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182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糖尿病,是不少人终身都绕不过去的坎。
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超过1.4亿人,占全球总数的近1/4。更值得警惕的是,还有一大批“糖前期”人群,正在悄无声息地向糖尿病靠近。
有人说糖尿病是“富贵病”,也有人说它是“吃出来的病”。可不管原因是什么,一旦确诊,生活模式就必须改变。控制血糖,成了糖尿病人最重要的事情。
那么,怎么控糖才算科学?有41年临床经验的糖尿病专家总结了3个关键方法,每个都值得细细琢磨。
一、不吃糖≠控糖,血糖控制的第一步,是吃对主食
很多人一听说得了糖尿病,第一反应就是:“糖不能吃了!”
但其实,真正让血糖飙升的,并不只是糖,而是精制碳水。尤其是白米饭、白馒头、面条这些,吃下去之后在体内迅速转化为葡萄糖,诱发血糖波动。
国家糖尿病防治中心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天主食以全谷物为主,精制米面不超过总主食量的1/3。
也就是说,控糖第一步,不是完全不吃糖,而是控制碳水来源,优先选慢升糖的主食。
比如:小米、荞麦、燕麦、紫薯、糙米等粗粮类。
这些食物富含膳食纤维、抗性淀粉,进入体内后消化速度慢,有助于延缓血糖上升速度。此外,它们还能延长饱腹感、减少总热量摄入,对控制体重也有好处。
记住:不是不吃,而是吃对!
二、控糖最有效的“药”,不是药,而是运动
很多人靠药控血糖,却忽略了另一种“药”——运动。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糖尿病患者膳食与生活方式指南》指出:
规律运动能让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平均降低11%,餐后血糖降低14%。
这是因为,运动能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也就是让胰岛素“更好用”。而胰岛素一旦发挥作用,血糖自然就降下来了。
但运动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随便动一动就行。最推荐的,是“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抗阻训练”的组合。
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每周至少150分钟;
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训练,每周2~3次。
特别提醒:运动前后一定要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风险。
对刚开始运动的人来说,可以从饭后30分钟的散步开始,每次20~30分钟,逐步增加强度。
控糖不是比谁更拼,而是谁更坚持。
三、血糖稳不稳,关键看“胰岛功能”守得住守不住
血糖升高的根源,是胰岛素分泌异常。
简单来说,一开始是胰岛素不够用,后来是胰岛细胞彻底“罢工”了。
所以,控糖不仅仅是控数字,更重要的,是保护胰岛功能,让它不那么快“退休”。
怎么保护?
第一条:早发现,早干预。
很多人被确诊时,胰岛功能已经损耗一半以上了。其实,糖尿病前期是“黄金干预期”,只要及时调整饮食、运动、作息,是完全有可能逆转的。
第二条:别让血糖大起大落。
持续的高血糖,加上频繁的波动,是胰岛细胞的“毒药”。这也是为什么医生总强调,血糖要“稳”,不要“一高一低像坐过山车”。
第三条:避免“隐形杀手”——睡眠不足和慢性焦虑。
长期睡眠质量差或精神紧张,会干扰身体激素分泌,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研究发现,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的糖尿病患者,其胰岛功能下降速度是正常人的1.5倍。
所以,保护胰岛,除了吃和动,还得“睡得够、心情稳”。
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血糖不是唯一的指标
很多糖尿病患者,天天盯着血糖仪,看到数字正常就安心了。
但实际上,糖尿病的危害不只是血糖,而是长期高血糖对全身血管的“慢性腐蚀”。
心梗、脑梗、肾衰、视网膜病变……这些并发症,才是糖尿病真正的“杀手”。
所以,控糖不是只看一个数字,而是要看: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理想控制目标是<7%;
血脂、血压、体重:糖尿病“三高”常常结对出现,缺一不可;
肾功能指标(如尿微量白蛋白):每年检查1次,防止肾病发生。
控糖,是一场持久战,要全面布局。
写在最后:糖尿病≠绝望,控糖≠受罪
糖尿病可怕吗?当然可怕。
但更可怕的,是我们对它掉以轻心,或者一味恐惧。
真正有效的控糖,是主动掌控生活,而不是“戒糖自虐”。
只要吃得对、动得勤、睡得好、心态稳,糖尿病也能“和平共处”。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糖尿病专家贾伟平教授曾说过一句话:
“糖尿病不是绝症,而是生活方式病。改变生活方式,就是最好的治疗。”
所以,不妨从今天开始,给自己一个改变的机会。
参考文献
国家糖尿病防治中心.《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国营养学会.《糖尿病患者膳食与生活方式指南(2021年)》
贾伟平等.《中国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流行现状调查》.《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0年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