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很多人觉得“长寿”是靠运气,其实身体早就写满了答案。不是等到查出病才知道哪里出问题,而是到了七十岁后,日常的一举一动,已经在透露“未来十年还行不行”。
七十岁是个分水岭。这个年纪后,器官储备能力明显下降,身体修复速度变慢,新陈代谢放缓,任何一个小问题都可能被放大。
但也正是这个阶段,一些看似简单的动作或习惯,能很好地预测身体是否还具备“活到90”的基本条件。是临床和公共健康研究里被反复验证的现实指标。
70岁时还能轻松做到这6件事说明基础功能还在线
从椅子上起身不扶东西,走10米不喘。坐久了站不起来、走几步就气喘,是很多人老年后逐渐出现的状态。这其实是“运动功能”和“心肺耐力”双重下降的信号。
国家卫健委在《老年人健康评估与服务指南》中建议,70岁以上人群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体能评估,包括平衡力、下肢力量和步态稳定性。
如果到了七十岁,能从椅子上站起不扶东西、走路不拖步、10米路不换气,说明心肺储备和肌肉力量都还不错。这类人即使出现急病,也更容易挺过恢复期,更不容易跌倒、骨折、卧床。
一顿饭能吃下七八分饱,不挑食也不胀气。吃饭这件事,看似小事,其实是消化系统、神经调节、内分泌信号、免疫反应的综合体现。
很多老人常年“吃不下、吃不多、吃不动”,不仅营养供给不足,还会引发肌少症、贫血、免疫力下降、骨质疏松等一连串问题。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70岁以上老年人每日蛋白质摄入不应低于1.0克/公斤体重,每日热量不应低于1500千卡。
70岁还能吃下一碗饭、一碟菜、一碗汤,饭后不胀不困,说明肠胃功能还在正轨上跑,代谢系统也还算稳当。
每晚能睡够6小时,中午也能眯一觉。睡眠质量是评估神经系统状态的“体感指标”。不是睡得多就好,而是入睡快、醒得少、醒后精神足,才说明大脑节律还在线。
七十岁还能晚上自然入睡、不靠药物、不频繁醒、白天不困倦,说明褪黑素分泌还稳定,神经递质调节机制未明显老化。
国家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指南提出,高质量睡眠是延缓脑退化的核心因素之一。还能午睡20分钟,那是大脑额叶功能良好的一种表现,有利于记忆巩固和神经恢复。
每天能顺畅排便,无需反复用药。排便能力,其实是胃肠道蠕动、神经调节、饮食结构、水电解质平衡的集中反映。
很多老人年纪大了就靠泻药、开塞露、灌肠,其实是肠道已经进入“半瘫痪”状态。每天规律排便,不费力、不腹胀,说明肠道菌群结构稳定、膳食纤维摄入充足、腹压调节能力良好。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肠道健康白皮书》中指出,肠道功能良好是延缓衰老、预防慢病的底层保障。
能独立洗澡穿衣,手脚协调不打颤。这个动作考的是综合协调能力、关节灵活度、认知功能和肌肉耐力。
一个70岁的人还能自己洗澡穿衣,不磕不碰,说明视觉协调、空间感知、动作精细度还处于正常范围。这类人发生跌倒、认知退化、生活失能的风险明显更低。
国家卫健委提出,“六项日常生活能力”是评估老年功能状态的重要内容,其中洗澡、穿衣、如厕是关键节点。一旦这些能力丧失,生活质量断崖式下滑,寿命也可能跟着缩短。
记得住人和事,说话流畅、不重复。记忆力和语言能力,是判断认知功能的两个“外显指标”。很多老人一开始就是“说话反复、名字记不住、词不达意”,但家属常误以为是“老糊涂”。
70岁时还能和人正常对话、表达清晰、记得住昨天发生的事,说明大脑的海马体、额叶、语言中枢都未明显萎缩。
《老年痴呆防治指南》提出,认知功能下降是可干预的,只要早期识别、早期调理,进展速度可以有效延缓。认得清人、说得清话、记得住事,不只是“面子问题”,也是“生命质量指标”。
结语
这些能力不是天生就有,是靠几十年生活习惯“养”出来的。发现家里老人70岁还能轻松做到上面这些,不要觉得这是理所当然,这是他们用几十年守住的“身体底盘”。
年纪还没到七十,已经做不到这些了,那就要开始“修补”身体了:多动、少糖、规律睡、控慢病、查指标、调营养,每一项都不能拖。
长寿不是高科技的奇迹,是每天生活的“基本功”。不是看吃了多少补品,是看饭吃得香不香,觉睡得沉不沉,腿走得稳不稳。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老年人健康评估与服务指南(2021年版)[Z].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国老年认知功能障碍评估与干预专家共识[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3, 56(4): 28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