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岁年轻小伙,尿酸高、血压高、血脂高!他做错了什么?

hqy hqy 发表于2025-08-01 16:16:06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25岁,正是精力旺盛、头发浓密、肚子还没凸起来的年纪。按理说,这时候人是最不容易出毛病的。可偏偏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一去体检

报告单上就蹦出来仨红字:高尿酸高血压高血脂。仨一起凑齐,直接变成“青年三高套餐”,搁以前,这是中年人才背得起的锅。

为啥25岁的身体,活出了50岁的感觉?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是不是年轻人身体质量不过关,还是生活方式已经跑偏到不讲道理?

更关键的问题是:这仨“高”究竟有多严重?能不能逆转?是不是非得吃药一辈子?很多人心里慌得一批,但嘴上总轻描淡写:“小毛病,熬一熬就过去了。”真是这样吗?

咱今天就来刨一刨,这个年纪不该有的三高,到底是咋搞出来的。

先说高尿酸。一提到这个,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吃了太多海鲜、喝了太多啤酒?这话不假,但也太片面。尿酸其实是身体代谢嘌呤之后的“下脚料”。

嘌呤广泛存在于食物中,尤其是动物内脏、火锅汤、浓肉汤、啤酒之类的。年轻人爱撸串、喝酒、熬夜、吃夜宵,哪个不是嘌呤大户伺候着?

有时候不是吃多了,而是肾脏排不出去,长期积着,尿酸就高了。

大多数人尿酸高了,没感觉,不疼不痒,甚至还觉得“没事,我还能喝”。但尿酸高不是小事,它在血液里堆久了,会沉积成结晶,卡在关节里,疼得你怀疑人生——这就是痛风

再往严重了说,还可能伤肾,搞出慢性肾病。一句话:尿酸高,不是“有点高”,是“很要命”。

接着讲高血压。你以为这是中老年人才操心的事儿?现在连大学生都开始测血压了。长期熬夜、作息紊乱、饮食重口味、情绪压抑,这些都在不知不觉地把血压往上推。

很多年轻人白天看起来人模人样,晚上是“夜猫子修仙人”,凌晨两点还在刷视频、打游戏、吃炸鸡。心脏也不是铁打的,长期高负荷运行,血管就像皮筋一样

越拉越紧,最后绷断的那一刻,可能就是脑出血或者心梗发作。

关键是,年轻人不测血压,不体检,等发现的时候,已经高得一塌糊涂。血压高也不是“血压表数字高”这么简单,它意味着血管内壁在受损,动脉粥样硬化在加速

心脏在超负荷,肾脏在慢慢罢工。不控制,迟早出事。别看你年轻,血管老得比你爸还快。

最后说说高血脂。它是三高里最“隐形杀手”的那个。你以为只有胖人才血脂高?错,大错特错。现在很多瘦子也血脂爆表,这叫“瘦胖子体质”,看着苗条,体脂率高得离谱。

尤其是那种靠奶茶续命、不吃正餐、只吃甜食的年轻人,肝脏早已被糖油轰炸成“脂肪肝预备役”。

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这些血脂指标一高,血液就变得像“油汤”,流动性差,容易形成血栓。血栓堵在哪儿,哪儿就出事。

堵在脑子里,中风;堵在心脏,心梗;堵在腿上,静脉血栓。更吓人的是,很多人连“高血脂”这仨字都没听清,就已经成了ICU常客。

那问题来了:为啥年纪轻轻,三高全中?说白了,和生活方式脱不了干系。

第一,饮食乱来。现在年轻人吃饭不是为了身体,是为了情绪,“快乐水”天天喝,火锅麻辣烫当水喝,早餐不吃,晚上暴食,炸鸡奶茶轮番上。

别说营养均衡,连正经一顿饭都不一定吃过几次。高热量饮食+高嘌呤食物+高盐高油,三高不来才怪。

第二,作息稀烂。熬夜成瘾,睡得晚、睡得短、睡得浅,就像手机电池永远充不满。睡眠不足会影响胰岛素抵抗,让血糖、血脂、血压全线飙升。

更别说熬夜还常伴随着宵夜、情绪波动和久坐不动,整套“作死套餐”一步到位。

第三,运动为零。现在很多人唯一的运动就是走去点餐窗口的那几步。久坐不动肌肉流失基础代谢降低,连带着脂肪堆积、血管弹性下降、血压控制失灵。

身体就像一台没保养的旧电脑,卡顿、发热、死机,只差蓝屏。

第四,情绪拉胯。别以为心理没关系,长期焦虑、压力大,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飙升,肾上腺素狂飙,心跳加快,血管收缩。

再加上很多人不会情绪疏导,靠暴饮暴食、喝酒抽烟来“解压”,结果就是情绪没释放,身体先崩了。

那要不要吃药?很多年轻人死撑不愿吃药,怕“吃了就得吃一辈子”。大多数早期三高,靠调生活方式是可以控制甚至逆转的。关键是你得真改,不是嘴上改。

怎么改?说白了就是四句话:

吃得清淡,动得勤快,睡得够多,心态放松。

再细一点:

1. 饮食方面:多吃蔬菜、全谷物、豆制品;少吃红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控制盐油糖摄入;戒掉夜宵和高嘌呤食物。喝水别靠奶茶汽水,白水才是王道。

2. 运动方面: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车。别高估自己,光靠搬水单手拎快递不算运动。

3. 作息方面:晚上11点前睡觉,不看屏幕到天亮。白天别坐一整天,每小时起来活动5分钟

4. 心理方面:学会情绪管理,可以尝试冥想、写日记、找朋友聊聊,不靠吃东西来“压情绪”。

很多人以为年轻是“无限续命卡”,其实身体记账记得比你还清楚。今天你透支的,明天它就连本带利找回来。三高不是老年人才有的事,它是生活方式的报应,不分年龄。

说到这儿,我就想问问各位:

你有没有体检时被查出某项指标偏高?有没有试过调整作息但坚持不下去?你觉得现在的生活方式,能坚持到40岁不出问题吗?

留言说说你的三高“预警”经历,别让身体敲门时你还在装睡。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10):881-938.

2. 中华内分泌学分会.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23年)[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39(1):1-1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免责声明.mp30:18
来自曹医师健康驿站

 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