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规律生物钟
- 每天固定起床时间(包括周末),误差不超过1小时,逐步训练大脑形成"睡眠-觉醒"节律。

2. 光照调节法
- 晨起后立即接触自然光10分钟(阴天也有效),傍晚避免强光刺激,可帮助调节褪黑素分泌周期。
3. 床铺限定法则
- 清醒状态超过20分钟立即离床,避免在床上工作/玩手机,建立"床=睡眠"的条件反射。
4. 饮食微调整
- 晚餐增加小米、香蕉等富含色氨酸食物,睡前2小时避免高糖/辛辣饮食,但可饮用200ml温牛奶。
5. 焦虑外化技巧
- 睡前将烦心事写在纸上装进"烦恼盒子",配合5分钟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
6. 体温调节策略
- 睡前1小时泡脚(水温40℃左右)或洗热水澡,利用体温先升后降的自然规律促进入睡。
7. 环境微改造
- 使用遮光度95%以上窗帘,保持室温18-24℃,优先选择记忆棉枕(高度与单肩厚度相近)
8. 运动处方
- 每周4次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但避免睡前3小时剧烈运动,瑜伽可安排在睡前一小时。
9. 数字戒毒时段
- 睡前一小时停用电子设备,若必须使用请开启纸质书模式/降低屏幕色温,戴防蓝光眼镜。
10. 药物警戒线
- 短期失眠慎用安眠药,连续3晚失眠建议就医排查甲状腺问题/抑郁症等潜在病因,勿自行长期用药。
附加提醒:慢性失眠常与焦虑形成恶性循环,建议配合认知行为疗法(CBT-I),可通过专业睡眠APP记录睡眠日记,帮助医生精准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