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睡眠卫生与合理用药

hqy hqy 发表于2025-08-07 21:39:48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3月21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世界睡眠日。世界睡眠日的来源是世界睡眠协会,目的是关注人类正常的睡眠和身心健康的关系。2015年的主题是健康心理,良好睡眠,和精神心理科的内容是密切相关的。

一、常见的睡眠认知行为误区

有的患者虽然因为失眠来就诊,但经过医生的询问,他们对睡眠的认知是有误区的。常见的误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忍受失眠,讳疾忌医

很多病人听说治疗失眠的药很可怕,长期服用会有依赖性,对大脑有损害,宁可忍着也不去看医生。长此以往,他的体力、精力和情绪的稳定都会下降。本来是一个简单的失眠症,但慢慢的有可能发展为抑郁症、焦虑症。

2、日思夜想,把睡觉当任务

吃喝拉撒睡本来是常人一个简单的生活习惯,但是失眠的病人会把睡眠当成一个任务。从早上就会想,今天晚上几点睡,用什么样的睡姿,睡前吃什么药,一整天都会被睡眠问题所困扰,不停地去思考。可以想象,当他的意识被这种不良思想占据时,睡眠质量会更不好。最可怕的不是失眠而是怕失眠。如果一个人特别害怕失眠,他一定有失眠问题。

3、呼噜响,睡得香

打呼噜是已经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患者还不太注意的问题。有人说自己有失眠问题,但家人发现他晚上呼噜很响、睡得很香。这种现象不是很奇怪吗?实际上对于这些打呼噜的人来讲,这个问题一点都不奇怪。呼噜比较响是由于病人气道比较肥厚,如比较肥胖、脖子比较短粗的患者,在医学上会出现睡眠呼吸暂停,大脑会缺氧。如果一个人晚上长期处在这种睡眠呼吸暂停的情况下,大脑频繁缺氧,会觉得自己根本没睡着,或者是在做梦,或者身边发生的事情他都知道。对于这类失眠患者,我们同时还建议他去呼吸科就诊,进行睡眠呼吸暂停的治疗。这类患者单吃安眠药是非常危险的,安眠药会加重他的睡眠,睡眠呼吸暂停症会更加严重。

4、玩电脑玩手机,困了再睡

准备睡觉时,大脑皮层应该慢慢安静下来。看电脑玩手机,这种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会使人的大脑皮层部分兴奋起来,这与进入睡眠的状态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建议大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5、不敢用药:药物都有依赖性

好多人都认为药物具有依赖性,尤其是安眠药吃了就停不下来,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安眠药分为很多种类,医生会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现在医药发展很快,可以很安全地使用。我们不能否认,如果没有合理使用,可能会造成依赖,但如果病人定期来看医生,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合理、适量的用药,那么患者是不会成瘾的,更不会对大脑造成损害。

6、随意用药:只要睡着就行

有的患者,随便吃药,今天吃这个药明天吃那个药,看不同的医生,去不同的医院就诊,把不同的药物叠加起来使用,只要能睡着就行,这种方法是万万不可取的,随意用药比不用药还可怕。很多安定类的药物从药理机制上来讲是非常接近的,合理使用一种药物的时候是在使用剂量的区间内,但合并使用时,相当于超量使用,会给肝脏、肾脏造成负担,长期使用还会严重影响大脑记忆力。

7、不找原因,只求方法

有人失眠了不找原因,只求方法,但失眠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有人因为环境的原因,有人因为身体的原因,还有些人是因为抑郁症、焦虑症引起的失眠。针对不同类型的失眠患者,医生的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首先要找原因才能去求方法。

二、失眠了怎么办?

失眠之后,第一步就是要找原因,找原因之后就开始找方法,找到方法,失眠问题得到解决后,还要防止失眠的反复。

1、找原因

环境因素:环境的变化很容易引起失眠,如居住环境改变、倒时差等。

心理因素:常见的心理因素包括由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疾病导致的失眠,或是和人吵架生气等导致晚上睡不着。

身体因素:睡眠呼吸暂停、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不好或者长期卧床体质较弱的病人、还有些癌症患者因为长期疼痛折磨而导致失眠。身体因素导致的失眠,建议病人首先治疗疾病,病情得到了控制,失眠可能会有很大程度的缓解。

药物因素:类似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这些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导致人睡眠质量下降,甚至失眠。如果影响特别明显的话,建议和医生协商是否可以换药。

