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身险行业都在发力健康险的背景下,上半年成绩单还是略显平淡。就如人身险公司的健康险保费收入同比仅增0.15%。这一数据不仅延续了近年来增速放缓的趋势,更凸显出行业发展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瓶颈。站在健康险转型与突围的十字路口,如何探索新路径至关重要。
2025年7月28日
战略机遇期+转型攻坚期,商业健康险持续增长遭遇挑战?
01
政策赋能:
构建融合发展制度框架
最新出版的《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25)》蓝皮书(以下简称《健康管理蓝皮书》)指出,国家政策的持续发力,为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2010年开始,国家就已经提出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举办医疗机构,大力支持并鼓励保险公司投资医疗、养老和健康管理等领域。2013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积极发展健康保险。
在国家顶层设计的指导和要求下,2019年10月颁布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特别新增“健康管理服务与合作”章节,对保险公司开展健康管理服务的内容、形式、收费以及信息共享与安全等作出基本规定,标志着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融合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2020年《保险机构健康管理服务指引》对保险和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能力和系统建设、人群划分、服务分类等内容作出详细规定,加快了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融合发展。
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的通知》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管理式医疗试点,建立健康管理组织,提供健康保险、健康管理、医疗服务、长期照护等服务。
202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 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扩大健康险覆盖面。将医疗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应用纳入保障范围;鼓励面向老年人、慢病患者等群体提供保险产品,同时再次明确提出推动商业健康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的背后,是国家对“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层考量。通过商业保险与健康管理的融合,既能弥补基本医疗保障的不足,又能提升国民健康管理效率。《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专题报告》显示,我国慢病人群已突破4亿,反映出社会对带病保障的需求日益迫切。在此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保险行业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关键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全面、持续的健康服务,已成为行业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
02
现实挑战:
融合进程中的痛点与难点
《清华金融评论》刊文指出,过去十年,国际大型健康险公司逐步向医疗健康相关的全领域拓展,通过一系列跨界整合形成综合性医疗保险巨头,进而发展成“健康保险+医疗健康服务”双轮驱动的业务发展模式。
从实际效果来看,健康险公司“保险+服务”模式效果显著,《财富》世界500强前10位保险公司中健康险公司数量由2001年的0家增长至2024年的6家。“保险+服务”模式推动健康险公司从“被动理赔”向“全流程主动管理”转变,使保险公司从单纯的支付方转变为健康管理一体化服务的管理方,健康险行业增长空间得以充分打开。
而我国健康险服务与健康保险之间的双向赋能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多数保险公司主要聚焦公立医院资源的整合,这样的资源整合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缓解保险公司在医疗资源上的不足,但鉴于公立医院的属性,保险公司对相关医疗资源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较弱。因此双方仅能建立浅层合作关系,如商保与医保直付、协助患者就医、高端医疗引流等,保险公司深度介入医疗过程的机会较少。而且,以公立医院为核心的医疗服务网络,与商业健康险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补充性功能定位不符,保险公司补充性保障、健康管理及个性化服务方面的潜力难以充分释放。
某专业健康险公司分公司负责人也认为,商业健康险与健康管理的融合发展还处在摸索阶段。健康管理的内涵和外延非常宽泛,作为保险公司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清晰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策略、发展路径,起步不宜贪大求全,要干一项成一项,比如,三高人群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口。做好这一件事,就可以说是功德无量。
