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社区医院碰到老王,他拿着体检报告唉声叹气:“我早就把火锅啤酒停了,怎么尿酸还高?医生说再降不下来,可能要得痛风。”
这事儿让我想起肾内科李医生说的话:“现在高尿酸的人里,有一半不是因为吃,而是被这些藏在生活里的习惯坑了。”

先说说尿酸怎么回事。
我们身体每天都会自己产生尿酸,就像烧火会产生灰烬,正常情况下能通过肾脏排出去。
但如果产生太多,或者排不出去,就会在血液里堆积 —— 超过 420μmol/L,就可能形成结晶,沉积在关节里,疼起来像针扎一样。
很多人觉得 “少吃嘌呤就行”,其实这只是一方面。
李医生最近接诊了个 28 岁的小伙子,海鲜内脏碰都不碰,尿酸却飙到 580。
细问才知道,他有三个习惯,很多人天天在做:
第一个是 “一天喝不到 500 毫升水”。
小伙子是程序员,忙起来半天不喝水,厕所都少去。
尿酸主要靠尿液排出,喝水少就像河道水少,垃圾容易沉积。
有数据显示,每天喝水少于 1 升的人,高尿酸风险是正常人的 2 倍。
建议把工位上的杯子换成 500 毫升的,上午下午各喝一杯,尿色浅黄就说明水量够。
第二个是 “晚上 12 点后才睡觉”。
这小伙子总熬夜打游戏,凌晨两三点才睡。
李医生解释:“熬夜会打乱身体代谢节奏,让肾脏排尿酸的效率下降。”
就像清洁工半夜下班了,垃圾没人运,自然越堆越多。
门诊统计发现,长期熬夜的人,尿酸值平均比规律作息的人高 60μmol/L。
第三个是 “久坐不动,一周走不了 3000 步”。
小伙子除了去厕所,几乎不离椅子,周末也窝在沙发上。
“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帮肾脏‘干活’,” 李医生说,“肌肉一动,就像给代谢系统‘上润滑油’,尿酸排得更顺畅。”
有个患者试着每天走 4000 步,三个月后尿酸降了 80,没吃一粒药。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习惯 ——“爱喝甜饮料”。
有人觉得 “不喝酒就行”,却天天喝奶茶、碳酸饮料。
这些饮料里的果糖,在身体里会转化成尿酸,还会抑制尿酸排出。
李医生见过最夸张的案例:一个女生不喝啤酒,但每天两杯奶茶,尿酸比常喝啤酒的人还高。
其实身体有个 “预警信号” 要留意:
比如脚踝、膝盖偶尔隐隐作痛,或者早上起来关节发僵 —— 这可能是尿酸结晶在 “搞事”,及时调整还来得及。
李医生给了个简单的 “降尿酸口诀”:“喝水像喝茶,作息像退休,走路像遛弯”。
就是说喝水要少量多次,别等渴了才喝;尽量 11 点前睡,哪怕闭目养神也行;不用刻意运动,每天散步 20 分钟,比躺着强。
最后想说,高尿酸就像家里的垃圾桶,既要少产生垃圾(控制嘌呤),也要及时清理(多喝水、多代谢)。
把喝水提醒设成手机闹钟,把熬夜打游戏换成睡前泡脚,比光盯着 “不能吃什么” 更有用。
要是觉得这些提醒有用,就转给那些总念叨 “我明明吃得素,尿酸怎么还是高” 的朋友吧 —— 别再只盯着餐桌了,那些藏在作息、喝水、运动里的小习惯,有时候比一顿海鲜还影响尿酸呢。
早改一天,关节就少受一天罪,多值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