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6个“过度疲劳”的信号,是身体在给你拉响警报,务必引起重视

hqy hqy 发表于2025-08-07 00:04:14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现代生活节奏快,很多人把“累”当成常态。但需要明确的是:适度疲劳可以通过休息恢复,而“过度疲劳”则是一种病理状态,甚至是多种疾病的早期信号。

如果身体持续处于透支状态,却没有及时调整,不仅生活质量会下降,还可能诱发心血管疾病、免疫失调、代谢紊乱,甚至猝死。

一、你“过劳”了吗?不妨对照一下

以下这些“过度疲劳”的信号,是身体在给你拉响警报,务必引起重视。

1. 睡再多也疲惫,早上起不来

警惕:“非恢复性睡眠”或慢性疲劳综合征

正常的疲劳应通过高质量睡眠恢复;若晚上睡足8小时仍感困倦、早起困难,甚至白天精力无法集中,说明身体未能有效修复;此时需警惕可能存在慢性睡眠障碍甲状腺功能减退睡眠呼吸暂停慢性疲劳综合征(CFS)。

✅建议:记录睡眠时间和醒后感受,必要时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内分泌检查,排查潜在疾病。

2. 记忆力变差,情绪低落

警惕:中枢神经系统受到疲劳累积影响

长期过劳会导致脑力资源“枯竭”,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涣散情绪波动(易怒、焦虑或抑郁)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慢性疲劳患者的前额叶皮层活动下降,影响决策、计划和情绪调节。

✅建议:尝试减少持续工作时长,每工作50分钟休息10分钟;若情绪持续低落超两周,需就医排除抑郁障碍或焦虑障碍。

3. 持续肌肉酸痛、关节不适

警惕:系统性炎症反应或肌肉代谢异常

肌肉与关节的慢性不适,常见于:运动后未恢复而持续负荷;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如风湿性疾病早期);肌肉能量代谢紊乱(如线粒体功能障碍);特别是在未剧烈运动的情况下反复出现酸痛、僵硬或乏力,要警惕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建议:适度锻炼结合充足休息,若症状持续两周以上或加重,应就医进行肌酸激酶(CK)、炎症指标、风湿抗体等检查。

4. 频繁感冒、生病恢复慢

警惕:免疫系统疲惫与功能抑制

长期高强度压力或缺乏休息,会使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常表现为:容易感冒生病后恢复慢小病反复缠身研究发现,过度疲劳者体内免疫细胞活性下降炎症因子上升,更容易被病原体侵袭。

✅建议:保证每晚7–8小时睡眠、规律饮食、适当锻炼,必要时进行白细胞计数和免疫球蛋白检测

5. 心悸、胸闷、头晕或血压波动

警惕:自主神经紊乱或心血管系统过劳

长期过度疲劳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心率加快、心悸血压不稳睡眠时心跳难以下降白天头晕、易出汗在年轻人中,疲劳性心律不齐功能性高血压越来越常见;在中老年人中,则可能增加动脉硬化、心梗、卒中风险。

✅建议:使用家庭血压计记录血压趋势;若症状频繁,应接受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或心率变异性(HRV)检查

6. 性欲下降,月经紊乱或激素异常

警惕:内分泌系统失衡

长期劳累会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女性可能出现:月经周期不规律经量减少排卵障碍男性常表现为:睾酮下降性欲降低精神状态低落

✅建议:注意生活节奏调整,必要时进行性激素六项、甲状腺功能等检查。

二、焦虑性“过劳反应”:明明很累,却停不下来

警惕:慢性压力适应失调

过劳不仅是身体的事,也可能源于“精神疲劳”;有些人即使身体疲惫,却依然自我施压不停歇,对放松产生“内疚感”;长期下去,容易引发慢性焦虑、过劳抑郁、工作倦怠综合征,甚至发展为强迫性过度工作行为(workaholism)

✅建议:学会设立界限,日程中安排“强制休息”,必要时寻求心理科或精神科医生帮助。

三:过劳不是“硬撑就能解决”的事

过度疲劳不是“吃点补品”或“睡两天”就能解决的简单问题,它涉及多系统协调,长时间累积可能演变为器质性疾病

科学管理疲劳,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规律作息: 每晚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 合理工作: 每日工作不超过10小时,设定边界;✅ 均衡饮食: 摄取足够蛋白、复合碳水与维生素;✅ 适度锻炼: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情绪管理: 学会放松、冥想、深呼吸等减压技巧;✅ 定期体检: 关注自身变化,及时就医排查隐患。

结语:疲劳本身不是病,但长期的过度疲劳却是疾病的温床

当身体不断通过“打哈欠、犯困、心慌、记不住事、情绪低落”等方式提醒你“该休息了”,请不要忽视。

及时觉察、科学应对、主动调整,比等到真正倒下再治疗要重要得多。

参考资料: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Fact Sheet.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fatigue.

《中国疲劳与过劳相关疾病研究共识(2023版)》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Chronic stress and health outcomes

Mayo Clinic. Burnout: Symptoms and prevention

张军等.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Occupational burnout – an emerging issue in global health

 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