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oonoses综述 | 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VACV)作为疫苗载体的优化策略获突破性进展

hqy hqy 发表于2025-08-01 07:08:32 浏览3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Strategies for the Modification of Vaccinia Virus towards a Better Vaccine Vector

痘苗病毒作为疫苗载体的优化策略获突破性综述进展

作者:Hao Sun , Xinwen Chen , Yun Wang

近期,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Xinwen Chen 和 Yun Wang 教授团队在《 Zoonoses 》发表题为《 Strategies for the Modification of Vaccinia Virus towards a Better Vaccine Vector 》的综述论文,系统解析了痘苗病毒( VACV )作为疫苗载体的遗传改造策略。研究指出,通过靶向调控胞外包膜病毒的形成、免疫调节因子及宿主范围基因,可显著提升 VACV 载体的安全性与免疫原性,为应对猴痘( Monkeypox )等新发人兽共患病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痘苗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与历史使命

痘苗病毒作为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的代表,具有一条约190 kb的线状双链DNA基因组,可编码约250种蛋白质。其独特的胞质内复制特性规避了宿主细胞核的基因整合风险,使其成为理想的疫苗载体表达平台。自18世纪末詹纳首次使用牛痘病毒预防天花以来,VACV在根除天花的历史战役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尽管全球天花于1980年宣告消灭,但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MPXV)的跨国传播及天花病毒潜在的生物安全威胁,持续推动着VACV载体技术的革新。

四代天花疫苗演进:从经验主义到精准设计

第一代疫苗(FGSVs)以活体动物皮肤培养生产,包括纽约NYCBH(New York City Board of Health)株、李斯特株及中国天坛株,虽有效控制天花流行,但存在批次质量不稳定和严重不良反应风险。第二代疫苗 采用细胞培养技术(如ACAM2000)生产,提升了产品的一致性,但仍可能诱发接种部位感染和心肌炎。第三代疫苗 通过异源宿主传代实现自然衰减。如改良安卡拉株(MVA)经鸡胚成纤维细胞连续传代后缺失15%的基因组(包括干扰素抑制基因),丧失在人体内的复制能力;日本LC16m8株因B5R基因移码突变导致胞外包膜病毒(EV)形成障碍;俄罗斯DIs株则缺失15.4 kb宿主范围基因片段(含K1L/C7L)。第四代疫苗 采用基因工程精准编辑。如纽约株(NYVAC)删除18个与宿主范围和毒力因子相关开放阅读框(ORFs),包括宿主范围基因簇(C7L-K1L)和胸苷激酶(J2R);哥本哈根载体(SCV)通过删除病毒组装基因D13L实现复制缺陷,但需在表达D13的CHO细胞中增殖;中国非复制型天坛株(NTV)缺失21 kb毒力区域,在人体细胞中仅能启动早期复制。

关键改造靶点:三重调控路径

1. 胞外包膜病毒形成通路

B5R和F13L基因编码的膜糖蛋白是EV组装的分子枢纽。F13L编码的p37蛋白在半胱氨酸185/186位点棕榈酰化修饰后,能够介导病毒粒子在反式高尔基体/内吞体获得双层膜。ST-246小分子药物通过阻断p37与宿主Rab9/TIP47蛋白互作,能够有效抑制EV释放。动物实验表明,F13L基因缺失病毒株的扩散能力降低百倍,成为安全的新型活疫苗候选毒株。而B5R基因缺失虽降低EV产量,但其保守重复序列的修饰可意外增强EV释放效率。

2. 免疫逃逸与毒力网络

VACV编码的免疫调节蛋白构成复杂防御体系。E3L蛋白通过结合双链RNA,抑制PKR激酶活性和RNase L通路激活;N1L蛋白能够阻断NF-κB和IRF3通路的激活,并抑制细胞凋亡;A46/A52/B15/K7蛋白靶向Toll样受体介导的信号级联反应。研究表明,联合缺失N1L、C6L和K7L基因的小鼠模型毒力显著降低且免疫原性增强。此外,补体调控蛋白(C3L)、IFN-γ受体类似物(B8R)及血凝素(A56R)的缺失均能降低病毒致病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免疫调节基因在MPXV、VARV等正痘病毒中高度保守(同源性>85%),为广谱疫苗设计提供靶点。

3. 宿主范围基因工程

宿主范围基因决定病毒跨物种感染能力。C7L通过抑制eIF2α磷酸化拮抗宿主抗病毒反应;K1L阻断NF-κB活化途径;K3L作为PKR激酶假性底物;C16L/B22R则促进核心蛋白A3加工以增强病毒粒子组装。天坛株衍生疫苗MVTT2-GFP因缺失K1L/K2L/M1L/M2L基因簇,在HeLa等细胞中复制受限,在小鼠脑内接种时毒力降低340倍。研究证实,在MVA中恢复C16L/B22R功能可显著提升其在人源细胞中的复制效率。

新兴应用与未来挑战

在COVID-19防控中,表达SARS-CoV-2全长刺突蛋白的MVA载体疫苗(如MVA-CoV2-S)在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可诱导持续6-8个月的体液与细胞免疫应答。针对HIV的MVA-B疫苗通过删除A40R基因后增强了免疫原性,且HIV阳性患者临床试验显示良好安全性。然而,预存免疫(如既往天花疫苗接种)可能削弱载体效果,需开发异源初免-加强策略。

合成生物学技术正突破传统载体局限:诺伊斯团队通过化学合成DNA片段重建马痘病毒;中国学者构建了D13L缺陷的SCV载体,其单剂鼻腔接种即可在仓鼠体内激发全面免疫保护。未来研究需平衡三大方向:建立高产量细胞培养系统(如改造EV/MV粒子释放比例)、开发适用于免疫缺陷人群的长期安全性评价体系,以及探索新型递送途径(如口服缓释制剂、干粉吸入剂)。

结论

痘苗病毒载体的迭代升级体现了从经验衰减到理性设计的范式转变。通过多基因协同调控宿主范围、毒力因子和免疫逃逸机制,新一代VACV载体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时,可为应对猴痘等新发人兽共患病及生物安全威胁提供可扩展平台。随着合成生物学与递送技术的融合,表达多抗原的“即用型”VACV载体有望成为未来疫苗研发的核心引擎。

感谢安徽科技学院张留君对这篇中文述评的校对。

Please cite this article as

引用信息

Citation:

Sun H, Chen XW, Wang Y. Strategies for the modification of vaccinia virus towards a better vaccine vector. Zoonoses. 2025, 5(1): 6. DOI: 10.15212/ZOONOSES-2024-0044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