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陈凌燕

“这种习惯会致命,很多人都有”“每天做这三个动作,告别高血压”……这类或耸人听闻或诱惑人心的资讯分享,你一定不陌生。
医疗科普一直是网络平台上的热门内容,而也正是因为处于流量高地,引来不少李鬼,在医疗科普的外包装下,大量内容不仅真假难辨,一些人穿上白大褂就自称医生,甚至还说着说着就开始带货。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与数据科学实验室等机构研究发布的《数智时代中国医生健康科普评价报告》(第二期)中提到,在我国10.74亿网络视听观众中,92.1%曾通过短视频平台接触健康科普,其中63%的观众已养成定期关注健康科普账号的习惯。这意味着,每10个上网的人中,有9个接收了健康科普。接收这些信息的人们,主要有两类需求,一类是了解疾病,为就诊提供方便;另一类是学习相关知识,保护自身健康。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接收到的信息是假的甚至是错的,那会发生什么?尤其是涉及关于疾病认知、治疗配合等关键问题,一旦患者掌握的是一手错误信息,不仅可能损耗更多时间和金钱,还会影响疾病的治疗甚至危及生命。
针对健康科普资讯中的乱象,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发布了《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据网信中国8月2日发布),从准入机制到内容模式都给出要求,包括账号的专业资质查实、医疗科普信息须标注来源、严禁违规变相发布广告、严禁无资质账号生产发布专业医疗科普内容等。此举将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的主体责任,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信息发布、传播,以支持专业医疗科普内容生产传播,防范虚假医疗科普信息误导公众。
此后,那些并不具有从业资格的人,不仅不能行医,也不能讲授医疗科普,哪怕穿上白大褂也不行。
医疗科普的根基是科学,真实客观、准确无误本应是基本的要求。医疗科普与人们的健康意识、生命保障密切相关,其中的知识门槛、职业态度更不可松动,绝非“口才好”就能上阵,更不应为了流量而“节操尽失”。
希望《通知》能有力整治医疗科普环境,重塑健康的网络科普生态,让真医生面对患者时,只用集中精力去诊疗,而不必额外费神去纠正各种“奇怪的知识”。
让医疗科普回归科学,科普才具有意义。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