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朋友脱单了,他们暧昧了一阵子后,某天半夜 12 点,女生说想去江边看日出,于是俩人就真的在空旷无人的大街上散步了一整晚,几乎把彼此的人生故事都讲了一遍。
不知不觉从天黑走到天亮,看到了日出,吃到了早餐摊上的第一笼热气腾腾的包子,他们就决定在一起了。
我们听到这个故事都觉得太浪漫了!很像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里,男女主在异国街头散步聊天一整晚,从对死亡的思考聊到对爱的看法,两个有趣灵魂之间噼里啪啦碰撞出火花。

图片来源:《爱在黎明破晓前》
很多人的爱情都是从一次 deep talk 开始的,或许是聊到凌晨 3 点还不愿挂掉的电话,或许是在某一刻彼此交换了内心最深处的秘密。
可很多关系中的 deep talk,却往往不那么美好。
要么在兴致勃勃分享自己的时候,对方心不在焉的样子让人瞬间丧失表达欲;
要么单方面成为对方的情绪垃圾桶,已经很疲惫了还要努力去给出回应;
要么聊得多了就容易吵起来,总是不欢而散;
要么习惯了维持浅层交流,内心从未真正走近彼此……
为什么我们渴望灵魂共鸣,却总难以真正开启这样的对话?好的 deep talk 究竟是什么样子?我们该怎么聊、聊什么?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
深度聊天,是如何建立
双向奔赴的亲密感的?
deep talk 之所以令人着迷,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亲密关系建立过程中,最核心、最关键、最不可或缺的部分。
心理学家 Reis 和 Shaver 提出过一个亲密关系过程模型[1],简单来说,它是这样一条路径:
一个人选择敞开心扉,另一个人接住,并回应;如果回应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被认同、被在意,那这个瞬间就被认定为「亲密」。
亲密关系的本质,就是靠双方一次次轮流进行「表露-回应-认可」的循环慢慢累积起来的深层次连接。
图片来源:《爱在黎明破晓前》
那怎么才算有深度的交流呢?研究者将这个过程定义为:以自我暴露为起点,借由双向共情、回应和整合理解,达成深层次情感共鸣的交流过程。它不是闲聊和寒暄,更强调对内在情绪、价值观与脆弱面的暴露。
这个过程,离不开几个核心要素:
1、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
我们常常会通过彼此之间共享了多少秘密来定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以说,如果两个人不曾分享过一些相对私密的信息,那关系就很难称得上亲密[3]。
和「事实暴露」相比,「情感暴露」更能够建立亲密,前者是「我昨天加班了」,后者是「加班时突然觉得自己的努力毫无意义」。
图片来源:《爱在黎明破晓前》
2、倾听者能够表达理解和关心:
理解:不仅是接受信息,还能敏锐捕捉到对方的情感需求;
关心:能传递 「我在乎你」 的信号,比如提供情感上的安抚,而不是一味给出解决方案。
3、由浅入深,一点点打开自己:
初期表露可能停留在浅层次(比如对工作的抱怨),如果对方回应积极,会逐渐过渡到更私密的话题(比如童年经历)。
一个人坦诚的深层自我暴露会激发另一方的「镜像回应」,形成对话的良性循环。
4、暴露脆弱但体验到安全:
深度聊天需要我们放下防御,承认内在的脆弱和恐惧,这种暴露伴随风险感。
所以我们甘愿冒险的前提是,个体内在形成了这样一种信念:你可以看见我的脆弱,但你不会利用它。这种信任的建立,也依赖过去回应的一致性与安全感的积累。
5、抗冲突性:
即使出现矛盾和分歧,双方也更倾向于通过深度聊天修复关系,而非回避。
图片来源:《恋恋笔记本》
浪漫初期,我们对彼此往往抱有开放和好奇,关系深入后,经历冲突或疲惫,这些核心要素就容易缺失,一旦某一方有冷漠或评判,另一方就容易退缩和沉默。
现实中,深度聊天是一场冒险
不是所有的自我暴露
都能被温柔接住
害怕被拒绝和评判
婚姻研究大师 John Gottman 认为,自我暴露被看作是一种「寻求联结的尝试」[5],但这种尝试并不总能被温柔接住。
如果对方的回应是冷漠、忽略或评判,我们会迅速收回表达的欲望,甚至建立起更厚的心理防御。Gottman 指出,一旦伴侣之间停止分享内在的脆弱,亲密感就会随之消亡,人们要么学会了在关系中「不需要亲密」,要么转而寻找其他连接。
图片来源:《爱的暂停键》
回避潜在冲突,在表达上自我审查
研究发现,那些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以及低自尊的人,在还没建立充足的安全感和信任之前,更容易在深度交流中产生退缩[2][3]。
他们担心自己的想法不被对方重视,也害怕说错话、暴露缺点会导致关系破裂,因此习惯于在表达上进行自我审查,最后干脆选择沉默,或者只维持表面化、肤浅化的交流。
回避型依恋不喜欢自我暴露,也会对伴侣的暴露保持距离
一项研究统计了不同的依恋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型)与自我暴露之间的关系[4],发现和其他依恋类型相比,回避型依恋的参与者自我暴露水平最低,不管在父母、朋友、伴侣面前都不喜欢暴露自己,面对伴侣的自我暴露,也更倾向于保持距离。
男性是否引领和回应,是影响沟通深度的关键变量
在一项对 101 对情侣、持续 4 年的追踪研究中,心理学家发现:关系中的深度交流程度,往往依赖于一方愿意先承担「开启者」的角色,这个角色不仅能主动自我暴露,也能通过倾听、回应来引导对方自我暴露[7]。
但有意思的是,在异性恋情侣中,当男性承担「开启者」的时候,女性更容易进行深度自我暴露,而女性是否承担「开启者」对男性却并没有影响。这说明在许多关系里,男性的自我暴露和回应能力是影响沟通深度的关键变量。
研究者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女性的倾听、回应和表达一直被当做理所当然,放到男性身上就很「稀奇」,会被女性视为「关系投入的信号」,这种信任的增强能促进女性进行更多的自我暴露。
但现实却是,很多亲密关系中,男性的回应常常是缺席的,或者是低质量的,这让本应滋养亲密的深度对话,变得稀缺而脆弱。
图片来源:《婚姻故事》
认知负荷无法承担深度沟通
深度沟通不仅需要情感投入,也需要认知资源。如果其中一个人总是很忙,压力很大,处在认知超载的状态,也会更倾向于回避复杂的对话,停留在浅层交流。
图片来源:《爱在黎明破晓前》
好的深度聊天,是一次
「我想靠近你」的真诚邀请
关系初期,循序渐进,对彼此抱有好奇
自我暴露有两个维度:广度和深度。社会渗透理论用「洋葱模型」来描述度[6]:人的自我有很多层,从外圈的兴趣爱好到内圈的信念、创伤、恐惧。 关系的深化过程,就是逐渐揭开洋葱的一层层的过程。
