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医疗“阎”阵以待 居民看病“智”得轻松

hqy hqy 发表于2025-08-01 17:37:00 浏览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来源:【中国航空城阎良】

二月的关中平原带着一丝寒意,在西安市阎良区的医院里,28岁的刘可穿过人民医院门诊大厅。她熟练地打开“健康阎良”智慧医疗服务平台,点击手机里的电子就诊码。2021年,陕西西安市阎良区就开始启动区域一体化智慧医疗平台,将全区9家公立医疗机构和23个社区卫生站编织成数字网络。阎良区卫生健康局数据显示,信息化建设促进医疗卫生智能化管理,使群众就诊等候时间缩短2/3,云影像中心及心电中心服务基层患者数分别达5.2万、28.2万人次。

在阎良区北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智能终端机前徘徊着银发群体,手指在屏幕上试探性地点击着,每一步操作都带着明显的犹豫。当城市里的三甲医院云端问诊量激增的,基层医护的数字化是否能跟紧脚步? 从“救命文档”到“云端药房”,从智能穿戴预警到“云”辅助诊断,阎良的实践正在为县域智慧医疗提供独特样本。

纸质病历跃云端:诊疗流程数字化革命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智慧医疗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它正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重塑着阎良的医疗卫生格局。阎良区积极响应国家 “互联网 + 医疗健康” 战略,全力推进智慧医疗建设,展开了一场关乎民生福祉的医疗 “智慧革命。”

“最大的好处就是省时间!”28岁的刘可习惯在通勤路上用手机挂号,午休时查看检查报告。她曾因皮肤过敏尝试过在线问诊,但对医生的回答“半信半疑”,最后还是去了医院。刘可的手指在自助打印机的屏幕上轻点,指尖残留着初春的凉意,液晶屏幽蓝的光映在她眼底。回忆起三年前陪父亲看病的场景:他们特地起个大早,排在窗口队伍里,CT片在人群挤压下发出脆响。诊区广播响起:“请A018号到3诊室就诊”,机械女声在挑高的大厅穹顶下回荡,墙上的电子导诊屏正以航空时刻表的形式滚动着就诊信息,提示候诊队列前还有2人。

阎良区人民医院候诊大厅

阎良区智慧医疗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经历了从纸质病历到电子化建档,再到“无接触就医”和“云”辅助诊断的“三级跳”。早在2010年,阎良区便开始探索医疗信息化之路,对信息化系统进行安装和部署,为一体化智慧医疗服务平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医疗卫生信息化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说:“在2010年到2018年之间,主要是对线下设备的普及,医生看病几乎都配备电脑了。”通过几年的努力,全区医院告别了纸质病历,实现了电子化建档。

2020年,“无接触就医”和线上问诊服务推出。刘可回忆那段时光,深夜寒冬,她蜷缩在出租屋的单人床上。持续低烧让她意识昏沉,喉咙像塞着团浸了辣椒水的棉花。手机屏幕在黑暗中亮起蓝光,她颤抖的手指在"在线"界面反复滑动——这是医院官网新增的在线问诊入口。

“目前体温是37.8℃,喉咙痛了一个星期,咳嗽带痰。”她对着问诊框里的语音条喘息。十几分钟后,呼吸内科田主任的回复跳出来:“建议明天上午直接到发热门诊做CT,走专用通道。”屏幕上的每个字都映在她布满血丝的眼睛里,像一串救生圈漂浮在混沌的意识之海。她摸索着把预约二维码截图保存到相册,这个动作牵动胸腔引发剧烈咳嗽,震得床头柜上的退烧贴包装簌簌作响。凌晨三点的月光斜照在药盒堆里,手机呼吸灯明明灭灭,如同黑夜中守候的电子萤火。

健康阎良高质量发展综合监管平台

近两年,自主开单及挂号等功能上线平台,患者可以通过手机完成挂号、缴费和查询报告等操作。“以前请假半天看病,现在手机上就能搞定大部分事。”但偶尔的系统卡顿还是让刘可抓狂,“也许是网络问题,提交病历时页面总是转圈。”在区医疗信息中心的大屏上,实时跳动的数据勾勒出全区医疗资源的动态全景:828 张床位的使用率、抗菌素的使用量、各医疗机构的门诊量一目了然。“这就是我们的智慧大脑。”工作人员轻点屏幕,各卫生院的 CT 开单记录便清晰呈现。医生开单,患者就能到区医院做检查,结果同步回传,省去患者来回奔波的时间。“技术应该适配人,而不是人追着技术跑”工作人员补充道。

