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防心血管疾病,健康作息习惯很重要

hqy hqy 发表于2025-08-06 01:53:22 浏览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预防心血管疾病,健康作息习惯很重要

在心血管内科门诊,常有患者困惑:“我坚持吃药、控制饮食,怎么血压还不稳定?”这时医生往往会追问:“最近睡得好吗?作息规律吗?”很多人不知道,健康的作息习惯就像心血管系统的“隐形守护者”,其对心脏和血管的保护作用,丝毫不亚于药物和饮食调理。

作息紊乱:心血管的“慢性毒药”

人体的心血管系统有精密的“生物钟”。比如,正常情况下血压会呈现“两峰一谷”的昼夜节律——清晨6-10点和下午4-8点轻度升高,夜间深度下降,这种波动能让心脏和血管在夜间得到充分休息。而长期作息紊乱会打破这一节律:熬夜会导致夜间血压不降反升,相当于让心脏“连轴转”;昼夜颠倒则会使心率变异性降低,增加心律失常风险。

研究数据显示,长期睡眠不足(每天少于6小时)的人,高血压发病率是规律作息者的1.5倍,冠心病风险增加48%。更危险的是,作息紊乱会引发体内炎症反应,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就像给血管壁“添堵”,为心梗、脑梗埋下隐患。

健康作息如何“守护”心血管?

健康的作息习惯能从多维度保护心血管:

- 规律睡眠修复血管:每晚7-8小时的优质睡眠中,身体会启动修复机制,血管内皮细胞得以再生,血液中炎症因子水平下降,相当于给血管“大扫除”。

- 定时活动促进循环:固定时间运动(如晨起散步、晚餐后快走)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血管弹性,让血液流动更顺畅,减少血栓形成风险。

- 规律进餐稳定代谢:按时吃三餐能避免血糖、血脂大幅波动。比如,不吃早餐会导致上午血糖偏低,诱发应激性高血压;晚餐过晚过饱则会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夜间血压调节。

构建护心作息的“实用指南”

养成对心血管友好的作息习惯,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 睡眠:固定时间,保证质量:尽量在22:30-23:00入睡,早晨6:30-7:00起床,避免熬夜和频繁夜醒。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屏幕(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可喝温牛奶、听轻柔音乐助眠。高血压患者若夜间打鼾严重,需排查睡眠呼吸暂停,这类问题会显著升高心血管风险。

- 进餐:三餐定时,结构合理:早餐7:00-8:00吃,保证蛋白质(鸡蛋、豆浆)和膳食纤维(燕麦、蔬菜);午餐12:00-13:00,可适当搭配瘦肉和杂粮;晚餐18:00-19:00,以清淡为主,避免过量油脂和盐分。

- 运动:时段固定,强度适中:早晨8-10点或傍晚16-18点是适合运动的时段,选择快走、慢跑、太极拳等中等强度运动,每次30分钟,每周5次。注意避免清晨6点前剧烈运动(此时血压易波动),也不要在睡前3小时内运动。

- 情绪:规律放松,避免应激:每天固定15分钟“放松时间”,通过冥想、深呼吸或与家人聊天释放压力。长期焦虑、压力过大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发血压升高,破坏作息平衡。

特殊人群的作息调整

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更需“定制化”作息:早晨起床时避免突然起身(可先躺30秒、坐30秒再站起),防止体位性低血压;若夜间有胸闷、心悸,可适当抬高床头15-30度,减轻心脏负担;服药时间需与作息匹配(如长效降压药早晨7点服用,更符合血压波动规律)。

总之,预防心血管疾病,不能只盯着“少吃盐、多运动”,更要重视作息这一“基础工程”。当规律的作息成为习惯,心脏和血管才能在稳定的节律中保持健康,为我们的生命活动提供持久动力。本内容为心血管内科张国瑞副主任医师的学习笔记、经验分享及科普创作,内容仅供科普参考,若有不适症状请务必及时就医,具体诊疗请遵医嘱。

 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