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连南盘石村地道组滑坡灾害发生后航拍照。受访者供图

梅州平远某村地质灾害发生前,镇村干部提前转移群众避险。受访者供图
今年以来,全国强降雨多发频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复杂。
为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特别提出,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完善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涝灾害监测、防控措施,织密社会安全风险防控网,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2024年以来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典型案例。其中,广东20起案例上榜,这些案例有许多共同点,从中也能发现许多地质灾害防治经验和启示。记者深入剖析这20起入选案例,力求为各地畅通地质灾害预警机制、减少伤亡数量和经济损失提供经验参考。
●南方日报记者 陈薇 彭琳
村干部懂行同时村民听劝
要让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这把“信号枪”真正发挥作用,应严格落实预警“叫应”机制,及时有效地通知到群众,不漏一户一人
6月中旬,梅州市遭遇了一场持续性强降雨,引发山体滑坡、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部分乡镇受灾严重。当日11时,梅州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平远县政府立即响应,组织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的紧急巡查排查行动。
这种时候,每一秒都关乎生命安全。当日16时许,仁居镇武装部长与村干部一行人正在邹坊村巡查,当他们来到大坑小组时,后山突然传来一阵低沉的声响,山顶出现了明显的变形迹象。经验丰富的巡查队员立即意识到情况危急,一边开启村广播,一边挨家挨户敲门,通知山脚下的7户25名村民紧急撤离。
“幸好那天下午村干部及时把我们叫出来了,我们转移到党群服务中心临时安置点,那里还备了食物、床铺等物资。”村民韦女士说,大家在村干部的劝说下,迅速带着家人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16时30分左右,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声响,大坑小组后山发生大面积滑坡,瞬间将山脚下的几栋房屋吞噬。其中,2户村民的3层砖混结构房屋在滑坡的冲击下倒塌,现场一片狼藉。
在此次地质灾害中,邹坊村虽是仁居镇“全倒户”最多的地方,但由于预警及时、撤离果断,最终未造成人员伤亡。
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好比“信号枪”,发挥着重要的避险作用。要让这把“信号枪”真正发挥作用,对于地方而言,应严格落实直达基层责任人的预警“叫应”机制,及时有效地通知到基层群众,不漏一户一人。
当接收到预警信息后,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应如何有效避险?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协会专家郑志文建议,群众应在当地政府的统一安排组织下,按照防灾预案中明确的转移路线果断撤离至安全的避险安置场所,不可中途擅自返回,待评估安全后才可返回。
了解风险点也要严密巡查
全省现有1.8万余名群测群防员遍布各镇、村,守护着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点周边的安危,只有巡查排查到位,才能防患于未然
地质灾害防治,不仅需要高效的预警“叫应”机制,还需将功夫下在平时——在此次广东入选的成功避险案例中,加大风险隐患巡查排查力度是一大共同点。
在广州市番禺区石楼镇,4月25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番禺区分局会同区政府办开展地质灾害防御专项检查时发现,大岭村后岗风险点危险区域警戒带被破坏,该区域内有车辆停放。经联系属地镇政府,检查组当即清空危险区域车辆、加大围蔽范围、增加警示牌,同时对周边车主进行劝离。
时间仅过去一天,番禺区就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石楼镇大岭村后岗风险点发生小型崩塌,崩落土方量约5立方米,均位于原停车位处。由于此前的及时处置,崩塌未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实现成功避险。
在连南瑶族自治县香坪镇盘石村的滑坡灾害中,网格员的及时巡查也发挥了关键作用。“盘石村地道自然村老寨发现2户房屋背后有许多碎石掉下,有山体滑坡隐患。”6月16日上午,连南瑶族自治县香坪镇政府收到这样一则信息,上报人是盘石村专职网格员房瑶洞四。
收到险情报告后,当地政府果断劝导受威胁村民转移到亲戚家,并拉起警戒线,安排人员落实24小时监测。6月19日凌晨4时,该点发生滑坡,滑坡体规模500立方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30万元,但因提前转移,避免了人员伤亡。
据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统计,全省现有1.8万余名群测群防员遍布各镇、村,守护着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点周边的安危。
“地质灾害成功避险的最关键因素是预警叫应到位、巡查排查到位、‘主动避让、提前避让、预防避让’和‘三个紧急撤离’到位。”郑志文分析道,在平时要多层级、多形式加强地质灾害宣传引导和防灾避险演练,不断健全完善监测预警、预警响应、巡查排查、转移避险闭环管理工作机制。
用技术摸清地质灾害“脾气”
“人防+技防”,形成广东地质灾害防治“一张网”,技术可以为人工巡查排查提供方向指引,也解决了部分区域巡查排查人不能至的问题
在南粤大地的深山密林、陡崖峭壁,1.26万套地质灾害专业监测设备对2330处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山体的细微位移都会被感知并发出预警。
地质灾害专业检测设备的应用,如同为防灾减灾工作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对于摸清地质灾害的“脾气”,为受威胁地区群众抢出更多避险时间至关重要。
灾前预防不可忽视,灾情发生时的实时监测同样重要。
6月中旬,梅州特大暴雨发生后,省自然资源厅启动应急测绘Ⅱ级响应。当日17时,一支20人专项应急测绘保障组抵达梅州,根据救援现场工作需求,快速制作了灾前卫星遥感影像专题图和航空遥感影像专题图作为救援指挥工作底图。
18时30分,应急测绘保障组对受灾地区开展航摄获取现场地理信息数据,并制作多幅应急救援工作用图,通过比对灾前影像图,提取道路、桥梁和房屋等疑似灾损点位共298处,为救援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人防+技防”,形成广东地质灾害防治“一张网”。郑志文举例,如综合运用卫星遥感+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开展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广域普查”,运用机载LiDAR(激光雷达)+三维倾斜摄影开展“局部详查”,运用现场勘探测试+无人机航拍开展“精细调查”,提高隐患早期识别的准确性,详细查清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底盘底数,为人工巡查排查提供方向指引,同时解决部分区域巡查排查人不能至的问题。
“然而,目前广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如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还不够,隐患识别、监测预警和风险管控能力尚不足,综合防治能力有待提高。”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指出。
去年起,广东印发实施《广东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突出隐患点、风险点、风险区防治重点,健全完善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汛期防御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强化源头治理和风险管控,加大各部门协同防御力度,整体提升全社会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
■观点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地质与海洋勘察防灾处处长赵红昌:
划定重点转移人群
建好平急两用避险场所
南方日报:地质灾害发生一般有什么前兆?
赵红昌:地质灾害类型不同,临灾前兆有所不同,如崩塌前兆主要有危岩体掉块、坠落、小崩小塌、坡面出现新的破裂等变化,岩石撕裂摩擦等异常声音;滑坡前兆主要有坡脚泉水复活、井泉突然干枯等水位变化,坡体出现放射状裂缝、坡顶后缘裂缝扩张、坡脚土体隆起,岩石开裂或挤压等异常声音,坡体见“醉汉林”以及临近周边动物惊恐不宁等异常现象。泥石流前兆主要有河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杂较多的柴草或树木,沟谷深处变昏暗,并伴随轰隆隆的巨响,或感受到了地表的轻微震动。
南方日报:接下来,广东应如何构建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
赵红昌:首先是建立各部门信息共享、协调联动等机制。其次是大力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遥感识别。第三是加快推进隐患风险双控管理由县域试点向全省推广。第四是完善气象预警预报和专业监测预警体系。第五是针对全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按照行政村单元专业划定重点转移人群,做好平急两用避险场所建设。最后是持续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培训行动,进一步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