咖啡、茶:建议失眠患者戒掉咖啡、茶等导致失眠的饮品,如果实在戒不掉可少用,尤其在下午三点以后就不要再饮用。

2、找方法

行为调整:找方法需要做的最多的一点就是行为上的调整。睡眠也是要讲究方式和方法的。人需要有一个健康的睡眠习惯,当睡眠习惯不健康时,自然而然产生失眠问题。

相关疾病治疗:如果病人身体上有相关的疾病导致失眠,需要先治疗这些疾病。

药物治疗:如果病人已经被确诊为抑郁症、焦虑症伴有的失眠,或者确实有失眠症,需要找医生就诊,科学用药,治疗起效快、稳定,可以很好地缓解失眠问题。

心理治疗:对于焦虑症、抑郁症患者,不能简单的靠药物进行治疗,还可以进行心理治疗,找到影响他的心理因素,打开其心结。患者心情放松了,睡眠质量也会得到提高。

3、防复发

1)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2)稳定相关疾病

3)合理用药

三、良好的睡眠卫生

1、该睡就睡,该醒就醒

2、住舒服的房间,睡合适的床

3、白天不上床,少打盹,出去活动,接地气儿

4、睡前既不太饿,也不太饱。人的消化功能正常的话,排空时间是4—6个小时,如打算10点睡,就要在6、7点吃饭。

5、晚饭后要避免刺激性饮品。如茶、烟、咖啡等,如果睡眠问题比较突出,建议中午以后就不要再接触。

6、傍晚适度运动。要做适当的体育锻炼,锻炼形式和时间要有选择,最好是晚饭前后,身体稍有疲倦,容易肌肉放松。从内分泌角度来说,人在体育运动时,大脑会分泌愉悦的物质,可以一部分替代药物作用,缓解部分由抑郁带来的睡眠问题。

7、不听、不看、不玩儿、不闹。睡前不听音乐和广播,不去看激烈的电视,不玩儿手机,不生气吵架,这样情绪才平和,才能拥有良好的睡眠。

8、白天踏实,晚上安心。如果晚上失眠是因为过度思虑白天的工作或学习而导致的,那应该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当计划得到完成,白天的任务得到解决,睡眠质量也可提高。

9、放松。可借鉴一些放松方式,如运动、广播操,或是类似自我催眠的方式,如闭上眼睛数羊、想一些舒缓、放松的画面。

良好的睡眠卫生包括以上这九方面,不需要都做到,能做到一大部分,睡眠就能有所改善。

四、安眠药的合理使用

1、遵从医嘱,合理用药

1)几乎都是处方药,不要随意自行尝试,更不可叠加使用。安眠药几乎都是处方药,只有医生写了处方,才能买到。睡眠类的处方药品是国家精神二类管制药品,药店不能随意销售。不可随意尝试,更不可叠加使用,危害很大。

2)无需过度紧张药物的副作用。新型的安眠类药物不断上市和使用,这些药物对身体没有什么危害性,如果只是常规的失眠症,我们会优先考虑使用这种药物进行治疗,无需过度担心其副作用。

3)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有些失眠症不是由于失眠本身导致的,可能是由于长期的抑郁症、焦虑症等病症所致,所以要找医生评估,警惕失眠是不是抑郁症、焦虑症的前期表现。如果只是单纯的失眠症就按失眠症治疗,如果发现呈现的问题虽然是失眠,但是根源是轻度的焦虑症或抑郁症,治疗是不一样的。

4)不可同时饮酒。所有精神科,包括安眠类药物,不能和酒同时使用。酒精和安眠类药物共同使用的话,会造成严重的肝损害以及药物过量。例如,如果只吃了一片安眠药,但又喝了一杯酒,药物作用甚至会有十倍的发挥,非常危险。

5)某些体质不宜使用。显著的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在药物说明书上会看到,安眠类药物要慎用,要经过医生准确的判断,不要轻易购买。对心脏、肝肾功能不怎么好的老年人,这些药的用量用法都是不一样的,不要轻易尝试。

6)某些药物不宜合用。最常见的不宜合用的药物,如舒乐安定和安定,会有剂量的叠加,会有成倍的副反应,会导致成瘾、依赖等问题。

7)避免驾驶、高空作业。服药后要避免开车和高空危险工作等。

2、针对具体睡眠问题选择用药

失眠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人晚上入睡困难;有的人入睡快,噩梦、醒来反复交替;还有的人早醒,凌晨醒来就再也睡不着。这三种类型,用药是有所不同的。

药物有不同的针对性,有的是快速起效,可解决入睡困难的问题;有的是延长睡眠时间,可以缓解早醒的问题。医生会评估病人的体质,要遵医嘱服药。目前最常见的是药物滥用和过度使用的问题,虽然可能短期内患者没有明显的不舒适,但是这种习惯会对他身体造成损害,时间长了就会显现出来。最常见的问题是药物效果显著下降和造成身体、心理的依赖性。

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大多数并不是简单的失眠症,像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等这几类常见精神疾病的患者,90%以上都会有失眠问题。如果是抑郁症的病人,建议使用抗抑郁症的药物,这些药物有的本身就有安眠作用,没必要再用安眠药,除非这种有治疗失眠效果的药物对病人的作用有限。

3、间断用药,交替使用

不要长期用药,必要时要交替用药。失眠早期造成生物钟的紊乱,治疗的早期阶段,安眠药有必要天天使用,让生物钟尽快恢复正常,周期快的2—3个星期,长的1—2个月恢复正常的生物钟;治疗中后期,抑郁症、焦虑症治疗得很好,睡眠也很好了,白天的生活工作都正常了,建议药物逐渐减停。慢性的、要长期使用安眠药的病人,建议4—6周更换一种同类型的药物,这样可以持续保持药物的有效性,不会发生效果减退的问题。

4、逐步减停,不可急功近利

药物减停情况也因人而异,有的人可能1—2个星期就能减停,但大多数人要用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来减停。要根据病情和所使用药物进行判断。

 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