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内蒙古晨报
□晨报融媒 程建宁 张瑜
清晨五点半,天还没亮透。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可镇新区卫生院二楼的一扇窗已透出暖黄的光。50岁的赵淑慧站在镜前,手指抚平白大褂衣领的褶皱。这件白衣,她一穿就是30年。六点整,她拎起医药箱走进档案室,指尖掠过15000份居民健康档案,精准抽取出当日的随访名单。她新一天的“征战”,已悄然启程。
药箱里的“百家亲”
医药箱是赵淑慧的“武器库”,里面有家庭医生签约协议、听诊器、血压计、血糖仪、急救药品等。“最近开展签约服务,居民只有早上在家。”她解释着为何选择大清早来到居民家中。
“赵医生来啦!”脑梗患者家属熊先梅家的门应声而开。无需寒暄,赵淑慧熟稔地打开药箱,听诊器贴上老人胸口。“儿女不在身边,搭照(照顾)不上。”熊阿姨的方言裹着哽咽,“全凭赵医生来回折腾!”这样的“折腾”,赵淑慧坚持了10年。卫生院负责的15000名居民中,有100余户特殊家庭。这些空巢老人、慢性病患者、行动不便者,都是她药箱刻度表上最沉的砝码。
生死时速的“生命哨兵”
家庭医生不仅是慢性病管理者,更是危急时刻的“第一响应人”。去年寒冬深夜,辖区居民刘大爷突发胸痛,老伴的求救电话带着哭腔。赵淑慧冲进患者家中时,老人正蜷缩在炕上,面色青紫。“别怕,我在。”她一边安抚,一边飞速排查:发病时间、疼痛位置、放射区域……“可能是心肌缺血!”她立即协调转诊绿色通道。因处置及时,刘大爷转危为安。“这条命是赵医生抢回来的!”老人至今逢人便说。
惊险的还有48岁李先生的凌晨求救。突发胸闷合并左肩剧痛,患者已自行服用止痛药无效。“马上平卧!打120!”赵淑慧从症状中嗅到心梗信号,一边电话指导,一边将患者病史、用药记录同步传至县医院急诊科。15分钟——这是李先生从入院到溶栓治疗的时间,比黄金救治窗还快一步。“若等家属自行送医,心肌可能大面积坏死。”主治医生感叹。
医者仁心的“三重角色”
在可镇新区居民心中,赵淑慧是“健康守门人”。作为“家庭医生”,她是病痛的拆解者。独居的王奶奶患有高血压和类风湿关节炎,赵淑慧定期上门监测血压、调整用药。老人扭伤脚踝,她跪在地上清创包扎,转身又奔向菜市场为其代购粮油。“家庭医生好比亲人!”王奶奶攥着她的手念叨。
作为“健康管家”,她是生命的守望者。30年来,她为辖区建立动态健康档案,对重点人群了如指掌。谁家老人该测血糖了,谁家降压药快吃完了,她的随访本上密布着温热的注脚。
作为“急救前哨”,她是生命的摆渡人。胸痛识别、卒中预警、创伤处理……她将专业判断注入分秒必争的转运链条。那张覆盖39000人的健康网络,因她和团队的守护而坚韧。
微光成炬的“守护密码”
晚上八点,卫生院的灯光再次亮起。赵淑慧坐在电脑前,将当天的血压数据录入档案。团队人员在一旁整理着随访表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家庭医生小团队共同托举着基层医疗的“最后一公里”。
“老年人缺的不只是药,还有陪他们说话的人。”翻着厚厚的随访记录,赵淑慧感慨道。她曾在寒冬背着急救箱徒步三公里为独居老人送药,也曾彻夜守护在临终患者床前。当被问及坚守的动力时,她的答案朴素如初:“就想为老百姓做点实事。”
这份实事的重量,被辖区居民具象成无数个瞬间:是熊先梅床前那句“全靠赵医生搭照”的依赖;是刘大爷转危为安时颤抖的双手;是王奶奶接过生活物资时闪动的泪光。而赵淑慧的清晨,永远从六点开始——她提着医药箱走进曙光,照亮39000人的健康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