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控制饭量和食物类型,这类精打细算控制能量摄入的方式,不只能帮助人减肥,对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甚至参与癌症等疾病的治疗,都有一定的作用。在全球肥胖持续流行的当下,这类干预措施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但是,由于每天进行热量管理的操作相对繁琐,对既有的饮食习惯影响较大,长期坚持并不容易。相较于此,间歇性禁食作为一种替代性方式,只需划出一定时间作为禁食区间,周期性地坚持这样的饮食方式,就能起到类似控制热量的效果,因而受到不少人的追捧。

限制热量的摄入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的健康都很重要,但这种干预措施的不足之处在于,很难坚持。视觉中国|图
最近,一项基于小鼠的研究还发现,间歇性禁食不仅控制了体重和脂肪量,还对肝癌起到了预防的效果。这意味着这一干预方式未来或许可以用于相关肝病的预防和治疗。
防止脂肪肝发展为肝癌伴随着肥胖人数的增加,脂肪肝病在世界各地也变得极为常见,表现为脂肪在肝脏中大量堆积。其中又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最为常见,患者虽然很少喝酒或者根本没有受到酒精刺激,但肝脏代谢功能依然出现了异常,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超重和肥胖的人群中。
虽然大多时候不属于急性的疾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的恶化,一些可能会发展成更严重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或者肝硬化,使肝脏进一步受损。还有一些随后可能会发展成肝细胞癌,给患者带来致命威胁。最新研究要评估的正是间歇性禁食在相关肝病进程中的作用。
用于实验的是颇为流行的一周两天的禁食模式,即在一周七天内随意选择不连续的两天,划定为禁食周期,其余五天照常吃饭。
而研究结果表明,这种五天正常吃饭两天禁食的模式,在小鼠中防止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展,对该疾病起到了预防的作用,与此同时,对已有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纤维化也有改善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长期治疗和观察显示,还减弱了患病小鼠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转为肝细胞癌的进程。
这一研究2024年6月发表在《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为人们进一步了解间歇性禁食对健康的影响提供了科学证据。但一周两天的间歇性禁食模式对人类的特定疾病具体意味着什么,由于尚未有严谨的临床试验,因此还很难确定。毕竟,人和小鼠还是有明显的区别。
悉尼大学医学和营养学教授路易杰·冯塔纳(Luigi Fontana)长期研究热量限制和间歇性禁食等饮食限制方式。他解释,由于较高的代谢率,大部分品种的小鼠在经历48至60小时的禁食后就会饿死,因此24小时的禁食对它们来说影响更大。而人类所能承受的禁食时间明显更长,相应的,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禁食才能达到类似效果。
代谢与癌症的秘密除了总体上的好处,最新研究还发现,间歇性禁食开始的时间点、时长、次数等因素,以及禁食前后所吃的食物类型,都会影响最终的禁食效果。比如,实验对比发现,单次禁食时长24小时的话,效果优于12个小时。一周禁食一次每次24小时,以及一周禁食两次每次12个小时,这两种禁食方式虽然总的禁食时长是一样的,也都能减少肝脏重量,但其他代谢指标上有明显的差异。
相比随意吃喝的控制组,一周禁食一次每次24小时的饮食模式使小鼠的体重、体脂、血清胆固醇以及空腹血糖等指标更低,与此同时,也会显著降低肝脏甘油三酯、肝脂肪变性和纤维化等,产生更多的健康好处。
不仅单次时长很关键,禁食开始的时间也很有讲究。研究发现同样是24小时的禁食,从晚上7点开始进入禁食周期,会比从早上7点开始效果更好。鼠类是夜间活动的生物,晚上7点之后正是开始活跃的时候,相当于人们从白天开始禁食。而且,一周两个禁食周期也会比一周一个要更有效。
病情也会影响禁食干预的效果。通过小鼠在实验中的差异化经历,研究也生动演绎了病从口入、沉疴下猛药等谚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更严重的话,就需要更严格的禁食干预才能达到效果,比如一周禁食两次而非一次。至于病情是否严重,又跟小鼠实验中被投喂的食物密切相关。单纯的高脂饮食只是诱导小鼠产生了轻微的纤维化等症状,而西式饮食则诱导产生了更严重的肝病。
这里的西式饮食就是指吃的东西里含有更多超加工食物、高热量食物以及含糖饮料等。这种饮食模式的流行也是导致肥胖和癌症等相关疾病的重要推力。而越来越多研究表明,通过间歇性禁食等热量限制的干预方式,能够对癌症等慢性病起到一定预防作用。
