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四种疫苗千万别乱打!医生忠告:接种不当,后悔都来不及!

hqy hqy 发表于2025-07-30 07:09:31 浏览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夏季正是各类疫苗接种的高峰期,许多家长急于为孩子建立免疫屏障,却忽略了疫苗接种的科学原则。疫苗虽好,但并非人人适用,更不是越多越好。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3000例疫苗异常反应报告,其中相当一部分与不当接种有关。

疫苗安全关乎每个家庭的健康,盲目接种不仅浪费医疗资源,更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健康风险。某些疫苗在特定情况下不宜接种,这是医学界的共识,却常被公众忽视。

第一种需谨慎的是流感疫苗。每年流感季来临前,医院门诊总是排起长队等待接种。《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明确指出,对鸡蛋、疫苗活性成分或任何疫苗辅料有严重过敏史的人群应避免接种。

曾有一位35岁女性,因不了解自身过敏体质,接种流感疫苗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被紧急送医。幸运的是,医生及时处理避免了更严重后果。但这提醒我们,接种前了解自身过敏史至关重要。

流感疫苗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时效性。流感病毒每年都在变异,去年的疫苗对今年的流感株可能并不有效。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研究表明,流感疫苗的保护效力通常只能维持6-8个月。

第二种需特别注意的是带状疱疹疫苗。随着老年人口增加,带状疱疹疫苗需求攀升。但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专家指出,免疫功能低下者、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不适合接种这类活疫苗。

2022年《中国预防医学杂志》报道了一例因免疫功能抑制状态下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导致带状疱疹病毒失控扩散的病例。患者正在接受抗肿瘤治疗,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接种后反而引发了更严重的感染。

带状疱疹疫苗接种时机也很关键。疫苗接种与某些治疗之间需要保持适当间隔,例如与化疗、放疗等治疗至少间隔3个月。这一点常被患者忽视,导致疫苗效果大打折扣或出现不良反应。

第三种需慎重考虑的是新冠疫苗加强针。随着疫情常态化管理,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变得普遍。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2023年指出,并非所有人都需要频繁接种加强针。

对于已经感染过新冠病毒或已完成基础免疫的健康人群,过于频繁地接种加强针可能不会带来额外保护。《自然医学》杂志2023年发表的研究显示,过度频繁的加强针接种可能导致免疫疲劳现象,反而降低疫苗对新变异株的保护效力。

新冠疫苗加强针的接种应基于个体风险评估,而非盲目跟风。高龄老人、基础疾病患者和医护人员等高风险人群更需要考虑加强针接种,而普通健康人群则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建议决定。

第四种需格外警惕的是狂犬病疫苗。被动物咬伤后,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立刻接种狂犬病疫苗,但狂犬病疫苗接种同样有严格规范。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接种狂犬病疫苗约1500万人次,但实际需要接种的可能只有其中一部分。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传染病专家李兰娟教授强调,狂犬病疫苗接种需遵循"伤情评估"原则。与家养且已接种疫苗的宠物轻微接触,如被舔舐完整皮肤,无需紧急接种疫苗。而被流浪动物或野生动物咬伤,则必须及时接种。

曾有医学文献记录,一位市民被自家已接种疫苗且健康状况良好的宠物犬轻微抓伤后,坚持要求接种一整个疗程的狂犬病疫苗。这种过度医疗不仅浪费医疗资源,还可能增加不必要的副作用风险

疫苗接种的时间间隔也是人们常忽视的问题。不同疫苗之间需要保持一定间隔,特别是活疫苗与活疫苗之间。《中国免疫规划技术指南》建议,两种活疫苗应间隔28天以上接种,而灭活疫苗之间则没有必要的间隔时间。

疫苗接种前的健康状况评估同样重要。发热患者应推迟接种任何疫苗,直到症状完全消退。急性疾病活动期、严重慢性疾病不稳定期的患者也应避免接种,待病情稳定后再考虑。

妊娠期妇女对疫苗接种有特殊要求。《中华妇产科杂志》指出,妊娠期应避免接种减毒活疫苗,如麻疹、风疹、腮腺炎等疫苗,以防对胎儿造成潜在风险。

针对儿童疫苗接种,家长们也存在诸多误区。有些家长担心同时接种多种疫苗会增加不良反应,因此要求将常规接种"拆分"进行。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指出,这种做法不仅没有科学依据,还会延长儿童处于易感状态的时间,增加感染风险

疫苗接种后的观察同样不容忽视。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接种后应在接种点留观至少30分钟,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即时反应。但许多人接种后立即离开,这是极为危险的行为

对于特殊人群,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疫苗接种更需谨慎。某些疫苗可能诱发或加重自身免疫反应,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决定是否接种及接种时机。

疫苗是人类抵抗传染病的重要武器,但科学接种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盲目接种、不当接种不仅浪费资源,更可能带来健康风险。在接种前,应充分了解自身健康状况、过敏史和禁忌症,必要时咨询专业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接种方案。

公共卫生专家提醒,疫苗接种应遵循"知情、自愿、安全、有效"的原则。接种前详细了解疫苗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在健康状况适宜的情况下按规定程序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手段,但并非唯一手段。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在疫苗保护的基础上,保持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睡眠,才能构建起全方位的健康防线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免疫规划技术指南(2021年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2. 李兰娟,张文宏.传染病防控与免疫策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

3. 王华庆,高福.疫苗科学与免疫学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

4.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成人免疫接种专家共识(2023年版).中华传染病杂志,2023,41(3):129-142.

5.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3年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