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中英家庭医生制度比较,探寻完善中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路径

hqy hqy 发表于2025-08-06 16:55:38 浏览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英国家庭医生(General Practitioner, GP)与中国家庭医生制度在收入结构、服务模式和健康成效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源于两国医疗体系的不同(英国为全民医保的NHS体系,中国为医保覆盖下的分级诊疗体系)。以下是具体比较:

1. 收入结构维度

英国家庭医生(GP)

主要收入来源

以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拨款为主要构成部分。拨款方式为按照注册患者数量及加权因素(如年龄、发病率等 )进行付费,也就是所谓的“人头费”,2025年标准为123.34英镑/加权患者,在总收入中占比约为2/3;

另外1/3收入来自于质量绩效(QOF),根据对服务质量考核结果进行发放,考核指标包括:临床有效性、安全性、患者体验等;此外还包含部分其他服务所得收入,包括疫苗接种、小手术等附加服务。

收入水平状况

收入处于较高水平,2023年平均年薪约为£116000,高于专科医生平均年薪£1060000。资深的家庭医生收入更为可观,整体高于英国平均工资水平。

家庭医生高于专科医生,这样才能激励优秀人才留在基层,才能将患者留在基层首诊,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守门人”角色。

激励机制情况

英国实行国家税收筹资的公立医疗体系,医保基金来自于财政预算,由政府进行统一分配,医院属于公立体系范畴,上述全科医生的人头费,就相当于我国按人头打包的医保基金;如果全科医生将患者转诊至公立医院,所以产生的医疗费也由全科医生支付。

这样,家庭医生会尽可能留住患者,且用最小的医疗支出换取患者最佳的康复,这样人头费节余的部分就成为全科医生的奖励,也就是我国医共体模式实施的“按人头打包、结余留用、超支自付”;

借助质量与结果框架(QOF)对绩效予以考核,考核内容涉及慢性病管理、疫苗接种等方面,绩效结果直接作用于收入情况,主要是质量方面的考核。

中国家庭医生

主要收入来源

收入主要由基本工资、公共卫生服务补贴(由政府拨款)、诊疗费以及少量签约服务费构成,部分地区的收入与绩效存在关联。

中国家庭医生主要来源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中村医没有或者很少有固定的基本工资,大部分地区签约服务是没有额外的财政补贴,包含在公共卫生服务补贴之中。

与英国显著不同的是,签约对象的医保基金没有完全打包给家庭医生,并实施“结余留用”的激励政策,以鼓励家庭医生管好健康。

在少数已经推进紧密型医共体的地区,虽然医保基金已经总额打包给医共体,但是真正能细化分解到家庭医生手中的地区并不多。

诊疗费是中国家庭医生最重要的绩效来源,这导致家庭医生更偏重医疗,签约对象越健康,收入就越低,从内心不愿意投入过多精力管护健康。

收入水平状况:收入相对较低,多数地区的月薪约为¥5,000 - ¥10,000,与公立医院医生的收入存在较大差距。激励机制情况:正逐步推行绩效考评制度,当前对家庭医生考核主要包含在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当中,激励效果相对较弱,收入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临床医疗。

关键差异总结:英国家庭医生(GP)收入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与服务质量呈现强相关性;中国家庭医生收入主要依赖临床医疗收入,不利于转变服务模式,侧重于管好健康。

2. 服务模式维度

英国家庭医生

服务范围界定:作为首诊的“守门人”,承担着超过90%的初级诊疗服务。患者若需转诊至医院,必须获得家庭医生的批准。团队构成情况:以家庭医生为主导,与护士、药师、社工等共同组成多学科团队,团队内部有着明确的分工。签约与覆盖情况:实行强制注册制度,居民必须选择家庭医生进行注册,注册覆盖率接近100%。技术应用状况:电子健康档案(EHR)得到广泛普及,远程诊疗(如在线咨询)发展较为成熟。

中国家庭医生

服务范围界定:侧重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如建立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等,首诊功能相对薄弱,患者可自主选择就诊医院,家庭医生没有限制转诊的权限。团队构成情况:以全科医生为核心,但团队协作方面存在不足,常常依赖社区护士和公共卫生人员开展工作。签约与覆盖情况:实行自愿签约制度,签约覆盖率约为50% - 70%,重点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享有优先签约权,签约之后履约状况堪忧。技术应用状况:信息化水平存在不均衡现象,发达地区积极推广“互联网 + 医疗”模式,而欠发达地区仍主要依靠纸质档案进行医疗记录。

关键差异总结:英国家庭医生(GP)是分级诊疗体系中的核心枢纽;中国家庭医生更侧重于公共卫生服务,在临床方面的权威性相对不足。

3. 健康成效维度

英国家庭医生体系

慢性病管理:借助质量与结果框架(QOF)体系,能够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进行有效管控,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高。预防保健:儿童疫苗接种率超过90%,癌症筛查的参与率也处于较高水平。患者满意度:患者满意度相对较高,约80%的患者表示满意。然而,患者等待就诊的时间较长,约为2周,这一问题常受到诟病。健康指标: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8岁,慢性疾病死亡率较低。

中国家庭医生体系

慢性病管理:慢性病管理的覆盖率有所提升,但管理效果参差不齐,部分患者仍然倾向于依赖大医院进行诊疗。预防保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如孕前检查、老年人体检等,覆盖范围较为广泛,但服务质量存在差异。患者满意度:基层医疗服务的信任度较低,患者满意度约为60% - 70%,大医院依旧是患者就医的首选。健康指标:人均预期寿命为78.2岁,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基层医疗服务对居民健康水平提升的贡献相对有限。

关键差异总结:英国家庭医生体系通过强制性的分级诊疗制度、医保基金总额打包和绩效管理措施,有效提升了整体健康水平;中国家庭医生制度对健康成效的影响,仍受到患者就医习惯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因素的制约,中国家庭医生没有实行“医保基金总额打包、结余留用”的健康激励,是影响老百姓健康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

4. 制度背景与挑战

英国

优势:家庭医生(GP)作为医疗体系的核心,能够高效地协调医疗资源,减少不必要的专科医疗资源浪费。挑战:存在家庭医生短缺的问题,每10万人口中仅有60名GP;患者候诊时间较长;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覆盖不足。

中国

优势:能够快速扩大基层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有力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挑战:全科医生数量不足,每万人口中仅有3名;医生待遇较低,导致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患者对基层医疗服务的信任度缺失。

结论

英国家庭医生制度凭借市场化的收入结构、严格的分级诊疗制度和医保基金总额打包的健康支付方式,取得了较高的健康成效,但面临着人力资源方面的压力。

中国家庭医生制度在扩大服务覆盖面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收入激励机制以及增强患者信任,才能切实发挥“守门人”的作用。

最关键的就是将签约人群的医保基金按人头总额打包给家庭医生,实行“结余留用、超支自付”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家庭医生通过合理医疗与管好健康来省钱。

同时要给予家庭医生强制签约权与转诊权,立法规定居民必须要与家庭医生签约,外出就医除急诊外必须经过家庭医生转诊,并由家庭医生推荐转诊医院;

未经转诊,不予报销或降低报销比例, 以此来引导患者真正做到基层首诊。

 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