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自己的定位一直是一个“教育者”。
不是因为我懂得很多知识道理,也不是我有很高的学历、有丰富的履历,而是因为我经历过无知、焦虑、迷茫时的痛苦与绝望。
现在我走出来了,但千千万万个“我”还在里面。所以我想做点有教育意义的事,做一个唤醒他人内在的觉知、唤醒他人对世界的热情、唤醒他人改变命运的勇气的人。
我创建了“WealthCreator”。
WealthCreator的初心是,相信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获得自由的权力。
明悟了这份自由来自我们本身,就能去创造(Create)属于我们的富足(Wealth)。
自由不是别人给予的,是自己创造的;
富足不是外在的标签,是内在的觉醒。
但社交媒体是个喧嚣的地方,人们为流量狂欢、逐财富而动。这是人性。
人性的贪嗔痴,成就了中国互联网流量的大江大河。
今日如此,日日皆然。
所以在这么一个地方做教育之事,就意味着逆势而为,于万仞之山,推千钧之石。
甚至我也可以自嘲一句“我是在盐碱地里中庄稼”。
但我始终相信,启蒙的火种一直在人心中。
等风来,星星之火,便可燎原。
生命的信号
生命的信号就是人生的指引,也可以叫意义、使命、责任。除此之外,都是噪声。
王阳明讲“知行合一”,但为什么那么多人做不到?就是因为他们“知”的都是噪声,不是流淌自内心的信号。
真正的“知”,是从内心升起的觉知,是生命的信号在回应世界。
就像种子知道要向上生长,河流知道要奔向大海,人也应当知道,自己为何而来。
知行合一,不是先知后行,而是知与行本是一体。
生命的噪声
很多时候,人会自己给自己制造噪声。
就像有的人写文章,拍视频,他们只是在复制和搬运别人的东西。如果你传递的声音不是从自己内心流淌而出,而只是充当他人的传话筒,那这一切都是噪声。是噪声,就会干扰你生命本来的节奏。
我为什么从来不追热点,极少看热搜?因为我不能让外界的信息淹没我生命发出的信号,从而裹挟着我,偏离生命原本的方向。
听见你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
你真正热爱什么?
你愿意为什么事付出一生?
你愿意承担什么责任,哪怕无人喝彩?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是靠刷短视频刷出来的,也不是靠听一场演讲听来的。
它们藏在你一次次的失败、挣扎、沉默、反思中, 它们浮现于你最孤独的时刻、最痛苦的抉择、最真实的自我面对之中。
王阳明龙场悟道,不是因为他读了多少书,而是因为他在绝境中听见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他说:“心即理。”
不是说心可以决定世界,而是说:你内心的真诚与觉知,才是行动的真正源头。
意义
什么是意义?
从奥斯维辛集中营顽强活下来的维克多·弗兰克尔会说,人之所以能活下去,往往不是因为外界环境足够好,而是因为找到了活着的理由。
活着的理由就是意义。
而意义,完全是个人的事情,是个人过往经历与思考、目标与使命、爱与责任的结晶。
生命中零零散散的经历,你把它们连点成线,配上动人故事,这就是制造意义。
就像你把夜空中星星组成星座,用神话故事把它们的来历娓娓道来,这同样是制造意义。
真相是主观的,现实是可塑的。这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核心思考。
社会学认为意义是一种集体叙事,孩子要听父母话,长大了要结婚生子,老了要回归故土等等,人们共同构建了一套观念,来提供秩序与意义。如果你不思考,这些就是天经地义的,殊不知它们都可以被重构。
意识到自己永远有选择的权利,意识到自己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意识到自己能找到生命的意义,你是在为自己的生命立法。
时间
巴菲特的净资产大约有1300亿美元,他的生活很充实,每天读书、研究、看财报,学习世界上的新东西,输出见解,很多人愿意听他讲话。
但你肯定不想跟他交换人生,因为巴菲特已经94岁了,他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他最好的朋友查理·芒格已经去世。
