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政工工作作为凝聚职工力量、激发组织活力的重要抓手,其核心使命是实现思想引领与人文关怀的统一。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职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政工工作,成为新时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重要方向。
一、融合的必要性
当前,企业职工面临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工作生活平衡等多重压力,焦虑、倦怠等心理问题呈现年轻化、普遍化趋势。传统政工工作侧重思想引导和政策传达,对职工心理需求回应不足,常将心理问题简单归为“思想问题”,采用说教式沟通。而心理失衡易引发工作效率下降、团队凝聚力弱化等连锁反应。因此,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政工工作体系,既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也是提升企业管理效能的现实需求。
二、融合实践路径
(一)构建全链条机制
建立职工心理档案,实施“心理体检+思想访谈”双轨制,既解读政策,又提供情绪管理技巧。针对不同群体设计方案:为青年职工开展“职业适应力训练营”,结合生涯规划进行心理建设;为管理层开设“压力管理工作坊”,将情绪调节与领导力提升结合;为退休前职工组织“角色转型沙龙”,缓解身份转换焦虑。
(二)创新服务载体
线下打造“心灵驿站”,设置放松室等,配备沙盘、生物反馈仪等设备。线上开发“心理微课堂”小程序,每周推送5-8分钟短视频,内容涉及“职场沟通”“睡眠改善”等。运用“叙事疗法”创新思想工作方式,让职工在讲述中梳理情绪、重塑认知;开展“班组心理情景剧”活动,将工作矛盾转化为表演素材,职工在编演中实现自我疏导。
(三)强化队伍建设
实施政工干部“心理赋能计划”,开展“心理观察员”培养项目,从车队、班组选拔骨干职工培训为基层心理信息员,通过“近距离观察+专业化处置”提高心理危机早期识别率。建立“政工干部+心理专家”协作机制,邀请心理咨询师督导,共同研判职工心理动态。
三、保障措施与实践成效
将心理服务纳入企业党建考核指标,明确政工部门与专业机构协作流程,建立专项预算机制。通过思想工作与心理服务的深度耦合,企业实现投诉率下降、创新提案数倍增的双重效益,真正将“软关怀”转化为“硬实力”。
企业政工工作与心理健康服务的融合,不是对传统工作的否定,而是在坚持思想引领基础上的内涵拓展。唯有既解决思想问题,又回应心理需求,才能真正实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文根基。
