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康复训练是促进病人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的关键,需根据病情(如术后、中风、骨折等)制定个性化计划,兼顾安全性和有效性,逐步提高病人自理能力。
(1)康复训练前的评估与准备:
· 全面评估病人状态:包括肌力(如徒手肌力检查,0-5 级)、关节活动度、平衡能力(如 “闭目单腿站立时间”)、耐力(如平地行走距离)、合并症(如心脏病、高血压)及心理状态(是否恐惧活动)。例如,中风偏瘫患者需评估患侧肢体肌力,骨折患者需明确愈合程度(避免过早负重)。
· 设定合理目标:短期目标(1 周内)如 “能独立从床上坐起”,中期目标(1 个月内)如 “借助助行器行走 10 米”,长期目标如 “恢复独立穿衣”。目标需具体、可测量,与病人及家属共同商议,增强配合度。
· 准备环境与工具:确保训练环境安全(无障碍物、地面防滑、充足光线),床边安装扶手,必要时使用辅助器具(如助行器、轮椅、握力球)。骨折患者需准备吊带、支具;偏瘫患者需准备楔形垫(辅助翻身)、分指板(预防手指挛缩)。
(2)不同阶段的康复训练指导:
· 卧床期(术后 1-3 天或重症病人):以预防并发症为主,进行被动训练。
· 肢体活动:护理人员或家属帮助病人活动关节(肩、肘、腕、髋、膝、踝),每个关节做屈曲、伸展、旋转动作,每次 10-15 分钟,每日 2-3 次,避免过度牵拉(如肩关节活动范围不超过 90°)。
· 呼吸训练:指导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鼓起,呼气时收紧),每次 5 分钟,每日 3 次;卧床病人定时翻身(每 2 小时 1 次),拍背促进排痰,预防肺部感染。
· 体位摆放:中风患者患侧肢体保持功能位(如腕部背伸、足部中立位),使用枕头支撑;髋部手术后患者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避免内收内旋。
· 离床期(病情稳定,可坐起或站立):逐步增加主动训练,提高自理能力。
· 坐起训练:从半卧位(床头抬高 30°)开始,每日增加 15°,直至能 90° 坐起,每次维持 5-10 分钟,预防体位性低血压(起身时出现头晕需立即平卧)。
· 站立训练:借助床边扶手或家人搀扶,先站立 5-10 秒,逐步延长至 1-5 分钟,重心先放在健侧,再缓慢移向患侧(如偏瘫患者)。站立时双脚与肩同宽,膝盖微屈,避免锁膝。
· 转移训练:从床到轮椅转移时,病人健侧手撑床,护理人员站在患侧,协助患侧下肢移至床边,共同用力站起后转向轮椅坐下(动作缓慢,避免跌倒)。
· 恢复期(可自主活动后):以增强肌力、平衡和协调性为主,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 肌力训练:根据肌力等级选择方法,肌力 1-2 级做助力运动(护理人员协助完成),3 级以上做主动运动(如患侧手抓握沙袋、直腿抬高)。每次训练 15-20 分钟,每日 2 次,避免过度疲劳(次日肌肉酸痛提示过量)。
· 平衡与步态训练:先在平衡垫上练习站立(从睁眼到闭眼),再进行迈步训练(如偏瘫患者先迈患腿,重心跟随前移)。使用助行器时,先移助行器,再迈健腿,最后迈患腿,步幅适中(约 30cm)。
·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包括穿衣(偏瘫患者先穿患侧,后穿健侧)、进食(使用防滑碗、加粗勺柄)、洗漱(安装扶手、坐式淋浴椅)等,从简单动作开始,鼓励独立完成,必要时提供 minimal 帮助(如递衣服,而非直接穿上)。
(3)训练中的注意事项:
· 循序渐进:训练强度、时间、难度逐步增加,例如,从每次 5 分钟增至 10 分钟,从被动训练过渡到主动训练。避免急于求成(如骨折患者过早负重导致内固定松动)。
· 监测不良反应:活动中观察病人面色、呼吸、心率,若出现胸痛、头晕、心悸、面色苍白,立即停止训练,卧床休息并通知医生。记录训练后不适(如疼痛加重、关节肿胀),调整次日计划。
· 心理支持:病人可能因活动困难产生挫败感,及时给予鼓励(“今天比昨天多站了 2 分钟,进步很大”),分享康复成功案例,帮助建立信心。对恐惧跌倒的病人,可先在保护下训练(如两人搀扶),逐步减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