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随着紫外线增强,公众的防晒意识高涨,街头巷尾的防晒“装备”也多了起来:防晒衣、遮阳帽、太阳伞……不少人还随身携带防晒霜,随时补涂。然而,关于防晒的困惑也随之而来——阴天要不要防晒?室内需要防晒吗?防晒霜SPF值是否越高越好?更有人陷入“防晒焦虑”,出门层层包裹,却又担心影响维生素吸收。
防晒,究竟该如何掌握分寸,才能在抵御伤害与拥抱健康之间找到平衡点?近日,记者采访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石春蕊。
警惕紫外线伤害,防晒非夏天专属
石春蕊认为,防晒的核心是抵御紫外线的“隐形伤害”。紫外线是太阳光中能量高于可见光的一种电磁辐射,造成皮肤光损伤的主要为UVA(长波紫外线)和UVB(中波紫外线)。UVA穿透力强,易使皮肤老化;UVB则是导致晒伤的“元凶”。
“UVA如同‘慢性杀手’,能穿透皮肤深层,悄悄破坏胶原蛋白,时间一长,易出现皱纹、色斑、皮肤松弛等;UVB就像‘急性刺客’,短期内就可能把皮肤晒得又红又痛,严重时起水疱、脱皮,反复晒伤还会增加皮肤癌风险。”石春蕊解释道。
值得注意的是,防晒并非夏季或晴天专属。“冬季,UVA的强度可达夏季的50%至80%,加上天气寒冷干燥,皮肤屏障功能可能受损,更易受到紫外线伤害。”石春蕊指出,即使阴天,也不能掉以轻心,云层只能阻挡部分紫外线,虽然不易晒伤,但会不知不觉加速皮肤老化。
由于UVA有较强的穿透力,即使待在室内,也可能被紫外线“偷袭”。“普通透明玻璃几乎完全阻挡UVB,却只能阻挡30%至70%的UVA,这意味着,长期近距离靠窗办公、学习,还是会暴露在相当剂量的UVA下,仍需做好防晒工作。”石春蕊强调,紫外线的伤害是累积性的,因此,防晒是全年、全天候的“必修课”。
防晒方式分多种,选对用对是关键
市面上,防晒产品五花八门,应该怎么选?事实上,防晒不是简单涂个防晒霜就行,需选对方式、用对方法。石春蕊说,比较靠谱的是“物理遮挡+防晒霜”的搭配组合,然后根据具体场景再灵活调整。
物理遮挡,俗称“硬防晒”,通常使用衣物、帽子、墨镜等遮挡光线,保护皮肤。“它们可以提供即时防护,UPF值(紫外线防护系数)超过50,便能阻挡98%以上的紫外线,且防护效果不受汗液、摩擦影响。”石春蕊建议,婴幼儿和皮肤容易过敏的人,可优先使用这种方式,“没有化学刺激,对皮肤更友好。”
物理遮挡虽好,并非完美无缺。“对于皮肤褶皱处和边缘区域,如鼻翼、颈侧等,物理遮挡易遗漏,配合使用防晒霜,效果更佳。”石春蕊介绍,防晒霜分为物理和化学两种,前者通过反射和散射紫外线发挥作用,后者通过吸收紫外线并转化为热能来减少对皮肤的伤害。
选购防晒霜时,经常看到外包装显示有SPF值(防UVB能力)和PA值(防UVA能力),不少人陷入纠结,数值是不是越高越好?“其实,没必要盲目追求高倍数。”石春蕊举例,SPF30能阻挡约96%的UVB,SPF50能阻挡约98%,并非典型的线性提升,过高的SPF值(数值大于50),还可能加重皮肤负担,诱发粉刺或过敏,日常通勤选择SPF30+、PA+++就够了。针对防晒喷雾、防晒棒等新型防晒产品,由于防护力弱于霜状,她建议作为补涂使用。
防与晒间找平衡,重点人群重点盯
防晒不是捂得越严越好,过度防晒可能引发新的健康问题。“长期叠加使用高SPF值防晒霜,可能引发皮肤过敏与痤疮。”石春蕊提醒,过度防晒还可能导致维生素D缺乏,“人体90%的维生素D通过紫外线照射皮肤合成,过度防晒会阻断此途径,导致维生素D水平显著降低,影响钙的吸收,年轻人也可能出现骨密度下降、夜间抽筋或腰痛。”
此外,维生素D因参与毛囊周期调节,缺乏还可能引发休止期脱发以及情绪障碍。对此,石春蕊给出“安全晒太阳”的建议,选择上午6点到10点,或者下午4点到5点,紫外线较弱时段,把胳膊、腿露出来晒上10到20分钟,“食用深海鱼、蛋黄、动物肝脏等,也能补充维生素D。”
需要提醒的是,不同人群防晒需区别对待。婴幼儿皮肤娇嫩,6个月内的宝宝尽量别晒太阳,出门用遮阳棚或婴儿车罩。儿童首选纯物理防晒霜,SPF30+即可,涂抹时避开眼周。孕妇尽量避免使用含有氧苯酮、视黄醇棕榈酸酯等化学防晒霜,纯物理防晒霜更安全。此外,孕妇妊娠期黄褐斑高发,需加强UVA防护,选择PA++++的防晒霜,配合遮阳帽、口罩等物理遮挡措施。敏感肌、痘痘肌应尽量以物理遮盖防晒为主,可配合温和的物理防晒霜,避免使用化学防晒霜或含酒精、致痘成分等物质的防晒霜。皮炎急性期以硬防晒为主,恢复期再使用防晒霜。老年人群皮肤屏障和修复能力较弱,防晒更需细心。建议选择物理防晒霜,减少皮肤刺激。出门勤戴手套和宽檐帽,重点防护头颈、手背等容易被晒出斑的部位。
避开防晒误区,晒伤及时修复
生活中有很多防晒误区,如“阴天不需要防晒”“高倍数防晒霜更安心”“防晒霜涂一次管一天”……石春蕊强调,户外每2小时需补涂一次,出汗、擦拭后应立即补涂;游泳时,首选防水型防晒霜。纯物理防晒霜在涂抹后即时生效,化学防晒霜通常需要15到30分钟,才能被表皮吸收,提前涂抹可减少汗水冲刷导致的流失。
眼下,随着暑期来临,不少家长选择带孩子到高海拔地区旅游、避暑,防晒措施也要升级。“海拔每升高1000米,紫外线强度增加约10%,加上空气稀薄,很容易晒脱皮。”石春蕊建议,公众去往高海拔、紫外线辐射强烈的地区,可穿深色防晒衣,防晒霜选用SPF50+、PA++++的,出门前30分钟涂够量,及时补涂,如条件允许,避开强光时段,外出在有遮蔽的地方活动,减少直射暴露。
石春蕊提醒,刚晒伤时可用冷水冲洗10分钟,外涂芦荟胶,但别用冰敷,以免刺激皮肤。第二天开始,厚涂无酒精的保湿霜。注意,发现脱皮时千万不要撕扯,让它自然脱落,如果出现水疱、发热或头痛,有可能是严重晒伤,赶紧就医。
“总之,防晒并非筑起隔绝阳光的高墙,而是该挡的挡,该晒的晒。”石春蕊总结,科学防晒,需全年防护不松懈,物理遮蔽为主、防晒霜查漏补缺,特殊人群灵活调整。
据《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信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