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佛山等地发生输入病例引发基孔肯雅热本地传播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广东省疾控局最新发布的通报显示,截至7月27日0时至8月2日24时,广东全省新增报告2892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病例分布在佛山2770例,广州65例,东莞、中山各11例,深圳、江门、肇庆各6例,梅州5例,珠海、惠州各4例,潮州2例,阳江、云浮各1例。
记者发现,福建省福州与泉州两地分别在7月29日与31日发布健康提示,提醒返榕、返泉人员进行14天自我健康监测,其间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疑似症状,请立即就医并告知旅居史。

7月31日,泉州疾控发布健康提醒,返泉后2周内做好自身健康监测。“泉州疾控”微信公众号截图
针对基孔肯雅热的自我健康监测指什么,具体应该怎么做?8月4日,记者致电泉州市疾控中心咨询,工作人员表示,对于自我健康监测,没有强制性的要求,并不需要特别向社区报备。
“如果从佛山市等正在发生暴发疫情或存在较高的基孔肯雅热感染风险的地市返回,建议多注意自身健康状况,出现头疼、发热等症状,需要去正规医院就诊。此外,返回后也要注意防蚊虫叮咬,以防将可能的病原体通过蚊虫传播给他人。”工作人员进一步提示。
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告诉记者,对于“自我健康监测”的要求,与“居家隔离”不同,在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正常上班、上学。此外,针对基孔肯雅热的自我健康监测要特别避免蚊虫叮咬,注意辨别典型的危险信号,包括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疑似症状,一旦发现此三大症状之一,应立即就医并告知旅居史。
据新华社8月3日消息,7月29日0时至8月2日24时,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新增报告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数连续下降,其中8月2日新增报告病例192例。
基孔肯雅热多国蔓延
杭州疾控此前发布温馨提示
世界卫生组织警告,基孔肯雅热病毒正在全球多地扩散,已有119个国家报告病例!一旦感染,可能让你高烧不退、全身皮疹、关节剧痛。
“凶手”就是它——伊蚊。
杭州市疾控中心发布权威预防指南:
1.安装纱门纱窗加蚊帐,穿浅色长袖衣裤,白色最佳;
2.日出或日落前后两小时尽量少出门;
3.使用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的驱蚊剂;
4.电蚊拍、蚊香安排上,定期清理花盆、桶罐积水;
快转发给家人朋友,一起做好防护!
如果不幸中招,用什么药靠谱?
专家紧急提醒:不慎中招基孔肯雅热,退热以物理降温为主。高热不退者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
●划重点:
1.基孔肯雅热没有特效药!治疗是对症支持。
2.安全用药:首选对乙酰氨基酚,控制发热及疼痛。
3.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布洛芬,有出血风险。
4.充分休息和补水是基础。
5.出现严重症状或高危人群,及时就医。
●基孔肯雅热的临床症状有哪些?
大多数感染者会在携带基孔肯雅病毒的伊蚊叮咬后3-7天(范围为1-12天)开始出现症状,以急性发热、关节痛和皮疹为主要特征。
发热以中低热为主,部分患者可为高热,热程多为1-7天;
关节痛为基孔肯雅热的显著特征,可为首发症状,初始为单个或两个关节疼痛,常在24-48小时内出现多个关节疼痛,可呈对称性分布,主要累及远端小关节,如踝、指、腕和趾关节等,也可累及膝和肩等大关节;
多数患者在发病后2-5天出现皮疹,常分布在躯干、四肢、手掌和足底,也可累及面部,为斑疹、丘疹或斑丘疹;
其他症状还包括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头痛和肌肉疼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不小心中招,如何护理?
1.体温管理
体温超过39℃时均需积极降温,但避免使用阿司匹林,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若持续发热或疼痛,每4-6小时可重复使用1次,一天用药不超过4次),退烧药与感冒药尽量不要叠加使用。
2.液体补充
积极预防脱水,可予口服补液盐补水,少量多次饮用,每日摄入量不少于2000毫升;若呕吐频繁无法进食,需静脉补液。
3.隔离与防护
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当天至发病后7天内具有传染性,需做好隔离与防蚊措施,严格使用蚊帐,避免蚊子再次叮咬后传播给他人。
4.重点观察
特殊人群如有基础疾病患者、孕妇、婴幼儿和老年人等加强防护。
来源:综合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杭州疾控、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