“众所周知,超重的人患慢性疾病的风险更高。但不太为人所知的是,超重,尤其是腹部周围的超重,会导致一系列激素和免疫的改变,从而促进癌症的生长。”路易杰·冯塔纳教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癌症和衰老可以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预防癌症的代谢和分子机制在减缓衰老和延长健康寿命方面也极为重要。但人们没有充分意识到的是,导致高血糖、高血压和慢性低度炎症的代谢改变,与许多其他非常普遍的慢性疾病有很多共同之处,这其中就包括癌症。
而根据目前小鼠、猴子和人类中所开展的研究,在确保不会营养不良的情况下进行热量限制,是迄今为止预防癌症最有力的干预措施,特别是结合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抗癌的适应性。比如,减少生长因子、炎症细胞因子,以及氧化应激和自由基诱导的DNA损伤。
更容易坚持的饮食限制路易杰·冯塔纳教授长期在该领域开展临床研究,发现长期进行热量限制的啮齿类动物中,许多代谢和分子适应也都发生在人类身上,限制热量的摄入无论对男性还是女性的健康都很重要。但这种干预措施的一个不足之处在于,很难坚持。2021年,他专门梳理了间歇性禁食这种替代性方案的防癌抗癌效果,发现高质量的随机临床试验还比较少。
但初步的研究确实表明,在一些癌症患者中长期施行禁食是安全的,并且有可能减少肿瘤的生长,降低化疗相关的毒性。不过,由于相关的利弊还不是特别清楚,研究并不建议正接受癌症治疗的患者进行间歇性禁食,只是推荐一些想通过控体重达到防癌效果的成年人尝试这种饮食方式。这一研究发表在《临床医师癌症杂志》(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为人们了解间歇性禁食的防癌抗癌效果提供了科学参考。
最新研究在测试一周两天禁食的方式时,也认为这种方式相比长期控制热量要更容易坚持。因为禁食的时候虽然完全不能吃东西,但其他时间是可以自由进食的,这意味着人们不仅可以在量上像平常一样吃,在食物的类型方面也可以维持自己的习惯。
从实验的情况来看,间歇性禁食的小鼠最终与随意吃喝的小鼠其实也摄入了同样多的热量,只是从健康的结果来说,周期性禁食的小鼠在肝炎和肝癌等方面状况更好。而这样的发现并不是孤例。
“关于模拟禁食饮食在减少脂肪肝方面的能力,我们最近也有发表相关的研究,一周禁食两天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效果与我们发现的这些禁食效果是一致的。”南加州大学老年医学和生物科学教授瓦尔特·隆哥(Valter D. Longo)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模拟禁食的饮食可以降低血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胆固醇、血压、腹部脂肪,和其他一些年龄相关疾病的风险因素。
在他们2024年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分析随机临床试验的血样,发现模拟禁食饮食可以降低肝脏脂肪,与此同时,经历模拟禁食饮食的人胰岛素抵抗和其他糖尿病风险标志物也更低,生物年龄也有所减小。
单纯禁食不是万能的而相比完全不吃饭只喝水的间歇性禁食,模拟禁食饮食其实是一种改良版。它是针对难以忍受禁食的情况,推出的模拟禁食的饮食方式,主要通过植物为基础、低热量、低蛋白质的饮食模式,使人既能吃饭,又使身体能产生类似禁食后的效果。作为这一饮食模式的倡导者,瓦尔特·隆哥在该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
在具体的方式上,他认为有两种禁食方法最值得关注,一种是在不超过一个月的周期里进行一次五天的模拟禁食饮食,而另一种是每天划定12小时作为禁食期。而这些禁食的干预手段有望在治疗癌症等疾病时发挥作用,“对于晚期癌症,在肿瘤医生批准的情况下,当单独的治疗无效时,可以将模拟禁食饮食与标准治疗相结合。”
对于没有患癌的人,在饮食干预方面的选择就更多了。但应注意的是,单纯地进行禁食也并非是万能的。长期研究健康生活和长寿的路易杰·冯塔纳教授向南方周末记者强调,“每周4到5天先吃不健康的食物,然后禁食2到3天,这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反而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甚至增加患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管理进食的时间和总量虽然重要,但吃什么类型的食物同样关键。从保持健康,减少疾病的角度来看,应尽量避免那些只富含热量的食物,如各类袋装、罐装的超加工食品和含糖饮料等,少一些精制碳水化合物,多吃一些全谷物、新鲜蔬菜和水果、豆类和坚果等。对于蛋白质的来源,可以多从植物性食物以及鱼、海鲜、低脂奶等食品中获取。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偶尔吃肉类和禽类时尽量挑瘦的,同时避免腌制的加工肉和动物油脂。
在吃健康食物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坚持进行体育锻炼活动身体,避免久坐,增肌并减腰围。与此同时,日常中避免烟酒,保持良好睡眠,减少压力,建立有韧性的社交网,这些健康生活习惯的维持也很重要。而根据目前的科学证据,当健康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得以兼顾,就能极大地预防许多常见的癌症和慢性病。
南方周末记者 王江涛
责编 朱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