压力很大。

  很多高尿酸发作的患者回忆发病前的饮食,几乎都出现了动物内脏暴食行为。

  第三类是高果糖饮料。

  这类饮品在年轻人群体中尤其常见,包括碳酸饮料、果味饮料、瓶装茶、功能饮料等。

  果糖代谢路径不同于葡萄糖,它在肝脏中被迅速代谢为尿酸,是公认的促尿酸物质。

  美国一项针对高中生的研究发现,每周饮用3次以上果糖饮料的青少年,尿酸水平比控制组高出28%,即便体重、饮食总热量相同,也存在独立风险。

  这种风险容易被忽视,因为大家只盯着“糖分”,忽视了果糖对代谢系统的特殊影响。

  第四个是高汤类食品。

  不管是鸡汤、牛骨汤,还是火锅底料,都容易在熬煮过程中释放出大量核苷酸物质。

  这些物质进入人体后迅速转化为尿酸。

  尤其是高压锅、慢炖锅熬出来的汤,嘌呤浓度特别高。

  很多人误以为“汤比肉好”,反而大量饮用,结果导致尿酸水平飙升。

  研究表明,一碗300毫升的浓鸡汤,其嘌呤含量可达到200毫克以上,相当于吃了一大块动物内脏。

  第五类也是最容易被低估的,是蛋白质补剂。

  这包括乳清蛋白粉、大豆蛋白、蛋白棒、蛋白饮品等。

  本身蛋白质不等于高嘌呤,但当摄入量超过日常所需,代谢中会产生更多的氮类废物,这些废物在转化过程中会加重肾脏负担,间接影响尿酸排泄。

  特别是对已有高尿酸倾向者,过度摄入蛋白补剂可能打破原有平衡。

  国际肾病研究协会一份报告指出,过量蛋白摄入者中,高尿酸发病率提升约17%。

  这意味着,即使是为了“健康”补蛋白,也要控制摄入总量,避免引发代谢问题。

  这五类“加速器”之所以危险,不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有毒性,而是它们对身体代谢系统的压力是持续性的。

  身体有一定的排酸能力,但每天的排出和合成必须保持动态平衡。

  一旦这些加速因素频繁出现,即使基础尿酸不高,也可能迅速上升。

  一些人短短几个月就从400出头飙升到600以上,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基因,而是饮食结构已经发生偏移。

  还有一个关键点是,很多人查出尿酸高之后,没有立刻出现症状,反而放松了警惕。

  以为没痛风就不算病。

  但研究早就表明,血尿酸长期维持在480μmol/L以上,哪怕没有疼痛,也在默默损伤肾小管功能和血管内皮结构。

  一项横断面回顾分析显示,血尿酸每升高60μmol/L,慢性肾功能下降的风险上升约9%。

  也就是说,尿酸并不是只和痛风相关,它还可能是慢性肾病的一个早期信号。

  更需要警觉的是,高尿酸往往不单独存在。

  它和高血脂、高血糖有密切联系,被称为“代谢三兄弟”。

  高尿酸人群中,高血压发病率接近65%,脂肪肝发生率超过50%。

  这些代谢综合征共同作用,会加速血管硬化,增加脑梗、心梗风险。

  很多人不是痛风先发作,而是心血管先出事。

  高尿酸看着不严重,其实是个代谢风险信号,忽视了就等于放任慢性病加速。

  那问题也就来了——如果一个人已经查出尿酸超过450μmol/L,但暂时没有痛风症状,是否应该马上吃药,还是通过饮食控制先观察?

  这个问题不能用“药还是不药”简单判断,要看整体代谢状态。

  如果除了尿酸高,其他指标都正常,饮食控制也有信心执行,可以先试行3个月生活干预,监测尿酸波动和肾功能。

  但如果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肝酶升高,哪怕没有痛风,也建议早期用药干预。

  因为这个时候尿酸已经不是一个独立数值,而是一个系统代谢异常的标志,不能等它表现出症状才管。

  真正的问题不是有没有痛,而是有没有察觉身体正在改变。

  越早识别信号,越能打断病变路径,这是对自己负责的基本逻辑。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王菱,彭艾.中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诊疗指南(2019)解读[J].西部医学,2021,33(09):1254-1257.

 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