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观新闻记者 黄欢 胡彦思 文/图
“以前跑大医院排队两小时,针灸十分钟。现在在家楼下就能治疗,省心多了。”7月8日,走进红谷滩区沙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艾草的清香与现代仪器的嗡鸣声交织,市民陈小莲趴在治疗床上,红外热成像仪的蓝色光斑在她后颈游走,精准锁定疼痛点,而她的话语里满是轻松。
这一幕,正是红谷滩区将优质医疗资源“种”在居民家门口的生动缩影。近年来,红谷滩区以“强龙头、补短板”为核心策略,通过名医下沉、智慧赋能、中医药创新等举措,让家门口的医疗服务化为触手可及的民生温度。
名医坐堂
把三甲医院搬进社区街巷
7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红角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慢病”特色门诊候诊区,78岁的王大爷熟门熟路地走向心血管诊室:“张教授,老规矩先给我量个血压。”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专家张明笑着接过他的健康档案,分析王大爷半年血压波动的曲线图:“您这控制得稳当多了,继续保持,争取把药量再降一档。”
去年冬天,智能监测系统曾对王大爷夜间血压的异常波动连发三次预警,社区医生连夜上门处理,成功避免了一次潜在的心肌梗死危机。“专家就在家门口盯着,心里踏实多了。”王大爷感叹道。
这间红角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慢病”特色门诊如今已是200余位高血压患者的“生命雷达”。近年来,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供“中药茶饮+耳穴压豆”干预服务,年服务量达3万人次。
名医坐堂进街巷,红谷滩区的探索远不止于此。
“埋线位置恢复得不错,这月再减两斤就达标了!”在凤凰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脂肪肝门诊,南昌市中心医院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林云华正轻按患者老吴的腹部,经过半年治疗,老吴的肝脏健康状况改善了许多。
“药膳方子我老伴天天照着煎,你看这腰带,都收了三个扣眼呢!”老吴拍着松垮了许多的裤腰说道。
“方便、放心、高效。”看见记者在了解,居民王凤霞凑近说道,“平常送完孙女上学后,有空我就来这里坐坐,反正就在家门口,这里的医生都很有耐心,也会帮着调理身体。”
“‘脂肪肝特色门诊’是我们社区独特打造的,由南昌市中心医院中医肝病专家团队坐诊,采用‘中药+穴位埋线+饮食干预’综合疗法,目前已为300余位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为不少市民改善了肝纤维化指标。”红谷滩区凤凰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陈梦雯说。
为了让医疗惠及更多百姓,红谷滩区突破传统医联体松散合作模式,创新打造“三甲医院+社区”紧密型医疗集团矩阵,将省内三甲医院特色优势植入到社区医疗服务。
“60个省市名医工作室分布在红谷滩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家省市医院的1586位专家通过‘固定坐诊+远程会诊’的模式,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三甲医院的诊疗服务。”红谷滩区卫健委副主任洪海滨说,“在基层名医工作下沉坐诊专家的指导下,基层医务人员的水平也得到提高,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就可以问诊,提升了老百姓就医的获得感。”
智医护航
架起全天候健康守护线
走进九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虚拟医院”转诊办公室,一名患者正在就诊,该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刘敏正在与江西省人民医院专家远程连线,共同查看患者检查报告,分析病情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随着CT影像上传,专家端的批注实时弹出:“右下肺结节待查,优先安排增强CT。”
“不要太担心,省人民医院医生已接诊,我们就按照医生的嘱咐来,有问题随时到社区咨询。”接收到指令,刘敏转头安慰一旁焦虑的家属。
在智慧医疗的辅助下,居民看病就医少了奔波,多了安心。“上周,通过智慧医疗,省人民医院医生识别两例肺栓塞,又协助患者在线完成转诊流程,不仅是患者,我们也安心便捷不少。”刘敏说,通过智能终端,患者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省级专家的诊疗服务。
据了解,红谷滩区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推进民生实事项目,全力推进基层人工智能辅助智慧医疗系统建设,让科技成为守护居民健康的“隐形翅膀”。
在厚田镇卫生院,70余岁的李婆婆对着识别仪眨了眨眼,三秒后,她的电子健康档案便出现在屏幕上。
记者了解到,去年,厚田镇卫生院实现“刷脸就医”,65岁以上的老人“刷脸”即可调取电子健康档案,AI辅助诊断系统累计预警糖尿病患者血糖异常1.2万次。“它盯得紧,去年除夕夜,监测到用药即将中断,自动触发警告,家庭医生就给我送来了备用药品。”李婆婆撩起袖口,腕上智能手环的绿灯平稳闪烁,“以前总会忘记吃药,现在机器比我还上心,什么信息都能记住。”
从远程会诊到“刷脸就医”,再到智能手环监测,红谷滩区的智慧医疗系统正以科技的力量,打破时空限制,构建起全天候的健康防线。
古法新篇
让老智慧奏响新乐章
如何推动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基层?
红谷滩区鼓励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充分依托医联体医院技术支撑,建立并落实专家义诊下沉、巡回坐诊的“两个下沉”诊疗机制,不断创新“三甲医院+社区”医联体模式,省、市三甲医院派驻50多名专家下沉基层坐诊,打造了国医堂、热敏灸、康复理疗、内分泌等特色科室。
走进沙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国医堂”,一楼的中医治疗室里,艾草与精油的混合气息让人身心舒缓。只见医师将燃透的艾绒放进特制陶罐,轻扣在患者的腰眼处、背部、肚子上。“比电疗舒服!这罐子走到哪儿,暖流就跟到哪儿。”原本因腰痛愁眉不展的孙建新,渐渐露出了轻松的笑容。
“颈椎痛折磨我好多年了,有时候抬胳膊都费劲,这段时间经常来国医堂做艾灸、推拿,现在脖子舒服多了。关键是就诊就在家门口,不用跑大医院排队。”已经是老顾客的张嘉丽说。
充分利用中医解决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是红谷滩区近年来探索的方向。
“以中医药服务为突破口,结合全区地域人员和基层医疗机构分布特点,实行错位发展,积极打造‘一中心一品牌’。”洪海滨表示,目前红谷滩区有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打造了内分泌、中医及脂肪肝特色科室,将江西省中医院、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诊疗常规技术作为适宜技术引入到基层医疗机构。
为不断激发基层中医健康服务活力,多措并举推进中医药服务走进群众日常生活,红谷滩区积极组织开展中医夜市义诊活动,为市民带去一场场传统中医药文化与现代科技交融的独特体验。
记者了解到,今年6月初,红谷滩区在万达广场举办了一场中医夜市义诊活动,引入了热敏灸机器人、中医四诊仪、3D足测仪等4台“中医”机器人,为居民提供一对一的健康咨询,群众反响热烈。
据统计,红谷滩区基层医疗机构现已掌握开展25种中医技术、15项食疗技术。中医疗法广泛应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特别是针对两慢病、肩颈腰腿疼、功能性康复等患者,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简便验廉”中医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