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王最近总觉得胸闷气短,去医院一查,医生说:您这血管可不太好啊!再不注意,离住院不远了。”

这句话是不是听得心头一紧?现代社会,心血管疾病早已成了威胁健康的“隐形杀手”。据统计,我国心血管病患者人数已超过3亿,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40%以上。
可以说,心血管健康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质量。那么问题来了:心血管健康的人,到底有哪些特征?如果您能达到6个以上,那恭喜,您的血管状态堪称“优等生”!
从生活场景切入:这不就是你?
大爷大妈们早上7点,广场上跳舞、打太极,神采奕奕;反观某些年轻人,天天熬夜加班,咖啡当水喝,久坐不动,血压早早飙高
这两类人的心血管健康状态,您一对比,就能想象出区别了吧?
很多人以为,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专利,但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年龄正在大幅提前,三四十岁的年轻人,甚至二十多岁的大学生,也开始被高血压、高血脂“盯上”。
尤其是那些长时间久坐、不运动、饮食不健康的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
健康心血管的7个特征:你符合几点?
1.血压稳定:120/80 mmHg是黄金标准健康的心血管,首先要有稳定的血压。长期血压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血管造成损害。高血压会让血管壁变硬、变窄,而低血压则可能导致供血不足,甚至晕厥。
2.血脂达标:别让血管“油腻”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容易导致动脉硬化。健康的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低于5.2 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低于3.4 mmol/L。
3.血糖正常:预防“糖心病”糖尿病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增加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风险。健康的空腹血糖应低于6.1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7.8 mmol/L。
4.体重合理:BMI保持在18.5-23.9之间肥胖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尤其是腹部肥胖(腰围:男性≥85 cm,女性≥80 cm)。如果您体重超标,心脏负担会明显加重。
5.心率平稳:每分钟60-100次为佳健康的心血管,心率一般在60-100次/分钟之间。如果经常心率过慢或过快,可能预示心脏功能异常。
6.血管弹性好:血流畅通无阻健康的血管应该是“柔软有弹性”的,而不是“僵硬堵塞”的。动脉硬化、斑块形成,都会让血管失去弹性,增加心梗和中风的风险。
7.生活习惯健康:饮食、睡眠、运动全都在线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如多吃蔬果、少吃油炸食品),以及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是心血管健康的基石。
达到6个以上,说明您的心血管健康状况非常好!如果达不到,可别着急,下文告诉您如何改善!
中西结合:从调理到预防的双重之道
在西医看来,心血管疾病的成因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现代病”。而中医则认为,心血管健康与“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黄帝内经》有云:“血脉者,常不可绝也。”意思是血液流通要顺畅,不能有堵塞。中医强调“补气养血”,通过调节脾胃功能、疏通经络,来改善血管状态。
比如,您可以试试以下中西结合的小方法:
1. 饮食调理:· 西医建议:每天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25-30克),多吃绿叶蔬菜、全谷物食品。
· 中医推荐:适量食用山楂、决明子泡水,有助于降脂、活血化瘀。
2. 运动养护:
· 西医主张:每周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次30分钟以上。
· 中医提倡:通过太极拳、八段锦等柔和运动,增强气血流通。
3. 心理调节:
· 西医认为:长期压力会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导致血压升高。
· 中医讲究“养心”,提倡听舒缓音乐、练气功,保持心态平和。
常见误区:你中招了吗?
1. 心血管疾病只有老年人才需要注意?大错特错!年轻人熬夜、暴饮暴食、久坐不动,同样容易引发高血压、心律失常等问题。
2. 血压正常,就一定没问题?有些人血压正常,但血脂、血糖、体重等指标却超标,这同样会导致心血管疾病。
3. 吃药能解决一切问题?药物只能控制症状,无法从根本上改善血管健康。生活方式的调整至关重要!
怎么办?从今天开始,做心血管的“守护神”
1. 戒烟限酒: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而过量饮酒则容易导致血压升高。
2. 均衡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坚果的摄入。
3. 坚持运动:每天快走30分钟,让血液流动更顺畅。
4. 定期体检:关注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变化,早发现早治疗。
5. 保持好心情: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学会释放压力。
结尾寄语
心血管健康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长期的积累。您今天的每一个小选择,都会决定明天的健康状态。
记住,心血管健康的“优等生”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的努力养成的。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您或家人从中受益,早日成为“健康达人”!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概要[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1):3-14.
[2]韩雅玲.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版)解读[J].中华高血压杂志,2023,31(6):525-530.
[3]陈可冀.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42(10):1207-1212.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