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最近,国务院食安委印发《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与此配套的“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已经上线。
怎么理解这一举措?大白话就是:国家鼓励内部知情人主动参与监督食品安全,而且专门开通了举报系统,就等着了解内情、掌握“东家”那些不法之举的人士站出来,向违纪违法行为“亮剑”,当好食品安全的“内部吹哨人”。
有评论指出,从本质上讲,这是知情者自内而外的风险报告,是监管盲区的破局利器。不难看出,舆论对这一招数的期望值还是很高的。大家知道,食品生产经营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封闭性,生产各环节不被大众熟知,监管也存在一些盲区,这就给一些犯罪行为提供了空间。
能否把关口前移,做到早发现、早处置,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出台“鼓励内部知情人举报制度”,目的就在于发挥食品从业人员的独特作用,通过这一特殊群体的参与,推动生产经营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有效防范风险隐患。很大程度上讲,这就是一支“奇兵”。他们身处生产经营一线,对原料采购、加工流程、储存运输等环节的细微问题了如指掌,所以要依靠他们举报4类违法违规线索:一是“人的违规”,比如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明、人为篡改生产日期等;二是“物的风险”,比如使用过期原料、非法添加等;三是“环境隐患”,比如生产场所卫生不达标、存储条件违规等;四是“管理漏洞”,比如伪造检测报告问题暴露出存在管理制度缺陷。
那么,又一个关键问题来了:凭什么让内部知情人“反戈一击”呢?他们敢于“说不”的底气在哪儿?《意见》作出了承诺:支持实名、匿名双轨举报,通过技术手段严保信息安全,坚决杜绝隐私泄露,让知情人没有后顾之忧。对核实有效的举报,属地市场监管部门将按规定给予奖励,对报告重大风险隐患等突出问题将予以重奖,让“敢说不”的人得到实实在在的正向激励。依托“全国统一接收、编码、分派”的闭环管理,举报人能实时追踪办理进度,全程掌握举报事项处理动态。制度的设计,既有兜底的保障,也有重奖的激励,充分考虑到了“吹哨人”方方面面的顾虑。
政策如此用心,民众又是那么期待,内部知情人应积极勇敢站出来,共同织密食品安全防线,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
来源:昆明日报
责编:黄璐
编审:沙兰梅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