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高”组团来袭 专家支招“拆弹”

hqy hqy 发表于2025-08-08 13:26:59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转自:信阳日报

  “三高”组团来袭 专家支招“拆弹”

  ——访市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沈刚

□本报记者 袁野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组被称为“三高”的代谢性疾病,严重威胁居民健康。近年来,受老龄化与生活方式变化影响,其发病率持续攀升。更需警惕的是,三者常合并存在,多重代谢紊乱叠加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为增强防控意识,本报记者走进市肿瘤医院,采访了该院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沈刚,科普解读“三高”防控要点。

  记者:“三高”具体指哪些疾病?

  沈刚:“三高”指高血压、高血糖(含糖尿病前期)及高脂血症(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若合并高尿酸血症则称“四高”。其危险性在于早期超过80%的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但持续的高血压会像水锤一样不断冲击血管,引发脑卒中、心力衰竭;高血糖则像糖浆侵蚀微血管,引发肾衰竭、失明;高血脂中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斑块,诱发心肌梗死。更要警惕的是,这三者存在“1+1+1>3”的协同破坏效应,能让心血管病风险增加5倍到8倍。

  记者:预防高血压有哪些可操作的具体措施?

  沈刚:需建立五道防线——限盐(每日少于5克,约一啤酒瓶盖,警惕加工食品中的隐形盐);控腰围(男性小于等于90厘米,肚脐上两指处,女性小于等于85厘米);保运动(每周150分钟快走至微喘能说话的状态,或游泳替代);减压力(每日闭眼静坐10分钟+7小时深度睡眠);严戒断(彻底戒烟,男性每日饮酒小于25克酒精,红酒约150毫升,女性减半)。

  记者:预防高血糖应抓住哪些关键环节?

  沈刚:把握饮食、运动、监测三要素。饮食上执行“三换”——把精米白面至少1/3换成糙米杂粮、把含糖饮料换成淡茶白水、把糕点零食换成适量坚果;运动采用“150+2”模式——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骑车、跳健身操)加上2次力量锻炼(如靠墙静蹲、用弹力带练习);监测强调“双指标”——除了测空腹血糖,高危人群每年必须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3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正常值一般小于5.7%,5.7%至6.4%为糖尿病前期,大于或等于6.5%考虑糖尿病),这个指标超过5.7%就要开始干预了。

  记者:高血脂防控有哪些容易被忽视的要点?

  沈刚:需把握四个关键点——饮食上少吃高胆固醇食物(如猪脑、动物内脏),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如三文鱼、鲭鱼);运动需持续30分钟以上才能有效提升“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体型管理要求腰围超标者优先减内脏脂肪;监测强调20岁后每5年检测血脂4项,重点关注“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健康人小于3.4mmol/L,糖尿病患者小于2.6mmol/L),检测前需空腹12小时并避免剧烈运动。

  记者:不同年龄人群的预防重点有何区别?

  沈刚:预防要因人而异。青年人(18岁至35岁)重点要破除“年轻身体好”的错觉,别把奶茶当水喝(1杯奶茶含糖量约等于14块方糖),避免熬夜透支身体代谢能力;中年人(36岁至60岁)每年必做颈动脉超声和尿微量白蛋白检查,应酬时记住“三筷原则”——素菜、鱼虾、瘦肉各夹一筷子(分量适中)后就停筷;老年人(60岁以上)避免血压降得过低,不宜低于120/70毫米汞柱,运动时每分钟心跳别超过“170减去年龄”这个数,每天保证吃1个鸡蛋、喝300毫升牛奶,预防肌肉流失。

  记者:如何让健康习惯真正坚持下去?

  沈刚:推荐“五步落实法”。目标具体化,比如“每天早餐必须吃半斤蔬菜”;行动场景化,利用刷牙时间做踮脚尖练习,边追剧边举小哑铃;效果看得见,用智能手环记录睡眠质量,每月在同样角度给肚子拍张照对比。特别提醒:允许每周有一顿“放松餐”,但第二天要“轻断食”,食物热量减半,运动量加倍。

  记者:预防“三高”最根本的原则?

  沈刚:核心是将健康生活转化为习惯。饮食坚持低盐、低糖、低脂、高纤维;每周运动150分钟;保持正常体重腰围;彻底戒烟限酒;每天23点前入睡。这些措施如同给血管穿上防护甲,是最有效的健康投资。

 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