诊疗新跨越:从窗口长队到智能服务

对于阎良区的居民来说,智慧医疗带来的改变是实实在在的便利。这种改变在23岁的自由职业者李婷身上更为显著,她蜷缩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候诊椅上,手机屏幕在指尖明灭不定。二月末的倒春寒渗进铁质椅背,让她胃部的抽痛愈发尖锐。诊室门楣的电子屏忽然亮起“请013号就诊”,蓝光扫过她手背时,腕间的智能手表同步震动——这是她绑定的个人健康系统,能自动关联就诊信息。“可能是胃肠应激反应。”卫生院的赵医生将听诊器焐热才贴上她腹部,“不过我们这里没有胃肠镜设备。”王医生扶了扶眼镜,鼠标在全区医疗云平台上划出弧光,“给你转个远程检查单,直接去人民医院做无痛胃镜。”

李婷怔怔看着对方操作。3年前母亲做同样的检查,需要早起去人民医院排队抢号。此刻她的手机已经弹出提示:阎良区中医院电子检查单已受理,预约2月28日14:30消化内镜中心,当前排队人数3人。穿过医院连廊时,自助机吐出检查导引单的瞬间,她恍惚看见母亲当年攥着的纸质申请单——皱巴巴的票据边缘还沾着中药渍。

无痛胃镜室的机械臂正在做术前自检,李婷躺在诊疗床上数着顶灯里的光纤节点。苏醒时手机锁屏显示15:47,通知栏里躺着新鲜出炉的检查报告显示:胃窦部粘膜轻度充血,健康系统自动推送用药建议,连同医院制定的饮食方案。在药房窗口扫码取药时,她的运动手环忽然震动,系统根据胃镜影像与可穿戴设备数据,生成了新的健康预警:未来48小时寒潮预警,建议加强腹部保暖。

李婷的经历是阎良区30万居民就医生态变革的缩影。2024 年 3 月上线的全省首家远程开单功能,群众在卫生院就诊时,医生可开具区人民医院的检查检验申请单,群众缴费后到区人民医院检查,还能在手机上查看报告,大大节省了就医时间与成本。

阎良区人民医院挂号系统

消毒水的气味还未从衣领袖口散去,高全玉望着手机日历上重叠的标记——母亲明天的第三次化疗被红圈锁住,同时,父亲手术的蓝标还泛着未读的浮光。“您好,3床需要家属签字。”护士站的呼叫混着病房咳嗽声传来,她攥紧口袋里震动的手机,那头护工正在催促结账。微信步数悄然突破两万,而凌晨三点在ICU走廊打盹的照片,早已在朋友圈积了层薄灰。

“智慧医疗”线上护理预约服务

父亲的导流管又到了更换时间,电梯间镜面倒映着她为难的脸庞,高全玉每遇到这种时刻都无奈叹息,“第一次体验护工护理服务,这可能是所有独生子女的救命稻草。”手机弹出陪护护士到岗通知的瞬间,那是她三天前反复研究的“燕尾帽”护工服务平台——专业护理服务平台聚焦特殊人群需求,为患者提供便利。

全职照顾母亲的日常起居已让她分身乏力,只好预约医护人员照顾同在医院术后恢复的父亲。护理服务带来的便利体现在每个细微之处。当高全玉在肿瘤科为母亲擦拭冷汗时,“燕尾帽”平台的护士正在肝胆外科病房工作,戴着医用手套的手指轻旋导流管接口,酒精棉片以螺旋轨迹消毒皮肤。床头平板实时上传护理记录,血压和引流液颜色等数据化作曲线跃入云端档案。

夜色降临时,她看见护士推着护理车穿过走廊,车筐里整齐码放的换药包与智能尿湿监测仪泛着冷光。此刻监护仪的嗡鸣与移动护理系统的提示音在空气里交织,她对妈妈说:“虽然买的是24小时的服务,可中午去给爸爸送饭的时候身边无人看护。”于是,在心里默默许下心愿,希望陪护服务尽早细化,推广到更多医院的病房。