这意味着,深度沟通本身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在关系初期,如果一方还没准备好打开自己,另一方就要求深度,往往不是关心,而是操控。
图片来源:《亲密关系》[3]
除了「强行深度」之外,另一个很影响 deep talk 体验的是「自恋式表达」,一味把话题拉向自己,热衷于自我输出,丝毫不关心对面的人是否感兴趣,或者以「我这人说话比较直」为理由去评判对方。
真正滋养关系的 deep talk 是双向的情感流动,倾诉自己不是目的,而是让关系更进一步的邀请。
图片来源:@tirangel
长期关系,创造共同场景和话题,给予正向反馈
很多长期关系沟通缺乏的原因之一是「缺少场景」,其实不需要正襟危坐,也不需要精心准备,最舒服、自然的交流往往发生在琐碎日常的间隙里。
比如每天固定的遛狗、散步时间里聊天,或者开车途中、晚上关灯前的小聊,这些「低威胁的交流场」能把聊天变成固定的日常,人们在感到「被关注但不被审视」的状态下更愿意进行情感表达。
图片来源:《恋恋笔记本》
当然,如果你发现,在这些日常时刻里也开始「无话可聊」,那可能是一个信号:你们已经很久没有带给彼此新的体验和视角了。
自我扩张模型(self-expansion model)认为,人们在亲密关系中,会通过与伴侣共享资源、经历和身份,来扩张自我的边界。换句话说,好的亲密关系,不只是陪伴,更是让我们变得更丰富、更完整的过程。[8]
不妨一起去探索点新鲜的事物,培养一些共同的兴趣。哪怕只是一起打一局游戏、尝试一道没做过的菜,或者一起完成一件小事,都可能打开新的连接感,激发出更多想要表达的欲望。
图片来源:《爱在黎明破晓前》
当你们有了一次不错的深度聊天,记得给给彼此一些正向反馈。比如:
「你刚刚说的,我真的很感动。」
「谢谢你愿意听我说,我感觉我们靠近了很多。」
即使聊天过程中有分歧,也尽量避免相互攻击和指责, Gottman 研究发现,痛苦和非痛苦的已婚夫妻之间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后者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沟通中更大程度地表现出相互认可[1]。
这种感激和认可,都在对方心中建立起一条正向路径:deep talk 不等于焦虑、挫败或争吵,而是一种被接住、被喜欢的经验。
图片来源:《爱的暂停键》
存在主义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都必须独自面对四大终极议题:死亡、孤独、自由与生命的意义。
而亲密关系最大的价值,不止是陪伴,还有两个渺小脆弱的人,共同来面对无可逃避的终极议题,而 deep talk 是打开这些议题的钥匙。
如果你发现和伴侣之间已经很久没有进行深度对话了,不妨试着先成为那个「开启者」,从一句「你最近心情怎么样」开始。
今日互动
你和伴侣是如何进行deep talk的呢?
欢迎分享经验心得
References:
[1] Reis, H. T. (2018). Intimacy as an interpersonal process. In Relationships, well-being and behaviour (pp. 113-143). Routledge.
[2] Gottman, J. (2023). What predicts divor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ital processes and marital outcomes. Routledge.
[3] 米勒, 罗兰·S.(2015)。亲密关系(第6版)(王伟平, 译;彭凯平, 校)。人民邮电出版社。
[4] Mikulincer, M., & Nachshon, O. (1991). Attachment styles and pattern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2), 321.
[5] Josephs, L. (2020, November 15). Why romantic intimacy requires self-disclosure. Psychology Today. Reviewed by Jessica Schrader.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between-the-sheets/202011/why-romantic-intimacy-requires-self-disclosure
[6] tutor2u. (2024, January 18). Relationships: Self-disclosure as a factor affecting attraction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https://www.tutor2u.net/psychology/reference/relationships-self-disclosure-as-a-factor-affecting-attraction-in-romantic-relationships
[7] Sprecher, S., & Hendrick, S. S. (2004). Self-disclosure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Associations with individual and relationship characteristics over time.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3(6), 857-877.
[8] Aron, A., & Aron, E. N. (1986). Love and the expansion of self: Understanding attraction and satisfaction. Hemisphere Publishing Corp/Harper & Row Publishers.
本文关键词:deeptalk、深度聊天、自我暴露
欢迎大家在 KY 账号内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作者 / 丸子
合作请联系:bd@knowyourself.cc
编辑 / KY主创们
我们同时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
包括:即时咨询、心理教练、心理咨询等
欢迎使用知我心理小程序或知我心理APP
点亮 红心,永远有话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