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6 挑战——能帮你养成步行习惯吗?

hqy hqy 发表于2025-08-06 04:13:55 浏览1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专家表示,这项流行的运动或许能帮助一些人更有规律地行走,但对另一些人而言,可能过于僵硬。了解一下您是否能从中受益

关键要点

6-6-6 步行挑战鼓励人们每周步行三次,每次 60 分钟,从早上 6 点或下午 6 点开始锻炼包括六分钟的热身步行和六分钟的放松步行。虽然专家鼓励步行,但他们表示,严格的步行锻炼时间表对某些人来说可能难以坚持。他们鼓励人们采取更灵活的方式。

社交媒体上充满了增强步行锻炼的方法,无论是日式步行以提高效率,还是背着加重背包徒步旅行以加强有氧运动。

但是,如果你发现很难养成任何形式的步行习惯,该怎么办?那就参加网上流行的 6-6-6 步行锻炼挑战吧。

6-6-6 步行简单易行,有助于坚持,还能改善新陈代谢。这项挑战“能帮助你增加步数,促进卡路里燃烧”。

6-6-6 步行挑战适合你吗?听听专家怎么说。

什么是 6-6-6 步行挑战?

加州埃尔卡洪市 ACE 认证私人教练克里斯托弗·加利亚尔迪(Christopher Gagliardi)解释说,“6-6-6 步行挑战”鼓励每周三天步行 60 分钟,从早上 6 点或下午 6 点开始。在 60 分钟内,建议你以 6 分钟的热身步行开始,以 6 分钟的放松步行结束。

加利福尼亚州恩西诺 DISC 运动和脊柱中心的介入疼痛和再生医学医师拉杰·德赛(Raj Desai)医学博士说,中间的 48 分钟应该以“快步”或 2 区进行,以提高心率并挑战心血管系统。

健康和健身应用程序 Welltech 的在线健身教练兼认证私人教练蒂姆·史密斯(Tim Smith)表示,朗朗上口的 6-6-6 这个名字很可能是“一种使用数字和首字母缩略词来吸引人们参与的方式” 。

6-6-6 步行的潜在益处

“我坚信‘运动就是良药’,”德赛博士说:“我强烈提倡规律运动和散步。”

经常散步已被证实具有多种健康益处,包括:

保持健康体重减少体内脂肪降低患心脏病、中风、高血压、癌症和 2 型糖尿病的风险改善心血管健康增强骨骼和肌肉力量增加能量增强免疫系统尽量减少压力改善情绪

每周三天或三天以上步行 60 分钟将帮助您超过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建议的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体力活动的目标。

然而,有些人无法激励自己定期步行。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家庭医生娜塔莎·布扬(Natasha Bhuyan)医学博士表示,他们或许可以从“6-6-6 步行法”的结构中受益。她说,这项挑战“对需要自律的人来说非常有用”。

有什么缺点吗?

布扬博士说,虽然有些人可能喜欢 6-6-6 计划的结构,但其他人可能认为它太不灵活且耗时。

德赛说,由于工作安排或家庭需要,并不是每个人每天都有一小时的时间散步,或者有能力在早上 6 点或下午 6 点准时锻炼——他担心严格的指导方针可能会让人们完全不愿意锻炼。

“每天坚持 60 分钟的治疗时间非常重要,因为我治疗的许多患者甚至很难坚持坚持 30 分钟,”德赛说道。

德赛表示,6-6-6 步行计划也“缺乏个性化”,没有考虑到健身水平、年龄或整体健康状况。如果你不习惯锻炼,它可能会给你带来伤害,比如胫骨疼痛或足底筋膜炎。

如果你身体健康,可以进行 6-6-6 步行锻炼

想试试 6-6-6 训练法吗?“试试就好——别想太多,”史密斯说。

对于任何步行锻炼的开始,专家建议:

穿着舒适的步行鞋通过听音乐或播客,或与朋友一起散步来享受乐趣保持水分追踪你的进步——并庆祝胜利倾听身体的声音,如果感到疼痛就停止行走

谁不应该尝试 6-6-6 挑战?

加利亚尔迪说,如果你是步行新手,或者不经常锻炼,那么直接步行 60 分钟可能太过分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建议先从小步开始,逐渐增加到 60 分钟。

史密斯建议,如果你有任何伤病,在开始步行计划之前,最好咨询医生。德赛补充道,如果你有心脏病、关节问题,或者平时久坐不动,也应该寻求医生的指导。

6-6-6 步行的底线

“我一直都建议步行,”史密斯说:“如果能顺应潮流,让你走出去,那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如果你没有 60 分钟的步行时间,无法在早上 6 点或下午 6 点完成,或者你的健康状况和体能水平不足以完成一小时的步行,那么你应该根据自己的日程安排和能力调整时间和步速。“一天累计 60 分钟是可以的,”加利亚尔迪说。这样可以让锻炼更加灵活,同时仍然让你保持活力。

“如果 6-6-6 适合你,那很好。如果不适合,也没关系,你的挑战可能看起来与目前流行的套路不同,这完全没问题,”加利亚尔迪说。

德赛说:“最好的锻炼计划是你能够长期坚持的计划。”

文章来源:Erica Sweeney,每日健康

免责声明:康加号聚焦全球健康科研进展,内容基于权威期刊编辑,著作权归原始作者或合法权利人;如有权益争议,敬请在线留言处理。文章旨在健康科普,不能作为独立诊疗依据;如需精准健康指导,请至正规医疗机构。

 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