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刚刚结束的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这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大食物观、确保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就在《摆脱贫困》中提出,“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坚持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意义重大,既需要更新政策理念,更需要创新政策供给。
一、充分认识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人口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对食物的消费量也在快速增长,并且逐步快于供给增长。近年来,除蔬菜外,几乎所有大类食物产品都开始出现净进口局面。其中,粮(主要是三大谷物和大豆)棉油糖等土地集约型产品首当其冲,随着2011年稻米进口量大于出口量,已全面转为净进口。畜产品也开始出现贸易逆差,并于2008年后快速增长,2022年逆差达451亿美元;水果的贸易逆差在2023年达到了112.8亿美元。水产养殖是我国的特色和优势,贸易额长期顺差,但2022年和2023年也连续两年出现逆差,分别为6.8亿美元和33.5亿美元。据专家估计,2021年按播种面积当量计算,粮棉油糖肉蛋奶净进口相当于13亿亩播种面积的产出,约为国内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0%。由此可见,单靠单一耕地资源来提供人民群众的食物需求非常困难,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构建意义重大。
二、全面理解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丰富内涵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不仅是对当前农业生产模式的延伸和补充,更是对食物安全、生态环境、社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从宏观角度来看,这一体系的构建是对粮食安全保障的深化,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食品需求的必要途径。要全面理解这一体系的内涵,首先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思考。
一是食物供给的多样化,即从“单一粮食”过渡到“多元食物”。目前,我国的食物供给体系侧重于保障传统的大宗粮食生产,高度依赖于耕地资源,我国粮食播种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0%,耕地复种指数均值从2001年的1.14上升至2018年的1.3,部分地区甚至高达3.00以上。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单一的粮食供给已无法满足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主食和副食品,还包括高品质的肉类、乳制品、海鲜、果蔬等多种类食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需在关注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我国的生产资源从耕地拓展到全方位、多途径的食物资源,除了关注耕地资源,还应充分发掘耕地资源以外的其他生产资源潜力,综合利用草原、山林、湖泊、海洋等自然资源,通过发展海洋牧场、深海捕捞、设施农业、林下经济等新兴领域,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提高整体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性。
二是食品结构的优化,即从量的满足(吃得饱)转变为质的提升(吃得好)。目前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不够合理,传统的粮食生产和供应只是满足基本的热量需求,忽视了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多样化需求,居民对水果、奶制品、水产品、全谷物和杂粮等食物的消费量仍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摄入量。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不仅要求提供足够的热量和基本营养,更要能够满足人们对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多方面营养需求的均衡分布。这就要求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要涵盖更多种类的营养食品,并且促进其产量、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
三是农业生产的全链化,即从侧重“生产环节”转变为“科研-投入-生产-流通-消费”全产业链整合。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重在关注农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倡导农业生产向全产业链模式转型,向前拓展到动植物种质研发和要素投入,向后延伸到食物流通和消费。这就要求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加强农业科研投入,推动新技术的应用,提升种植、养殖、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效率与质量;注重产品的流通环节,优化农产品的供应链管理,保证产品从生产地到消费者手中的质量稳定性和新鲜度。
四是食物供给的全球化,即坚持“引进来”同“走出去”相结合。在全球化时代,粮食和食品供应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国内的农业生产与全球农业市场紧密相连,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大宗农产品进口依赖度不断提高。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需要建立起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机制,推动全球农业合作与交流。一方面,立足本土食物供应产业链,针对国内食物供求缺口,驱动海外市场进行有效补给,不断丰富和拓展进口来源;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球农业政策的制定与合作,共享农业科技成果,增强我国农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推动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向世界市场,确保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在全球化背景下稳定运行。
三、强化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政策创新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除了要加强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还需要在政策层面进行深层次创新,才能从根本上保障食物供给的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一是推动粮食支持政策向多元化食物支持政策转型。我国的粮食政策和农业支持政策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粮食的生产、储备和价格支持等方面,尤其以大宗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为重点。这种粮食支持政策过度倾向于对单一粮食作物的保护和补贴,容易导致农业资源的单一配置和农民生产模式的固化。为应对消费者对非粮作物、特色农产品以及营养丰富的动物性食品需求日益上涨这一变化,粮食支持政策应逐步向多元化食物支持政策转型,全面提升农业对多种食物的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在政策设计上,国家应积极调整现有的农业补贴结构,逐步将资源配置向蔬菜、水果、畜禽产品、海鲜等多种类食物领域倾斜。加大对高营养、低碳绿色农业技术的支持,鼓励地方政府和农民采用生态农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等新兴农业模式,提升不同类食物的产量与品质。同时,鼓励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农民提供财政补贴、技术指导和市场开拓等多方面的支持,形成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加强对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化链条的政策支持,促进农产品由“原料型”向“价值型”转变,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是强化食品安全和质量保障政策支持。随着食物供给的多元化,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性、营养性、绿色性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这要求政策制定者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时,必须重视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监管,确保新兴农业产品的质量标准同时符合国际和国内要求,避免“食品安全危机”打击消费者信心。政府可以在政策创新中加强对食品安全体系的建设,强化对食品安全的全链条监管,完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管机制,通过完善农产品的认证体系,推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标准,推动食品生产全过程的追溯机制。既要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的源头可追溯性和质量控制,又要通过提升农业科技水平,鼓励绿色、无公害农业生产,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从源头上确保食品的健康和安全。
三是出台跨区域、跨产业合作的耕地规划政策。我国农业资源禀赋的区域性差异较大,单一的地区农业发展模式难以满足全国范围内多元化的食物供给需求。为了促进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形成,需要通过政策手段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推动农业、产业以及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优势互补的生产格局。本着“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的原则,引导各个地区依照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食物生产,如南方地区多种植水果和蔬菜,北方地区重点布局大豆、油料作物和牲畜养殖,东部地区发展水产养殖,西部山区则探索林下经济和特色作物种植等。与此同时,还需建立健全跨区域利益补偿机制,协调各个地区之间的产能配比,通过区域间的协作与资源配置优化,平衡区域间的资源差异,提高全国范围内的食物供给保障能力。
四是着力构建安全可控、持续稳定的全产业链政策保障体系。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构建不仅需要生产环节的优化,还需贯通科研、生产、加工、流通、储运和消费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在科研端,应加大对农业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突破种植育种、智慧农业和食品加工等关键技术瓶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加强对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将创新成果快速应用于生产实践,以解决农业生产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多样化食物供给提供技术保障。在生产和加工端,政策制定应注重对现代化农业装备的推广和高端食品加工能力的提升,实现农业生产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鼓励农民和企业采用无人机、精准农业设备和智能管理系统等现代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益。在流通和储运环节,需大力发展冷链物流体系,保障多种类食品在运输和存储过程中的新鲜度和质量稳定性。同时,建立以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商流高效整合,为产业链各环节提供精准化、智能化的管理服务,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最后,金融支持体系的完善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政府应通过多种金融工具,为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通过扩大农业信贷覆盖面,提供低息贷款或信贷补贴,为农民更新农业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提供资金保障;通过推广农业保险产品,帮助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市场价格波动等不确定性风险;通过设立农业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全产业链,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
【林万龙:长安街读书会主讲人、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重庆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凤凰新闻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责编:王骅琛;初审:李雨凡、许雪靖;复审:韩培涛、程子茜长安街直播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现正面向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各省市县(区)等所在的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单位部门联合开展相关党建阅读学习活动。近日,经相关部门批准,已正式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证监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定点帮扶地的有关单位加入“长安街读书会”党建阅读合作机制,并联合承办“长安街读书会”系列读书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