03
路径探索:
头部机构的实践与创新
《健康管理蓝皮书》介绍,健康体检、就医支持等是保险公司初期提供的保险产品的附加增值服务。随着人民健康意识和保险专业性的提升,部分保险公司在高端医疗保险产品中纳入医疗咨询、基因检测、海外救援、境外就诊等健康管理服务,随着相关政策的实施,以及“惠民保”的快速兴起,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实现了快速融合发展。
面对挑战,一批头部保险机构已率先探索融合发展路径,通过模式创新、资源整合和技术赋能,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这些实践大致可归纳为四种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场景。
模式一:自建模式
自建模式以泰康保险为代表。泰康保险集团旗下泰康医疗目前在全国建有5家医学中心——泰康仙林鼓楼医院、泰康同济(武汉)医院、四川泰康医院、宁波泰康脑科医院和深圳前海泰康医院,医疗床位超5000张。
泰康医疗由知名院长领衔,数百位国内三甲医院和具有国际经验的高水平专家加盟,建设以老年医学、健康管理、慢病管理为特色的长寿医疗体系,提供以患者为中心,一站式、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和健康服务。这种模式虽然前期投入大,但能确保服务质量和医疗资源的可控性,其高端养老社区“泰康之家”的入住客户中,健康险续保率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模式二:共建模式
共建模式的代表如人保健康、平安健康等。作为全国首批专业健康险公司,人保健康自主开发了行业内第一个健康管理系统,实现了健康服务全流程全周期管理闭环,其构建的“预防—诊疗—康复”的大健康生态体系,已接入医院4600余家、药店21.7万家、康复护理机构260余家、体检机构2000余家、齿科机构2500余家、眼科机构超千家、医生25万名。
平安健康险则持续升级“乐健康”服务体系,覆盖客户健康管理、就医看病、疾病康复三大旅程,为客户提供包括健康保健、慢病管理、就医理赔、重疾管理、康复及居家照护等全面健康管理方案,以期让客户省心、省时又省钱。就医服务已拓展至全国337个城市,3045家公立三级医院,实现公立二级医院全覆盖,直结服务覆盖全球超200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家医院。
模式三:互联网模式
互联网模式的典型如众安保险。作为国内头部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构建了包含健康险和互联网医院在内的健康险+健康管理服务生态体系。其中,众安的互联网医院不仅自建了医护团队,还整合了200余项健康险服务,以及普药、特药等药品供应链资源。
在健康管理服务中,众安遵循疾病预防逻辑,将服务分为大众健康和患者医疗部分。在大众健康管理方面,构建起了三级预防服务。例如,一级预防现阶段的主要创新在于体重管理;二级预防则重在癌症的筛查;三级预防则是积极探索带病体的健康管理。在患者医疗部分,对于基础问诊需求患者,众安互联网医院可提供7×24小时线上问诊服务和问诊后购药优惠;对于大病患者,聚焦肺癌和肠癌,为用户提供专家一对一线上交流、加号和随访服务,缓解患者确诊前的焦虑,帮助找到科学方案,节约医疗费用。
模式四:购买模式
还有更多的保险机构选择购买模式。通过付费方式向外部专业健康管理机构(如体检中心、健康管理公司、医疗机构等)采购健康管理服务,再将这些服务整合到保险产品中,为客户提供健康管理支持的模式。
四种模式各有侧重,但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健康险的竞争力已不再取决于价格和保障范围,而是取决于健康管理服务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健康险与健康管理的融合需在三方面发力:一是扩大保障覆盖面,通过政策引导与产品创新,将更多带病体人群纳入服务体系;二是深化服务内涵,从碎片化服务转向全周期健康管理,实现与医疗服务的深度协同;三是完善服务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信息共享机制建设。
随着管理式医疗试点的推进,保险公司的角色将发生深刻转变——从单纯的风险承担者,逐步成为健康管理者和医疗资源的组织者。通过参与诊疗方案制定、协商医疗服务价格、监督服务质量等方式,保险公司将在医疗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最终实现健康保障与健康促进的双重目标。
从行业发展规律来看,健康险增速放缓并非终点,而是转型的起点。在政策引导、技术赋能和市场需求的多重驱动下,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的深度融合,不仅将破解当前行业发展的瓶颈,更将推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向更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这场融合变革的最终受益者,将是每一位追求健康生活的普通人。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保新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本文来自和讯财经,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和讯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