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髓损伤,康复训练切莫“拔苗助长”

hqy hqy 发表于2025-08-06 21:44:31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今天为什么想和大家重点谈谈脊髓损伤呢?

原因有二:

其一,脊髓在人体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恢复中,占据着核心枢纽的地位;其二,围绕脊髓损伤的康复策略,若方法失当、时机不准,非但无益,反而可能雪上加霜,甚至阻碍潜在的恢复进程。

因此,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深入探讨一番。

在讲具体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厘清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与“功能训练”这两者的关系。用现代康复医学来比喻,脊髓好比是那被洪水冲垮的“主干道”(神经通路),而肢体的功能活动则是依赖于这条道路通行的“运输任务”。神经修复是重建道路的基础工程,功能训练则是在道路初步具备通行能力后的“通车演练”。

道路尚未稳固就强行重载通车,后果可想而知——可能导致路基(损伤局部)二次塌方(水肿、炎症加重、瘢痕过度增生),甚至彻底阻断后续修复的可能。

尤其当脊髓损伤处于急性期或早期亚急性期(损伤后数周至数月内),神经组织本身正处于极其脆弱、亟需静养修复的阶段,此时若盲目强调、过度进行高强度的“促功能”训练,实乃康复之大忌!

为什么呢?因为此阶段,受损的脊髓如同久旱的禾苗,核心矛盾在于神经本身的挫伤、水肿、缺血缺氧以及内部微环境的紊乱。神经轴突(信号传导的“电线”)的再生需要极其精密的生化环境和时间窗口。此时若强行施加大量被动活动、过度牵拉、或追求过早的负重站立、行走训练,就好比在伤口上撒盐、在嫩苗上压石。

这种“拔苗助长”式的训练,会过度消耗本已匮乏的神经能量储备,加剧局部炎症反应和水肿,扰乱神经修复所需的微环境平衡,甚至诱发异常增生的瘢痕组织,形成物理和化学的双重屏障,死死堵住神经再生的通道。

其直接后果,轻则训练无效、肌肉痉挛加重、关节异常僵硬;重则可能导致神经功能进一步恶化,感觉、运动、括约肌控制(二便)等功能非但无改善,反而倒退,甚至引发难以处理的神经性疼痛。

更严重的是,它可能永久性地扼杀了那些本有希望自发恢复或通过正确干预得以重建的微弱神经连接。

那正确的路该怎么走呢?

这时候,核心必然是“先养神经,再练功能”!必须优先着眼于为脆弱的脊髓创造一个利于其自我修复与再生的“土壤”。具体如何操作,我们结合下边的案例来详细说明。

张先生,35岁,因车祸导致胸椎(T10)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受伤后约1个月,在家人“越早练越能走”的急切期盼下,未等专业评估,便在家属辅助下开始频繁进行高强度的“站床”和“迈步”训练。结果,非但下肢肌力未见明显提升,反而出现了严重的双下肢痉挛(肌肉异常紧绷抽筋)、夜间疼痛加剧、小便控制能力变差,甚至出现褥疮早期迹象。遂转至康复专科就诊。

评估所见:双下肢肌张力显著增高(Ashworth 3级),被动活动关节困难;深浅感觉部分保留但紊乱;肛门括约肌张力高,自主收缩弱;影像复查显示原损伤节段信号异常范围略有扩大(提示可能水肿或炎症加重);神经电生理检查提示神经传导存在但效率低下、信号混乱。张先生的情况,是典型的在脊髓损伤早期神经修复关键期,过度进行功能训练,干扰了神经自愈进程,诱发了继发性损害(如严重痉挛、神经源性疼痛),并增加了并发症风险。从其快速进展的痉挛和恶化的疼痛就能判断,问题的根源在于训练时机和强度严重不当。

造成原因,就是他在脊髓神经亟待休养修复的脆弱阶段,过早、过猛地进行了以“促行走”为目标的功能性训练,过度刺激了本已敏感异常的神经回路,如同在未愈合的伤口上反复撕扯,最终导致了神经兴奋性失衡(痉挛、疼痛)、局部微环境恶化(可能加重水肿/炎症),甚至阻碍了潜在的神经重塑机会。

于是结合情况,治疗策略果断转向:

1.立即暂停所有负重和诱发痉挛的主动/被动训练。

2.核心转为“神经修复与稳定”: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神经节苷脂等)、改善微循环药物、严格控制痉挛(口服巴氯芬、必要时肉毒毒素注射)、积极处理神经痛(药物+物理因子治疗)。

3.创造“静养”环境:规范使用矫形器维持肢体良姿位,轻柔的关节活动度维持(严格避免诱发痉挛),精细的感觉输入训练(如轻柔刷擦、温度刺激、本体感觉输入),注重皮肤护理预防压疮,进行膀胱肠道功能再训练。

4.待神经状态稳定(痉挛显著减轻、疼痛可控、影像/电生理显示炎症水肿消退趋势)后,再极其缓慢、渐进地引入低强度、以神经可塑性诱导(如目标导向性任务训练、减重步行训练中的下肢正确模式诱发、功能性电刺激FES)为核心的康复训练,严格遵循“不诱发痉挛、不引起疼痛”的原则。

经过约8周的“神经休养与修复期”治疗,张先生复诊反馈:下肢痉挛明显减轻(Ashworth降至1-2级),夜间疼痛基本消失,小便控制能力改善,皮肤状况良好。此时复查影像及电生理指标趋于稳定向好。

在此基础上,才开始谨慎、系统地引入下一阶段的以重建神经通路和功能适应性为核心的强化康复训练。

对于张先生这类早期脊髓损伤的情况,不顾神经状态、一味追求“动起来”的激进康复,无疑是南辕北辙!一定要先着眼于“养神经、稳环境、控并发症”,为脊髓创造宝贵的修复窗口期和稳定的内在环境。否则,如同在废墟上强行盖楼,根基不稳,楼未起而隐患生,最终损害的不仅是功能恢复的潜力,更是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信心。康复之路,方向比速度更重要,科学、精准、分阶段的策略,才是通向功能重建彼岸的坚实桥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