如果你愿意把你人生中剩下的时间按秒卖给巴菲特,哪怕是一秒钟一美元,甚至十美元,他也肯定愿意买。也就是说在巴菲特这样的人的眼中,你无所事事一小时、自怨自艾一天就等于浪费了成千上万美元。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但现实是,我们总会把大量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把生命耗费在噪声上。
我们总以为别人都在看着我们,从心底认为我们的一言一行很重要:这个社会是个人情社会,我要谨言慎行不能得罪领导和同事;我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不要让自己丢份。
其实在你一文不名的时候,没人会记得你做过什么。可能你每天都在和一群平庸的人相处在一起,忙忙碌碌。但你熬夜加班干出来的那些活,老板、同事、客户最终都会忘记。
美国有句谚语,说的是:做你自己,说你想说的,因为介意的人对你不重要,重要的人不会介意。
我至今记得小学三年级,班主任读《绿野仙踪》这些童书给我们听,教我们用吃过的糖纸做纸人,给我们讲述童话里的寓意。
当时我并不明白,但至今这些年我才明白她的良苦用心。
就像我现在给身边的一些人讲一些大道理,诸如使命、责任、自由,朋友说“他们不一定能理解这些道理”。
是啊,他们确实很难理解,但是将来有一天,等他们能够理解的时候,突然想起来这一幕,就能够顿悟我做这些的意义了。我现在做的,就是给他们留下这个记忆,然后静静等那一天来。
就像我的班主任那年做的,把那些美好的东西展现给我们看,种在我们心里,然后等着破土的那一天。
That´s the beauty of education,and no beautiful thing ever dies.
前辈们也喜欢讲道理,但我们很少听,觉得他们啰嗦。
初识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
内容创作
刘少楠坚持做了五年《产品沉思录》,然后延伸出了flomo,接着又有了现在的小报童。有人问他为什么能坚持五年做《产品沉思录》,少楠讲:
做产品沉思录不叫坚持,它对我来说就像玩一样。唯心一点来讲,你只有在一件事上乐此不疲才能超过别人。
这其实就是深度关系。
深度关系的本质是依赖性和确定性,你确定这个人能和自己共度难关、确定这样东西自己始终热爱。
而内容正是每个人都可以与之建立深度关系的对象。
如果你找不到那个可以跟你穿越周期、穿越不确定性的人,那你可以选择内容创作。
我把我的存在感安放在内容创作上,一是因为内容创作会给我带来确定性,写完一篇内容之后得到确定性的满足感和愉悦感;二是,内容会带给我无限的机会,会替我去见很多人;三是内容不会背叛我,只会默默地散发着微弱的光和热,供我取暖。
世界是多维的,到处都是此起彼伏的机会和利益,那你会因为自己的判断,而在各种不确定性中坚持多久?
你可能因为项目周期长看不到结果而放弃,可能因为合伙人之间的一次争执而怀疑整个方向,也可能因为某一次情绪的冲突就让多年的情谊崩塌。
情感来自共同记忆,我回顾自己创作的内容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情绪共振,我和内容一起拥抱不确定性。
所以,当我们说“内容”是这个时代最具穿透力的存在时,并不是因为它有多赚钱,或者能带来多少流量,而是因为它是一种可以穿越时间、跨越空间、不受人事变动影响的“深度关系载体”。
你可以换工作、换城市、换圈子,但只要你的内容还在,你就始终有一个可以安放自己的锚点。它是你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唯一可以确定的东西。
而当你持续创作,你会发现,那些真正被你打动的人,会因为你写下的文字、录下的声音、拍下的画面,而与你建立起一种超越现实层面的信任。这种信任,比酒桌上的承诺更真实,比股权协议更牢固。
因为在那一刻,他们看到的不是你光鲜的一面,而是你在深夜独自打磨内容时的孤独与坚持;他们感受到的不是表面的热情,是你一次次在低谷中重新站起来的决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