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饮食到作息,中医养生教你,科学预防慢性病

hqy hqy 发表于2025-08-06 07:56:09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171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56岁的张阿姨,体检发现血糖偏高。她平常不抽烟不喝酒,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沾上”慢性病。医生一问才知道,她三餐时间不规律,常年熬夜,每天还爱吃甜食。

慢性病不是老年人的“专属”,也不是突然发生的事很多人觉得自己身体“没毛病”,但其实慢性病正在悄悄埋下隐患。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这些看似“慢”的病,很多时候就是不良作息和饮食长期积累的结果。

中医讲“未病先防”

只要方法得当,不靠药物,也能有效预防慢性病今天我们就从饮食、作息两个角度出发,结合中医养生理念,聊聊如何科学防控慢性病。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吃饭越来越“讲就”。很多人早餐随便对付,中午外卖凑合,晚上暴饮暴食。长期饮食失衡,是慢性病高发的根源之一

中医认为,饮食要遵循“五味平衡”。也就是说,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不能偏废。偏食会损伤脾胃,引发代谢紊乱。

比如——

甜食吃多了,容易伤脾生湿,导致肥胖、血糖升高;

咸味过重,会伤肾助火,让血压飙升;

辛辣过多,耗气伤阴,引发胃肠功能紊乱。

中医提倡“饮食有节,食不过饱”

研究发现,每餐吃到七八分饱的人,糖尿病和脂肪肝的风险要低30%以上。尤其是晚餐,吃得太晚、太多,会加重胰岛素负担,增加肥胖和高血糖的风险。

饮食调整建议:

每天三餐定时,尽量在固定时间吃饭,避免暴饮暴食;

多吃粗粮、豆类、深色蔬菜,减少精制糖摄入;

晚餐要清淡,最好在睡前4小时完成;

少喝含糖饮料,尤其是奶茶、碳酸饮料,每周不超过1次。

熬夜、晚睡、久坐不动,这些行为正在一点点拖垮身体。你可能没感觉,但血压、血脂、血糖已经在悄悄升高

中医讲“人以天地之气生”,作息要顺应自然节律。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才是最适合身体的节奏。

长期熬夜,会让肝脏排毒受阻,肝火旺盛、失眠多梦、血脂升高接踵而至。研究指出,长期睡眠不足的人,患高血压、糖尿病风险会增加50%以上

很多人白天坐在办公室一动不动,晚上回家又躺着刷手机。这种“懒惰型生活”是慢性病的温床

作息调整建议:

每天保证7小时以上睡眠,晚上11点前入睡;

避免长期久坐,每工作1小时起身走动5分钟;

早起锻炼,晨练以散步、慢跑为主,避免剧烈运动;

保持规律作息,双休日也不要过度赖床或熬夜。

除了饮食和作息,中医还强调情志调养

也就是说,心理健康也是慢性病防控的重要一环

情绪波动大,容易伤肝、伤心。比如长期焦虑,会导致血压升高、血糖紊乱、睡眠障碍研究发现,焦虑抑郁者患高血糖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40%

中医讲“心主神明”,心情舒畅,五脏才能安和。心火旺,血压高;肝郁气滞,消化差;脾虚情绪低,免疫力也会跟着下降

情绪调节建议:

每天留出30分钟“独处时间”,静心、读书、听音乐都可以;

学习简单的呼吸放松法,每天两次深呼吸练习,每次5分钟;

定期与亲友沟通,稳定社交关系,减少孤独感;

出现持续性情绪问题,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中医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所谓正气,其实就是身体的整体状态,包括免疫力、代谢能力、情绪稳定等一整套系统。

慢性病的发生,是长期“正气亏虚”的过程。西医重视指标控制,中医强调整体调养。两者结合,才能从根源上防病于未然。以下这些生活细节,是养护正气、远离慢性病的关键:

早睡早起,每天规律作息;

饮食清淡,不暴饮暴食;

适度锻炼,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

保持心情稳定,避免情绪过激或长期压抑;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体检,早发现早干预。

慢性病不是突然发生的,它藏在你每天的作息、每顿饭、每一次熬夜里。调整生活方式,是预防慢性病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

中医养生不神秘,也不复杂

它的核心,是顺应自然、调和五脏、养护正气只要坚持下去,身体自然会回馈你健康和活力。

别等身体“发出警告”才警觉。把握当下,从今天开始,吃得对,睡得好,心情稳,慢性病自然绕着你走。

参考资料:① 王旭. 中医体质分类与慢性病防控关系的探讨[J]. 中医研究, 2023, 36(5): 48-51.

② 李建军. 睡眠与慢性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中国健康教育, 2021, 37(9): 805-808.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