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入园艺疗法 提升景区吸引力

hqy hqy 发表于2025-08-06 12:29:41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来源:中国旅游报)

  转自:中国旅游报

   □ 张 玫

  近年来,“公园20分钟效应”让人们认识到大自然的治愈力量。此前,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发布首个“公园治愈指南”,进一步明确地将治愈和公园联系起来。由此或可给广大景区带来新的发展思路和方法——针对现代人面临的“自然缺失”“数字依赖”等问题,引入园艺疗法,提升景区吸引力。

  “公园20分钟效应”是说,人在公园待上20分钟,身心就会得到修复,获得生命能量。这让人想到多年前美国科幻电视剧《大西洋底来的人》中的情景,每次主人公麦克受伤,只要他把手掌浸泡到海水中,身体和自己的来处建立连接,他的伤口很快就能奇迹般地愈合。人是大自然的孩子,“公园20分钟效应”可以看做人沉浸在自己的来处,获得治愈的一种方式。

  此次“公园治愈指南”推出了中山公园蕙芳园、颐和园畅观堂、天坛公园斋宫等30个地方,这些空间虽然位于热门景区,但清幽宁静,是适合阅读小憩、品茗放空的游园场所和休闲空间,市民游客可以在清静雅致的环境中感受自然与人文交织之美,使身心得到疗愈。

  科学研究表明,在疗愈现代人的身心方面,园艺疗法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国际上流行的园艺疗法,是一种借助植物栽培与园艺操作来调节身心状态,促进生命健康的疗愈方式。园艺疗法的实施方式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种植与养护类活动、创意与手工类活动、环境营造与互动类活动等。园艺疗法对现代人的价值至少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生理层面,缓解压力躯体化症状,修复亚健康状态;二是心理层面,重建情绪平衡,对抗现代性焦虑;三是社会与认知层面,打破疏离,激发多元能力。

  人们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中,通过参与种植、修剪、养护植物等活动,能获得独特的身心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植物的色彩、形态、香味以及自然的虫鸣、风声等,全方位刺激着人们的感官,有效缓解紧张与焦虑情绪,让人恢复活力,达到身心放松与疗愈的效果。

  在“屏幕时间占比超6小时/日”的现代生活中,园艺疗法通过“双手触土、鼻尖闻香、肉眼观绿”的全感官体验,实现虚拟世界无法替代的“具身认知”。当人们为植物除草时,焦虑随杂草一同被拔除;当见证种子发芽时,对生命的信心也随之生长——这种与自然共生的过程,正是现代人对抗精神内耗的“绿色解药”。

  拥有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的景区,是人们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好去处,但当前景区发展也面临景观同质化、体验单一、复游率低等困境。引入园艺疗法,将植物栽培、景观营造与身心疗愈相结合,可以使景区不再只是游客走马观花的“打卡地”,而是成为人们与自然、文化对话的“疗愈空间”。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举措,借助园艺疗法独特的自然疗愈属性和场景创造力提升景区的吸引力。

  一是用植物的生命力激活场景创新。当前,不少景区陷入“千园一面”的尴尬,标准化的网红打卡点、复制粘贴的植被配置,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而园艺疗法的核心在于因地制宜——根据地域气候、土壤特性选择特色植物,结合地形打造富有个性的生态景观。例如,湿地景区可利用芦苇、睡莲等构建兼具观赏性与科普性的水生植物疗愈迷宫。这种基于植物特性的场景设计,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富有趣味的景观,还能通过植物生长周期制造持续的新鲜感,让游客每次到访都能见证植物的成长变化,形成“季节限定”的复游吸引力。

  二是用疗愈的体验感唤醒情感共鸣。拍照打卡、走马观花的景区游览模式中,游客参与感较低。而园艺疗法则通过重构人与自然的互动逻辑,增强游客的参与深度。如,设置香草疗愈工坊,让游客亲手采摘薄荷、迷迭香制作香包,嗅觉刺激与动手体验同步,有效释放压力;开展亲子植物认养活动,家庭游客可以认领一株植物,通过定期养护见证生命的成长,由此将单次游玩转化为长期情感联结。当游客从“观光客”变为“疗愈过程的共创者”,景区便从单纯的观光场所升级为“心灵休憩站”。

  三是用文化的渗透力构建记忆点。一些景区在文化呈现上流于表面,标语化的解说牌、程式化的表演难以触动游客。园艺疗法则擅长以植物为媒介让文化“落地”。如,在少数民族特色景区,可以种植具有民族图腾意义的植物,并在园艺体验中融入民族传说,游客在修剪花枝时,能聆听关于植物的古老故事;在制作植物扎染时,能学习传统纹样的文化寓意。“植物景观+地域文化+疗愈活动”的融合,可以使地域文化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可感知、可参与的沉浸式体验,在游客心中形成鲜明的记忆点。

  总之,引入园艺疗法,围绕“五感体验、动手操作、自然交互”设计活动,兼顾疗愈性与趣味性,是景区提升吸引力的一把绿色密钥。

  下图为北海公园

   记者 邓敏敏 摄

 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