屏幕里的生命线:“云”影像诊断如何托起城镇健康

阎良区的智慧医疗革新围绕“联结与生长”展开,“云”影像远程诊断已经成为医疗工作中的日常,当急诊科的灯光在夜色中亮起,一场跨越时空的医疗救援正在紧张进行。西安某三甲医院的专家,通过电子屏幕,为正在抢救的患者提供着专业的指导。患者的生命体征实时投射在虚拟屏幕上,每一秒心跳和呼吸,都牵动着在场医护人员的心。

图6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

2021年7月初组建区域 “云”影像诊断中心,依托健康数据云平台优势,构建阎良区域医学影像大数据云平台。平台以阎良区人民医院为中心,联通街道卫生院,为基层卫生院提供线上诊断,群众无需奔波就可享受二级医院的诊断水平。

“以前报销医保要自己拿着单子去报销,现在用手机操作方便多了。”刘可提到她最满意的服务。过去,只有人民医院能报销医保,由于阎良区医院移动医保支付功能逐渐普及,不仅医保服务站点多了,覆盖的医院也多了。

影像集中处理中心医师阅片

2024年,全区医疗机构完成“医疗云”升级,CT影像能快速跨院共享,患者的影像资料可以实时上传到云端,由上级医院的专家进行远程诊断。技术不是万能药,但在这里,它正努力弥合城乡医疗的鸿沟。

在阎良区卫生院的“云”影像诊断室里,62岁的王建国第一次体验到远程就诊的便捷——系统自动调取他三年的电子病历,“请刷身份证,慢慢来,不着急。” 医院大厅的引导员正用同龄人视角破解操作障碍,协助王大爷顺利完成复诊,半小时后,肺部结节分析报告已传至西安三甲医院的专家端。“过去进城复查要折腾整天,现在家门口就能让省城大夫会诊。”这位种了半辈子苹果的老农,在智慧医疗的网格中找到了新的安全感。

电子病历系统完整地记录了患者从初次就诊记录到后续的所有诊疗过程,当患者需要转诊或上级专家会诊时,电子病历的实时调阅和传输,减少了因信息不全导致的误诊或重复检查,实现患者长期健康管理,降低了因信息断档导致的医疗风险。

省时间与费心思:点击背后的温暖接力

智慧医疗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在医疗领域的变革浪潮中,阎良区卫生健康局积极响应国家“互联网+医疗健康”战略,其实践丰富多元,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智慧医疗的便利节省了时间,但也让人耗费心思。“年轻人和老年人的使用版本应该分开,现在的智慧医疗服务对他们来说太复杂,还要耗费时间成本去学习,甚至到头也弄不懂。”志愿者小王发现填写信息界面复杂,预约信息字体小,“老人自己操作几乎不可能。”

在智能终端使用方面,老年人成为了“弱势群体”。尽管推出了 “关爱模式”,配备了导诊员,但在武屯中心卫生院,69岁的李大爷攥着身份证在自助机前手足无措。“字太小,点不准!”志愿者连忙上前引导。“女子,这个能挂骨科吗?”小王看见这位独身老大爷手中攥着纸质病历本,泛黄的封皮边角卷起。她瞥见他病历本上潦草写着的“腰椎间盘突出”,“您扫这个二维码。”她示意老人打开微信,发现对方手机还是老式按键机。她领着李大爷到服务台,透明玻璃的纸上写着人工挂号通道,她抽出垫板夹着的挂号单,碳素笔尖勾选‘现金支付’选项,对大爷说:“咱用身份证挂号,和扫码一样快。”

老人从人造革挎包掏证件时,带出风油精混着速效救心丸的气息。小王注意到他病历本里夹着2018年的就诊卡,塑封角已经开胶。她将信息誊抄至新系统时,特别勾选了“保留纸质病历”选项。不一会儿,候诊大屏播报“李国强请到2诊室”时,小王把挂号单交给李大爷:“您顺着绿脚印走,左转第二个房间就是2诊室。”老人蹒跚离开时,小王往他的手里塞了张印有子女远程绑定功能的宣传单,背面的家属代办流程图解特意用了初号楷体。

自助机队伍里几位银发患者缓缓退出来,攥着身份证挪向服务台。健康阎良监管平台大屏上的实时挂号数跳动了一下,线上窗口数据下降了0.7%,这个细微波动在今夜后台日志里,在患者使用数据的反馈下,医院逐渐增设线下代办点和人工号源。医院候诊区,李大爷握着刚刚打印的纸质病历单反复确认:“还是白纸黑字踏实。”这种代际认知差异构成智慧医疗推广的最大挑战。

