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近期,小小的蚊子,成了全国人民的操心事。从《健康报》及其他媒体报道可见,当前许多地方正在开展防蚊灭蚊防疫病工作,通过精准消杀、清理积水、卫生大扫除等行动打造“无蚊场所”。这次灭蚊行动验证了一个道理——良好的环境是人类健康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推进环境治理、打造健康环境,是健康中国建设必不可少的根基。
国家疾控局等16个部门近日印发的,既强调了“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也在“推动将环境健康理念融入各领域政策体系”“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等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推动全社会实现“环境效益、健康效益双赢”。
对于老百姓来说,健康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切切实实的生活体验。清晨能否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喝的水干不干净?农产品是否农药残留超标?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恰恰反映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健康诉求。
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正式实施,并将“健康环境促进行动”纳入15项行动中。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决策部署,全面落实行动举措,健康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碧水蓝天正逐渐成为常态。这种变化,老百姓看在眼里,也有着切身的感受。
碧水蓝天给我国居民带来了越来越强的健康获得感。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我国健康环境建设工作仍面临新老环境问题交织的困难与挑战。比如,当前极端高温天气频发,热浪不仅直接导致中暑甚至死亡,还加剧心脑血管疾病负担,尤其对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病患者构成严重威胁;强降雨、洪涝灾害增多,不仅破坏基础设施,还易导致水源污染、肠道传染病暴发和病媒生物孳生,增加登革热、疟疾等传染病传播风险;避难场所、无障碍通道设置不科学、不合理,极易引发人身安全事件,增加医学救援压力等。
过去,我国的健康环境建设工作主要聚焦于“环境卫生治理”,即以清除垃圾、治理污水、防制病媒生物、改善城乡面貌等为重点,属于“末端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在改善人居环境、防控传染病方面成效显著,特别是在爱国卫生运动的推动下,有效提升了城乡基础卫生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健康基础。然而,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慢性病高发、传染病威胁始终存在的情况,这些防御举措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也缺乏系统性和协同性,而非事前对健康的主动投资。
进一步实施健康环境促进行动,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健康需求变化的必然选择。这种转变,强调的是“预防为主、关口前移”,从源头上减少健康风险。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践行“坚持健康优先、关口前移,倡导绿色发展、综合治理,深化全民动员、社会共治”的行动策略,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个人负责”的共治格局,通过强化跨部门协同治理,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动制度创新和机制建设,构建健康环境一张网。
首先,要多部门协作加强健康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卫生健康、气象、水利、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必须打破“条块分割”,建立信息共享、政策联动、行动协同的工作机制,形成治理合力。其次,建立健全“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在重大项目推出前,强制开展健康影响评估,充分考虑决策对人群健康的潜在影响。再次,强化基层健康服务网络,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管理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最后,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升全民健康素养,让“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深入人心。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面临的健康风险各不相同,健康环境建设要精准发力。政策制定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升级,在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上找融合点,细化工作部署的颗粒度,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推进健康环境建设,真正做到健康环境更加可感、可及、可享。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评论投稿邮箱:mzpljkb@163.com
文:健文(媒体人)
编辑:管仲瑶
校对:杨真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