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病?
慢性病(也简称慢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指一类病程长、病因复杂、起病隐匿且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这类疾病通常由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且缺乏明确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常见的慢性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阻肺、哮喘)以及代谢性疾病(如高脂血症、骨质疏松)等。
慢性病的英文准确翻译是Chronic diseases。切勿直译为“slow disease/illness”(不是快慢的意思),强调病程长且难以根治的长期患病状态。也可称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用于强调与传染病的区别。
“Chronic”是长期的、习惯的、持续的,反复出现的,无休止的、总是存在的。反义词是acute是急性的,短期的,严重的,突然出现的。
随着社会经济、卫生事业的发展,人类的疾病谱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慢性病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占比超过80%,病患病率高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慢性病的三大特征:
1、终身疾病。通常起病隐匿,发展缓慢,病程长且反复发作,病情易反复。多数慢性病无法彻底治愈,需长期甚至终身管理。通过早期干预(如控制血压、血糖)、生活方式调整(合理膳食、运动)和规范治疗可有效延缓进展
2、生活方式疾病。遗传、环境、生活方式(如吸烟、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和精神压力等均可诱发慢性病。但与生活方式高度相关,约80%的慢性病与不良生活方式直接相关,包括肥胖、久坐、营养失衡等。
3、功能和机能进行性退化(老年呵护)。随着年龄,功能机能退化,多病共存。患者常同时患多种疾病,例如高血压患者多合并高血脂、糖尿病或脂肪肝。
怎么才能做好慢性病管理?
这些特点决定了慢性病的管理不能像预防传染病一样仅靠“群防群治”的公共卫生手段和措施,而更需要“个性化定制化”的临床手段。慢性病管理需要科学的知识、准确的诊断、合理的治疗手段、有效的干预措施,这需要专业医务人员分工协作才能完成。因此靠疾控中心人员或者靠基层公卫人员来进行慢性病防治的错误的,是完成不了慢性病管理任务的。特别是需要防止几类人员做慢病管理的弊端。一是简单培训考试出来的所谓“健康管理师”是不靠谱的,二是从事基层公卫服务的负责填写各类表格的“表哥”、“表姐”难以完成慢性病防治工作。三是所谓的“网红”养生专家更加会误导慢病的防治。
慢性病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模式需要重新架构。实现从院前—院中—院后的全病程管理。零级预防(疾病源头)和一级预防(上游)进行健康管理(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二级预防(中游)和三级预防(下游)进行疾病管理(防恶化、防复发、防残、防死)。县级以上的医院的专科医师、基层医疗机构的全科医师(培训后兼职全科)才是慢病管理的主力军。为了弥补专科医师和全科医师专业人才的缺乏,需要培养专门的疾病管理师(可从高年资护士中选拔)辅助进行慢性病管理。形成“三师一患”的慢病管理模式。
慢性病是威胁现代人健康的主要“隐形杀手”,其防控需从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加强运动)入手,结合定期体检和规范治疗。国家层面通过政策引导(如“体重管理年”)推动全民健康管理。但始终有一点要认清:个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是“自己”,佛难度无缘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