医护人员协助老年患者操作机器

“系统设计默认用户熟悉智能操作,但许多老人连拼音都不太会。”阎良区中医医院导诊护士王芳说。她观察到,尽管医院设置了自助挂号机,但大部分老年人还是到人工窗口办理,“子女不在身边时,他们宁愿早起来排队。”阎良区在智慧医疗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针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推出了适老化的服务措施,协助老年人完成就诊。志愿者小胡展示着她的工作记录本:“每天要帮几十位老人操作机器,最常听到的请求是“姑娘,能帮挂个号吗?”这种数字反哺正在催生新的社会联结。在阎良区人民医院的门诊大厅,白发老奶奶在志愿者的帮助下,顺利地完成了挂号、缴费等流程。

在这场医疗变革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和见证者。从医护人员到患者,从技术人员到企业代表,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推动着智慧医疗的发展。他们或喜或忧、或期待或担忧,但共同的目标都是让医疗更加便捷高效。

在云端种植仁心:CT机的算法温度与医者初心

阎良区将智慧医疗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为智慧医疗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适老化方面,阎良区积极探索,开发了适配老年人的系统。“技术必须适配人,而不是让人适配技术。”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强调。事实也证明,这一理念正逐步改善着医疗服务质量,从2023年以来,患者满意度从71%一路攀升至89%,便是最好的例证。

四大主要业务系统实现对接

通过“健康阎良”智慧医疗服务平台,村民可以在线预约挂号、查询检查报告。63岁的糖尿病患者王秀兰参与社区宣讲会,学习使用医疗平台的关爱模式,她说:“现在知道怎么查报告了,还能给外地儿子分享就医记录。”她熟练滑动手机屏幕:“现在挂号就像抢红包。”只需在手机上轻轻点几下,就能轻松完成挂号,电子挂号系统投射的蓝光映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折射出这座西北小城医疗变革的微光。

夜幕降临,王秀兰的手机弹出体检报告的通知,在这个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医疗试验场,每个居民都既是受益者也是试炼者,他们的生命体征正被编译成二进制代码,在数字洪流中寻找着健康与效率的平衡点。

在区医疗信息中心的大屏上,实时跳动着全区医疗资源数据:全区82.25%的床位使用率、抗菌素使用量和各机构门诊量一览无余。这些跳动的数字背后,是244.5平方千米土地上每个生命的健康叙事。电子血压计、血糖仪等智慧医疗设备的配备,让检查数据自动上传至区域智慧医疗信息平台,形成村民的电子健康档案。这不仅方便了信息管理,还为上级医疗机构提供了准确参考。

技术狂飙背后,是更具象的民生考量。阎良区区医疗卫生信息化管理中心工程师带着团队不断优化小程序,通过定期收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优化服务流程和技术应用。“要让系统解决居民的困难,才算真正服务乡亲”。

区域实验室信息管理云平台建成使用

区域实验室信息管理云平台(云 LIS)的建立,提升了实验室管理效率。通过集约化管理,缓解了医院硬件设备压力,实现了检验报告的实时上传和共享。医生接诊时能快速调阅患者检验报告,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智慧医疗的浪潮不可逆,可在进程中,如何让医疗技术多些温度,成为了一道亟待破解的难题。患者姚遥说:“线上流程再智能,看病终究是人和人的接触。”2月末清晨,她带母亲复查时,发现导诊护士弯下腰,耐心教老人使用挂号机,这看似平常的场景,却让她感慨万千。“线上流程哪怕再智能,看病这件事,归根结底还是人和人的接触。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智慧’的真正含义,可不只是机器有多聪明,更在于服务能不能做到贴心。” 而患者刘可的愿望则更加朴实:“希望下次抢专家号时,页面别再卡顿了。”

阎良区的探索昭示着智慧医疗的理想模样,不是用算法取代白大褂的温度,而是让冰冷的代码与芯片流淌人文温度、令科技生长出医者仁心的模样。当2025年的第一缕阳光掠过石川河,老农王建国刷着身份证完成远程复诊,西安专家的诊断意见已同步至他的电子病历——这背后是全区设备编织的“数字神经网”。技术浪潮中,“智”得轻松不仅是缩短的就诊时间,更是老人们在志愿者指导下喊出“我要挂号”时,挂号机应声亮起的温柔回应。 (蒋梦君 指导教师:施露 刘晓斌

本文来自【中国航空城阎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您阅读本篇文章共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